戰國時期的國君憑什麼有資格封手下為侯?

時間 2022-01-02 22:42:16

1樓:

原來負責訂立規章制度的總公司「周」由於業績下滑,嚴重衰敗,就剩混吃等死的空架子了。既然老大失去了管理各個子公司的能力。於是各子公司也不把老大放在眼裡,分別開始自己立規矩,就這麼簡單的事。

2樓:死道友不死貧道

提問者是個史盲!底下回答也是群魔亂舞!

秦國是乙個伯爵國?不知道你在哪個地攤兒看的。你要提問最起碼你要對西周的分封有乙個基本概念吧

首先明確第一點,什麼是諸侯。自商有「侯」的稱謂。或作名詞「某侯」「侯某」,或作動詞「侯於某」,侯的本意是「射侯」、「斥候」……等和軍事有關的詞彙,逐漸就演化成了「侯」這種身份,是殷商承擔軍事職責的外服國君中的一種。

外服諸侯以「侯」、「甸」、「男」為主,其中「侯」的地位是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因此以「諸侯」統稱為天子鞏衛王室提公升影響力的外服君主。而五等爵中的「公」、「伯」、「子」,並非諸侯。「公」為長者,「伯」為宗長,「子」為宗子……都是來自親屬中的泛稱,和來自職事的「侯」、「甸」、「男」並不是乙個體系的存在。

第二,為什麼會有五等爵這個概念。

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孟子萬章下》

孟子自己說不是很了解周初的爵位制度,並且,在孟子的理論中天子是五等爵體系中的第一位,子男是同處一位的,但到了後世儒家體系中,逐漸將天子摘出,將「公、侯、伯、以、男」分為五等,等到了漢朝,五等爵制已經成了不刊之論。到了2023年代,逐漸開始有學者對五等爵制提出公開質疑,隨後的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等人都開始引用大量金文資料公開論證五等爵制的不存在。

基於以上兩點,諸侯並非爵位,而是屬於承擔軍事義務的外服職事,而「公、伯、子」則是宗法體系下的自稱、敬稱用來引申貴族身份的稱呼。周初所分封的諸侯和戰國的爵位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諸侯的侯是服事,列侯的侯是爵位。因此,這題目問的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另外多提一句,這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在這扯秦國宗室是嬴姓趙氏那一套呢?你起碼得搞清楚姓氏是個什麼玩意兒吧?

秦趙兩國最後的共同祖先是商朝的蜚廉,蜚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分別是秦、趙兩國公室的先祖,季勝這一支傳到造父這一代,其為周穆王駕車平叛,受封在趙,因此以趙為氏。而惡來這一脈混的實在太差,因此就跟著季勝後人混口飯吃,也以趙為氏,看出來沒?乙個是真趙,乙個是假趙。

但是風水輪流轉啊,又過了幾代人,惡來這一脈傳到非子,養馬養的特別好,周孝王效仿舜賜伯益嬴姓故事,封非子於秦。氏就是表是身份區別。人惡來這一支有自己封地了,犯得著當個假趙嗎?

以秦始皇舉例來說,對他的稱呼就是秦政→公子政→秦王政……什麼嬴政、趙政,都是後世瞎扯的稱呼。對於當時來說,要是直呼秦國公室為嬴某某、趙某某,還不大嘴巴子抽死你丫的

3樓:尋常巷陌

還能因為啥?因為僭越!

春秋時期。各個國家開始兼併,各個諸侯小國(其實就是附庸,附庸也很多)被周邊的大國不停的兼併,最典型的就是楚國和晉國。他們吞併的國家(附庸)都是幾十上百個。

地盤大了。心態就變了,你周王也不過方圓千里的土地(名義上,實際上周的實際采邑就從來沒達到這個面積)。

我楚國都方圓也差不多千里了,到了後期這個數量更是巨大。你說我憑啥給你稱臣?所以,楚國率先稱王!

僭越這種時期,就像病毒,會不停的傳染的。最早學習楚國的就是晉國。晉國的辦法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早期,晉獻公主政時期,只有一軍,大約1萬人。後面,抓住機會就開始擴軍,變成上下軍,兩萬人。這已經僭越了。

隨後,晉獻公向大周朝廷匯報。戎狄來犯,我快擋不住了。周天子就批准了,他的擴軍計畫。到了晉文公時期,直接就是三軍。估計匯報這種事都沒搞的,很有可能就是見面的時候順嘴說了句。

所以,僭越的步子越大,越是不把僭越當一回事了。

習慣成自然。

補充1:封侯(君)與封爵。

1、如果某人被封君,那麼這個人一定有封地,那麼封君的名字一般就是封地的名字(大部分如此,少部分不一定)。

譬如武安君白起。他肯定是有封地的。那麼封地叫武安麼?

肯定不是。因為武安這不僅僅是封君,更是乙個很大的名譽爵位,後續還有別人被封為武安君。白起的封邑大約在南郡——沒考證過。

別的武安君還有李牧。

也就是說封君一定有采邑。在這個采邑,他在這裡完全說了算。

2、某人被封爵,很多大成都上這個爵位就是尊號,譬如關內侯。這個尊號會有固定的稅收獎勵,但是沒有采邑——即封地。

秦國的20級軍功制度的20級,基本就是這個情況。功勞越大,榮譽越多,工資和提成也就越多。但是,是沒有封地的。

如果有封地,那麼一定是立了巨大的軍功,才有了采邑。也就是被封君了。可以南面稱孤道寡。如果有采邑呢。那麼其實就是封君了。

3、到了漢朝後,主要標準就是非劉姓不封王,非戰功不封侯。所以,漢朝有XX王,這些都是有封地的。在劉邦時期,這些王活的就像乙個王。

後面封侯,一般只有經濟上的采邑。

大致王侯掉落的順序是:

在封地內失去政治權利(統治權)、失去經濟權利(收稅權)、失去封地(不可以就封)、到最終變成了只享受固定的稅收獎勵和可以傳承爵位,再到最終,爵位傳承都要被削,即兒子繼承爵位,這個爵位按照規定就下降乙個到兩個等級。

如果你是戰國時期的國君,你會採用諸子百家的那一種學說,為什麼?

Elsa 法家嘍,正當亂世,群雄兵起,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法家治國可以有效控制百姓和貴族,效率高 政治與軍紀清正嚴明,可以有效提公升國力。 新葉 王陽明是儒家的,可打土匪的時候用的十家牌法明顯是法家的。不要過於死板,世間的事都是時時變化的,所以處理的辦法也要跟著變。 lliupeipei 如果...

日本戰國時期的國人以及國人眾是什麼?

這個問題下面,有個叫 伊勢平氏 的答主頂了個信長之野望裡上杉謙信的頭像,但他答題中涉及到上杉謙信的部分都是錯誤的。他說柿崎景家和本莊繁長一樣都是揚北眾,和上杉謙信搞鬥爭,讓謙信很頭疼。這兩個說法都是和事實有極大出入的。直接看上杉家的軍役帳,同樣作為中國人眾,揚北眾和中越 上越中國人眾是涇渭分明的,分...

戰國時期絕後的帝王有很多,為什麼劉邦要單獨給魏安釐王,齊湣王,趙悼襄王三家守墓

江口洋介 魏國 舊梁王彭越被呂后所殺,其封國中魏地為主的碭郡與魏地東郡被冊封給皇五子劉恢收買人心。齊國 皇長子劉肥的封地,齊國在遭到韓信戰術欺騙後,仍然由劉肥為統帥組織十二萬人參與 淮南之役 而田氏在齊國有極強的民心。趙國 舊趙王張敖被廢為宣平候後,由皇次子代王劉如意補入。為了壓制忠於以前老大哥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