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盟會意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06:54:40

1樓:王大器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曾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即他曾經多次(實際上是十五次)與諸侯會盟,除了自身稱霸之外,更維護了周王室的地位、維護了諸侯不受當時的蠻夷的侵犯、維護了諸侯之間的和平。那麼,齊桓公組織諸侯會盟,都做出了哪些約定呢?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著名的「葵丘之盟」,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與與會的諸侯們共同立下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盟誓,這個盟誓對當時以及後世的中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而春秋首霸齊桓公正是因為尊王而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普遍擁護。《穀梁傳》中記載了「葵丘之盟」中的盟約,其中就提到了霸主們「壹明天子之禁」,即擁護東遷之後已經衰微的周天子。所以,周襄王在葵丘之盟中給齊桓公賜胙,並特許他「無下拜」,而齊桓公依然堅持下拜,後來齊國討伐山戎,「王以上卿禮饗之,(管)仲辭,受下卿禮而還」,這都是在向全天下展示齊國「尊王」的態度。

攘夷的目的就是在維護中原文明的利益,春秋時期是華夷雜處的時期,蠻夷戎狄長期侵犯中原,他們滅溫、伐齊、伐魯、伐鄭、伐晉,以至於出現了「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情況。霸主齊桓公曾經北伐山戎,南抗楚國(當時的楚國是中原文明的乙個嚴重威脅)。另外,「葵丘之盟」中還約定,凡是同盟國中有任意一國遭受蠻夷侵犯,其他國家均有出兵的義務。

周王室衰微之後,各諸侯國爆發了頻繁的內亂,原來需要周天子任命的諸侯,現在也紛紛開始篡位或者自立,而霸主則主動站出來主持公道——諸侯不僅需要周天子認可,還需要霸主認可,否則所有同盟國都不承認該國的新君。不但不承認,還要聯合出兵平叛。這就給很多有野心的人以震懾作用,維護了中原文明的和平穩定。

另外,《穀梁傳》記載葵丘盟誓誓辭:「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這就是給天下諸侯立下了規矩。

這裡的兼併指的是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互相侵犯行為,根據《春秋》與《左傳》一共記載了多達139個諸侯國,但是顧棟高先生在《春秋大事表》中做了這麼乙個統計:楚國共吞併了42個諸侯國、晉吞併18個、齊吞併10個、魯吞併9個、宋吞併6個。所以,諸侯之間約定「抑兼併」就很有意義了,這就是諸侯之間互不侵犯,如果真的發生了矛盾,爆發了爭端,就要請霸主出來主持公道。

除此之外,葵丘盟誓中還有這麼一句誓辭「毋壅泉,毋遏糴」,也就是諸侯有難,其他各國即便是不能提供援助,也絕對不能落井下石。

齊桓公雖然是春秋時期的霸主,行使了原本周天子才有的權力,但他確實是有擔當並且受其他諸侯國普遍尊重的一位帶頭人。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齊桓公制定當時的「國際準則」,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

2樓:

會盟是周王室衰弱的象徵。舊的大秩序正在崩塌,雖然還沒有到強食弱肉的程度,但是已經出現萌芽了。弱小的國家被欺凌,強大的國家不敢過於造次(看鄭莊公射傷天子後的緊張程度就知道了)。

齊桓公創立會盟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禮法之威尚在的情況下,依託現有框架,將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藉著「尊王攘夷」方法為己謀得私利,一方面在諸侯之中維持正義樹立威望。

3樓:隨會在秦

1.在周天子權威不在之日,仍然讓在華夏內部的諸侯團結在一起,抵禦外敵,同時可根據需要抬出周天子作為精神領導,所謂「尊王攘夷」。這是由華夏的地理位置特徵決定的。

2.霸主國對抗敵對國,拉攏同盟的行為。晉楚爭霸時期晉國頻繁召開會盟就是一種對抗楚國的外交手段。

3.集合力量,開展戰爭。如召陵會盟,又如晉國對鄭國打擊過程中的多次會盟。

4.搜刮小國,壓迫剝削。會盟朝見等外交活動,小國向大國表示服從,攜帶大量外交貢品,伺候霸主。春秋霸主可不只是乙個旗幟,而是有許多實際利益的。

5.中二病發作,如吳王夫差。

4樓:銅豌豆

感覺和二戰後的雅爾達啊,德黑蘭啊這些會差不多,包括一些亞非會議差不多。

有以下集中情況:

1.瓜分世界,晉楚會盟,齊秦是看戲的。

2.亮肌肉,晉國帶著宋曹衛邢這些國家會盟,給小弟看看自己的實力,連帶著威懾齊秦楚。

3.調節小弟的矛盾。

4.大戰之後的慶功分贓,城濮之戰後的會盟。

5樓:

前期:周天子權威衰減之後重建共同體的需求;

後期:對抗性集團;

更概括地說,就是一句話:

區分敵我,前期重點在於「我」的重建,後期重點在於「敵」的指定。

6樓:

諸侯盟會實際上可以看作為分贓會、協商會、調停會的雜糅體。諸侯與會,主要有幾個目的:一、調停各國矛盾,以期實現一段時間的和平,為各國喘息休整爭取時間。

二、如果有乙個國家想吞併某國,單獨屯又吞不下,於是就會召集諸侯會盟,許以利好,相約共擊某國。戰國時期,魏國就曾為了滅秦而召集各國會盟。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乙個國家想要滅亡另乙個國家,但是這個行動威脅到了其他國家的利益。

這個時候幾個諸侯國的國君就會坐在一起商討如何阻止這種行動。三、如果乙個國家滅亡了另乙個國家,或者是幾個國家一起滅亡了乙個國家,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就會坐在一起,商討如何分贓。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是怎樣的?

反對高票答案中 不可能綿延幾十里 的說法 早期鐵器時代中國各種型別的城垣聚落都有,大而無垣的,大而有垣的,小而有垣的,等等,難以一概而論 在長城和遼東沿線有非常多戰國到漢代的小型堡壘 日了個天 樂毅伐齊和田單復國,如果僅從賬面數字看會讓人很難理解,七十餘城僅剩兩個,模擬明天越南突然興兵北上,中國幾乎...

春秋戰國時期,除晉楚齊秦四大強國外哪些諸侯國滅國最多?

容克 鄭國吧,桓公三十三年 西元前774年 寄居虢鄶之間的時候就幾十里地後面西元前769年滅鄶西元前767年滅東虢才在中原站穩腳跟。鄭國的地盤幾乎全是滅國得到的。 就現有的資料看是鄭國和魯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保守估計至少也有一百多,加上周邊四夷 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的部落或國家還要更多。南韓...

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是如何進行匯兌的?

威尼斯的貓 很簡單,按成色和重量,因為當時銅是稀缺物資。實際上,即使在統一貨幣之後,貨幣的成色和重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漢代初期就有許多私鑄錢,當時的各家鑄錢水平不一,那些鑄的差的,偷工減料的錢往往購買力低,而鑄的好的購買力高,而春秋戰國就更不用說了 而金銀就更明顯了,近代以前中國的金銀從來不像電視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