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時間 2021-05-06 15:13:39

1樓:道隱無名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人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我們後世許多人都記住了這一典故。然而,飛將軍李廣的事蹟脫穎而出,卻得益於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

《史記》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

古人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就借用了李廣求封侯的故事,來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其實作為故事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

李廣畫像

後世有人總結說,讀唐朝人的詩歌,會發現李廣在詩人筆下,基本上只有兩種形象。

第一種是讚美: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讚美李將軍的勇武;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隊山。」

——讚美李將軍守衛邊關,功勞赫赫;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讚美李將軍愛惜士卒。

另外一種情緒是同情: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陳子昂)

——講李將軍白首未封侯,可憐;

「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貴。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白)——李將軍白首未封侯,還死在邊關,可憐;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不封緣數奇」(王維)

——李將軍命真不好啊。

其一,李廣不懂政治,無意之中捲入皇室之爭。

我們知道,李廣最初被賞識是在漢文帝時期。當時漢文帝曾有讚美李廣的言語被記錄下來。

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這裡,李廣的英勇善戰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而漢文帝對李廣的讚賞之情也已經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麼看來,李廣的前途自然是光明的,然而,此後進入漢景帝時代,原本可以飛黃騰達的李廣卻因為自己在政治上的幼稚,徹底斷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時什麼事情斷送了他的美好前程呢?

那就是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李廣接受了梁孝王授予他的將軍印。這一行為直接觸了漢景帝的逆鱗。

《史記》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史記·李將軍列傳》

也就是說,在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因為奪取了敵人的戰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只是因為梁王授下授給李廣一顆將軍印,回京後被漢景帝所遷怒,因而在別人受賞時,李廣沒有得到任何賞賜,並且被漢景帝「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漢景帝與其弟弟梁王之間的巨大矛盾,把李廣這位無辜的將軍也給牽連進去了。

我們知道,漢景帝並不是一位心胸寬廣的人,他為了讓劉徹繼位,對自己的兒子廢太子劉榮最後也是下了殺手了的。正因為如此,李廣在漢景帝一朝再也沒有得到任何的提拔與重用。

其二,李廣帶兵的方式有問題。

李廣在軍事上雖然被匈奴所敬畏,但是由於李廣的帶兵方式過於散慢自由,用於防守尚可,用於進攻敵人,想要大規模地殺傷敵卻很難。這也是在漢武帝時代,他為什麼沒有大的功勞產生的很重要的原因。

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史記·李將軍列傳》

從程不識的口中,我們可以知道,李廣的帶兵方式太過獨特,風險極大。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是絕對不會提拔重用李廣的,雖然李廣有名氣,但是在漢武帝心中,李廣始終是難成大器的將軍。

此外,漢武帝多交發動大規模的對匈奴用兵,目標主要是大規模殺傷匈奴的有生力量,實現邊境的徹底安穩。

衛青、霍去病,在這一點上很忠實地實現了漢武帝的夢想和理念,所以他們二位和他們的手下才會被漢武帝大批封侯,而李廣卻始終不能。

李廣射石

其三,漢武帝有任人唯親的特點,尤其是在軍事方面。

從《史記》和《資治通鑑》中,我們知道,漢武在用人方面,尤其是在使用軍事人才方面,基本上是因親而用,比如在重用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將領,基本上都是因為姻親關係才有機會得到重用。

李廣由於梁孝王授將軍印的事件,也已經被漢武帝給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所以在漢武帝時代,李廣要想得到封侯,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功績,是很難被封侯的。

雖然李廣一身歷經大小七十餘戰,守邊功勞顯赫,但是卻沒有特別能拿得出手的殺敵戰功。

西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這是李廣爭取到的最後一次出戰機會,這次戰爭也最有可能讓李廣獲得封侯機會的戰爭,但是最終卻因為漢武帝認為李廣是個不祥之人,同時衛青因為個人私心,把機會讓給了他的好友公孫敖,這讓李廣徹底失去了封侯的機會。這也是李廣最後憤然自殺的重要原因。

當年邁的李廣,得知自己的處境後,無功而返。他最後的希望徹底破滅了。對他而言,苟活於世已經沒有了任何的意義。與其這樣恥辱地活著,還不如悲壯地死……

這或許就是個人機遇與政治鬥爭之下,李廣的悲慘結局引得千百年來,人們所深深同情的根源吧。

2樓:袁曹學紅樓夢

西漢的侯可老值錢了,那是列侯!傳說中的「萬戶侯」,如衛青的長平侯,霍去病的冠軍侯,董卓太師的郿侯,韓信的淮陰侯,接近於異姓王,比唐代的開國公的含金量高太多了。依照漢制,「拜相之日,封為列侯」。

李廣得到《史記》的格外青睞,主要原因是,他不是皇親國戚(對比衛青霍去病)!

還有一些低一級或者低幾級的侯,如村夫的武鄉侯,關公的漢壽亭侯。當然,還有最低階的關外侯,人家自然就不說了。

3樓:孔雀醬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

我也不明白。

李廣不能封侯是妥妥的軍功不夠,漢朝封侯看首虜和獲王,他不夠評級,所以不能封侯。這是很簡單的問題。

李廣有必要委屈嗎?

他那個問題基本是等同:「我考試沒考過,所以職稱沒評上,我好委屈,我這麼優秀,為什麼沒評上職稱!那麼多不如我的小輩都評上了!

一定是我前兩天踢翻了玉皇大帝的供台,太不吉祥了,我被詛咒了!」

他問的問題沒問到點上。

他應該問自己的是:「我這麼優秀,為什麼考試沒過?」

當然了,有很多人給他找藉口:「題型變了,和以前不一樣了!」「判卷的不是一波人,輪到李廣的卷子換了乙個批卷嚴格的。」

還有人說:「不管老李有沒有評上職稱,他也是老職工了!勞苦功不低,在工作崗位堅挺的時候你們這幫小輩還喝奶呢!對!就說你們呢,出身低微的小將領們!」

對啊,老李確實苦,確實有功,確實有貢獻,所以領導給他的待遇也確實不錯啊。

因為這個封侯的事情,劉徹給李廣的好待遇都被忽視了。

郎中令什麼官職?

九卿之一。三公九卿,九卿地位很高的。

李廣幾次出戰,什麼身份?

將軍。李廣出擊沒有勝過。戰功連封侯也達不到。然而還能一次次以將軍的身份帶兵,正常的小輩有這個待遇嗎?有嗎?乙個都找不出來。

還不是念著老李是老輩,老李辛苦,老李是有貢獻的,所以格外體恤?

就這,還有什麼委屈的?

還想怎麼樣!最好考試出題人結合老李的優缺點來出題,最好考試時間按老李的作息來安排,最好不給那些出身卑賤的人任何考試的機會。這樣我們老李就能評上職稱了!

4樓:思卿思無邪

很感謝指正錯誤,已修改。

抱歉還沒看漢書,以上內容除霍光那段均看自史記。

說李廣有戰功那段是他在文帝期間作為邊境太守對匈奴作戰,還有七國之亂裡的那些。

還有漢代第乙個大將軍是韓信,被撤銷後直到武帝才恢復,實話說沒看出大將軍有權利不足的時候。我也沒說衛霍是靠裙帶關係搶了別人的功勞,只是功勞太過耀眼,相比之下別人就有些不行了。

封侯?衛皇后得寵的時候,小舅子衛青從平陽公主的馬車伕一路公升任大將軍。

大將軍是比宰相更高的職務,統攬軍政,後來的大將軍霍光甚至能廢立皇帝。

衛青封侯不用多說,衛青之子,皆「襁褓封侯」。就是衛青的三個兒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侯爺,吃俸祿的。

這當然與衛青的戰功分不開,不過李廣其實戰功也不算小。漢文帝就對李廣說可惜你沒有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時代,不然封個萬戶侯不是難事。可見李廣驍勇。

在漢代,外姓人想要得個爵位是很困難的,非有大功不可。曹操為了巴結關羽,讓漢獻帝給關羽封了個「漢壽亭侯」,關羽不也是吹了一輩子自己是漢壽亭侯?

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非常頻繁,但那些將領的風頭幾乎全被衛氏跟霍氏占光了。李廣一員老將仍然想著封侯,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草原,結果迷了路,害得沒能及時跟大將軍匯合,錯失全殲匈奴主力的大好機會。

要這波沒迷路,不僅李廣可以封侯,中國的歷史也可以重寫了。不需要再用長城當那麼久的國界,中國最廣闊的領土將由漢朝打下。

可惜李廣都倒霉了幾十年了,也不差再倒霉這一次,由於不想被人譏諷,就自殺了。

5樓:龍魚潛躍水成文

我都不知道李廣在七國之亂中能封侯這一說法是怎麼興起的。

七國之亂的戰前部署:七國反書聞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週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竇嬰的單傳記載: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言爰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陳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嬰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為魏其侯。

欒布的單傳記載:吳、楚反時,以功封為鄃侯,復為燕相。

戰前部署,平定七國之亂分兩個方向,其中吳楚方向為太尉周亞夫負責,下屬三十六位將軍。齊趙方向由大將軍竇嬰負責,欒布和酈寄分領一軍,分別擊齊和擊趙,如果攻擊不成,竇嬰給予支援。

竇嬰和欒布是什麼地位,方面軍的大員。那麼李廣是什麼地位?

《漢書》記載:吳、楚反時,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戰昌邑下,顯名。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還,賞不行。

《史記》記載: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戰前是驍騎都尉,連戰前部署中提到的三十六位將軍都沒混上,憑乙個取旗就想封侯,那封侯也太簡單了。李廣這時候的上一級是太守,太守往上是九卿,九卿往上是三公。太守和九卿在戰時基本上就是將軍。

梁王給了李廣將軍印,漢景帝給了太守,也沒有打壓。也就是說李廣正常的功績也就是個太守,頂破天給個九卿,封侯還是醒醒吧。

後面李廣的公升職也是這個路子,七國之亂後當上邊郡太守,武帝時期公升為九卿衛尉,外出領軍為將軍,其後又當上九卿郎中令,其後領軍又分別當上過後將軍和前將軍,《漢書》記載前後左右四將軍位上卿,這又公升了一級。

李廣這一生簡直是是敗仗沒少打,公升職沒錯過。

最後提一句,《漢書》記載:吳、楚反時,弓高侯功冠諸將。弓高侯即韓頹當。

李廣為什麼沒有封侯?

趙燕雲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看下當時的封侯標準。劉邦去世前為了保證皇室和功勳階層的利益,約定 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 白馬之盟 雖然呂后掌權時期遭到破壞,但其後在武帝把丞相封侯前,對侯爵的分封還是很講究軍功的。西漢的侯爵大致分關內侯和徹侯。徹侯有封國,而且是其封國內的最高統治者,關內侯有封邑無封國,其封...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儒家?

在黑暗中尋找歸宿 根據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來看,中國的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在軸心期,人的理性覺醒開始關注人而遠離神,並開始建構自己的形上學。儒家的形上學最早最系統的出現應該是思孟學派的儒家心性論,相對於西方塑造乙個外在的上帝而言,孟子把形而上的存在者內化為人的本心或者本性,然後提出了仁 仁愛精神 ...

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履霜 可能是董仲舒的治學與為人風格與漢武帝的性情差別太大造成的。董仲舒雖然名氣很大,是當時的 春秋 研究專家,儒學權威,但他治學十分 繁瑣 身上有一股濃厚的學究氣,有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類似於後世的程頤 朱熹一派的風格,聰慧的學生通常都受不了這種風格,更何況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漢武帝了。例如,漢武帝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