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為什麼沒有封侯?

時間 2021-09-09 15:10:26

1樓:趙燕雲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看下當時的封侯標準。劉邦去世前為了保證皇室和功勳階層的利益,約定「非劉氏不王,非軍功不侯」(白馬之盟)。雖然呂后掌權時期遭到破壞,但其後在武帝把丞相封侯前,對侯爵的分封還是很講究軍功的。

西漢的侯爵大致分關內侯和徹侯。徹侯有封國,而且是其封國內的最高統治者,關內侯有封邑無封國,其封邑在所屬縣的管轄下,關內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稅,在縣內沒有其他權力。徹侯屬於貴族爵,而關內侯屬於官爵。

徹侯在漢武帝時,為避武帝劉徹名諱,改稱列侯。

那在當時到底多大的軍功才能位列侯爵呢?

我們可以看幾個硬性指標。

首先,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

乙個例子就是項羽死後,分割項羽的五人:王翳取其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項羽身體的一部分,五人皆封侯。

其次,將領或士兵通過衝鋒陷陣,攻破敵陣,封侯。

《漢書》中的記載:「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梁侯。」便是一例。

再次,斬殺敵數和本部兵馬損耗數要維持在一定的比例內,才能封侯。

從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的封授詔書來看,本部兵馬的損耗要維持在十分之三以內才能封侯。

比如西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漠北之戰,雖然大破匈奴,但敵我損失相當,「大將軍不得益封,軍吏卒皆無封侯者」。

另外,各領兵將領之間的配合與協調也是封侯的乙個重要標準。

比如,公孫敖曾因沒有按期與霍去病匯合,失侯當斬,贖為庶人。

縱觀歷史記載,李廣自文帝時以隴西良家子從軍,歷事文景武三帝,在幾十年的征戰史中,李廣雖然作戰勇猛,善於以寡敵眾,甚至被漢文帝稱讚---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但作戰大的軍功勝績不足。

比如他做了四十年多年的太守,而且是在上谷、上郡、隴西、北地、右北平等北方邊郡來迴轉,最擅長對付匈奴的中小規模打秋風,所以李廣在某地任太守的時候,匈奴就不去他的防區劫掠,轉而攻擊別處(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等過了一段時間,朝廷發現李廣的防區匈奴入侵次數驟減,而別的邊郡次數陡增(都打到別人防區裡了),於是就把李廣調到匈奴入侵的重災區。然後李廣又把匈奴打到別人的防區,成為漢帝國邊郡對付匈奴打秋風的「救火隊長」。

而且在元光五年,李廣帶領一萬騎兵出塞,遭遇匈奴優勢兵力,作戰失敗,李廣被俘,雖後來成功逃脫,但還是留下了被俘記錄。

元狩四年,李廣領兵與大將軍衛青分進合擊匈奴,結果「軍亡導,或失道」,未能按時與衛青會合。

由此可以看出,李廣統帥大軍的能力確實欠缺。統帥萬人規模的軍隊,將領的勇猛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規劃、協調、排程、大局觀等能力。簡單來說,需要帥才而不是將才。

可以說,他是猛將,在高祖創業時期,封侯應該不難。文景乃至武帝軍功標準嚴格情況下,封侯就有難度了。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確有時運的不濟。

但李廣的兒子李敢與左賢王部作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甚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

也算是對父親的一點安慰吧。

2樓:老趙

李廣命不好,雖然努力了,但他指揮的戰鬥都沒有戰功。所以李廣沒有封侯的資格。漢武帝打匈奴有重要兩點,第一,依戰功封爵;二,漢軍絕對不允許投降,因此屠滅了李陵三族。

沒有這兩點原則,如何能打敗匈奴。不打敗匈奴,我們會叫漢族嗎。

3樓:吳進

武帝不是吝惜爵位的帝王,主要原因還是個人表現吧。

1.同年代牛人較多。

2.運氣不好。

3.這人的高光時刻基本都是個人表現,帶團隊不是全白送自己跑回來,就是大型塞外武裝觀光。

現代人老是想以現代標準和上帝視角評價古人,這樣不好。別再提問了,大家散了吧。

4樓:疏離

那時封候是要憑戰功的。除了司馬太監幫他吹幾句,他何曾有過戰功,不是迷路就全軍覆沒,打了一輩子仗盡是敗仗,人家霍去病就八百人,就得了冠軍候,而且漠北之戰不是他不給力,說不莫那一戰之後,就沒有匈奴了

5樓:袁外郎

命苦,點兒背,時運差。

李廣可謂是一代悲情英雄,託太史公的功勞,聲名在外,可惜一輩子沒封侯。

李廣擅長的是守城之戰,攻城略地不是他的強項,或者說他還沒有機會表現,反正歷史已經定型了,在攻城方面他確實不能跟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這些人相比。

前半生靠著守城的功勞,邊境一片安寧,賊人不敢來犯,李廣的官運還是不錯的。七國之亂時,李廣表現也不錯,跟著周亞夫將軍平叛有功。可是在平叛過程中,飛將軍腦迴路不知道咋想的,竟然接受了叛軍梁王的將印,是不是覺得反正將來天下都是劉家的,跟著姓劉的就行。

結果可想而知,景帝心裡肯定不爽,就沒封賞,這應該是最接近封侯的一次。

再往後,北伐匈奴的時候,飛將軍的戰績真不夠看的。下面這張圖里,你找找李廣所在的位置和最終的表現,基本上可以概括成:

大將軍,我出征了。

大將軍,我戰敗了。

大將軍,我迷路了。

大將軍,我被俘了。

大將軍,我逃跑了。

大將軍,我遲到了。

這也就是李廣,要是換個人,估計被砍頭十八回了。

6樓:張磊

封侯是身份地位的提公升,那麼,有些人提公升是可以的,有些人是被阻攔的,除非他特別出色。李廣是非得特別出色才能封侯的那類。他的大名和實力是他封侯起步線高於他人的原因,也是他認為自己可能封侯的底氣。

但李廣只能說起步比別人費力一些,並不是不能封侯,但是,他止步漠北之戰。而且,衛霍及部將的封侯氣運也止步漠北之戰。之後,只有象趙破奴輕騎遠襲這種馬上封侯的特例了,要不然就是領導安排的,李廣利封侯這種了。

至於漠北之戰。我認為它本來應該是漢朝軍事行動的新局面的開端,但是,不幸的,漠北之戰,封狼居胥,是巔峰,從此走下坡路。真是不幸。

7樓:菠菜

時運不濟、軍功不夠都不對!

根本原因是不會做人,性格缺陷大!

「李廣難封」幾乎成為乙個成語,指的就是功高不封,基本代表了後世文人的意難平,如果他確實沒本事,功不高,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為之意難平了。漢武帝時期封侯的數量很多,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時期侯的基數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平均年齡有多年輕,你也就不會明白李廣為什麼那麼意難平。比他年輕的多的多的人封侯了,出身不如他的封侯了,戰功比他少的人封侯了,所以才襯托李廣難封了。

李廣經歷漢初三朝,什麼樣的時勢沒有經歷過呢。你說文景之際沒有大戰,那麼武帝時期機會多吧;

你說李廣後來吃了敗仗,但那也不影響他封了侯再被剝奪爵位啊。畢竟一戰封侯,後來再被剝奪的也大有人在。

你說他代表的政治群體很尷尬,受到了打壓。那他李廣乙個人,長期也就是個兩千石,根本代表不了乙個群體,況且他們的群體也有人封侯。

歸根結底就在李廣這個人任性,傲嬌,恃強而不顧其他。劉家的皇帝又都是心裡存事的人,你今天犯了忌諱,明天還是跟你過不去。吳楚之亂結交梁王,這在政治上已經被判了死刑,後面還是不知收斂。

洩憤殺了霸陵尉,是痛快了一下,顯得這人沒有大將度量。

他總是內心倔強的和強權格格不入,始終軟對抗那種來自政治上的不公平。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道隱無名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人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王勃在 滕王閣序 中的一句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讓我們後世許多人都記住了這一典故。然而,飛將軍李廣的事蹟脫穎而出,卻得益於史學家司馬遷的 史記 李將軍列傳 史記 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力壓衛青 霍去病等人,成為漢...

為什麼李廣難封?

Yue Liao 從能力和運氣兩點談。能力上,能以良家子從軍,然後得到文帝賞識 平定七國之亂時奪旗得到梁孝王賞識 武帝時期也頗受信任 包括韓安國兵敗後去救火 作戰是相當有兩把刷子的。包括武帝時期一敗一平,也展現出較強的戰鬥力。簡單來說,以力戰為名 但李廣能力也有缺陷。其一,在於 廣行無部伍行陳 雖然...

為什麼李廣家庭都是有勇無謀之輩?

許寅tiger 李廣可不是什麼有勇無謀。班固詳細記錄了李廣殺霸陵尉的卑劣行徑。韓將軍後徙居右北平,死。於是上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上報曰 將軍者,國之爪牙也。司馬法曰 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徵不服 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