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選擇儒家?

時間 2021-05-12 09:33:12

1樓:在黑暗中尋找歸宿

根據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來看,中國的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在軸心期,人的理性覺醒開始關注人而遠離神,並開始建構自己的形上學。儒家的形上學最早最系統的出現應該是思孟學派的儒家心性論,相對於西方塑造乙個外在的上帝而言,孟子把形而上的存在者內化為人的本心或者本性,然後提出了仁(仁愛精神)—義(正義原則)—禮(倫理學)—智(知識學)這樣一種形上學的架構,中國過去幾千年都是依靠軸心期建構起來的形上學生存的。儒學的發展,從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和智,再到漢代對經學的研究,一整套的形上學的理論已經非常完善了,這是其它的學派在當時所不及的,同時儒家思想富有包容性,董仲舒對於法家,陰陽家等的思想的吸收使得儒學更進一步發展。

總的來說,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學作為一種治世之學,它被選中成為官方思想乃是儒學自身的發展完善決定的,絕非什麼個人意志那麼簡單的原因

2樓:Jerry Feng

實際上,漢武帝並沒有「獨尊儒術」。「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回答漢武帝策問的三篇文章(俗稱「天人三策」)中最後一篇提出的政策建議。

並沒有證據表明漢武帝完全採用了這個建議。即使斷言部分採納了這個建議,也是不確切的。因為對儒生的使用,在董仲舒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那麼,重用儒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眾所周知,漢初修生養息,以黃老之術治國,這裡面,有乙個關鍵的人物:竇太后。

這位老太太,在整個漢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算得上一位傳奇人物。她本來是入宮侍奉呂后(劉邦老婆)。有一天,呂后在她的宮女中選了5人要賜給諸王,竇姬剛好被選中。

她打聽到諸王中有個趙王所在封地離她老家比較近,動了小心思——可能還行賄了主管派遣的宦官,想到趙王那裡。可惜所託非人,宦官竟然忘了這茬,於是乎,竇姬就像完成宿命一樣派給了代王。

起初,竇姬那個傷心啊,不肯去,一番威逼利誘之後,才老大不願意地上路了。不想到了代地,代王還很寵她

。代王原來有個王后,王後生了四個兒子。雖然竇姬也生了兩男一女,顯然,在母以子貴的宮廷,如果沒什麼意外,她便會作為代王的姬妾了此一生。

漢初宮廷波瀾詭譎,代王後來陰差陽錯地成了皇帝,是為孝文帝。對於竇姬來說,如果事情僅僅如此,竇姬也不會成為竇太后。吊詭的地方出現了,在代王還沒有即位時,王后死了;王后死了本來還有王子,四個啊,但是,冥冥之中就好像有乙隻命運之手,在代王即位後,王后的四個王子也一一死掉——《史記》說是病死的哦,沒有說竇姬搞了什麼宮鬥。

所以竇姬的大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竇姬也就成了皇后。

當媳婦熬成婆,竇皇后熬成竇太后,宮鬥劇中熟悉的橋段出現了:竇氏權傾朝野。怎麼傾法,只說乙個小故事:

景帝(就是竇太后的大兒子)時有個博士——不是現在的博士啦,而是漢代的乙個官名——叫轅固生。轅固生是專治《詩經》的儒家。有一天,轅固生和黃生(道家人物)在景帝面前辯論,辯題叫做:

湯武把桀紂給砍了,算不算是弒君?轅固生代表儒家說不是,黃生說是。公婆各有理,差點就在朝廷上扭打起來(這句是腦補的)。

好在景帝是位賢君,並沒有拉偏架,只是說以後不要辯論這種敏感話題。

本來大臣在朝廷上辯論,也沒竇太后什麼事。可是,竇太后是老子派的,聽說了這件事,就把轅固生召來問,老轅啊,你對老子怎麼看啊?轅固生不愧名字裡面有個「固」字,秉承純正儒生的優良的頑固傳統,對《老子》進行鄙視:

「此是家人言耳!」作為天字第一號又沒文化的老子粉,老太太果然勃然大怒,然後——然後,腦洞大開:把轅固生丟進野豬圈,「你你你,進去把野豬殺了,殺了野豬肉歸你」。

景帝一旁看著也光著急不敢說話——要知道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他老爹、包括他自己以後的諡號都有個「孝」字——於是機智地偷偷塞給了轅固生一把好刀。好在轅固生雖然年紀頗大,也是練過的,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以前的儒家是要精通六藝的,其中兩項是騎馬和射箭),一刀秒殺,完成了這個光榮的任務。老太太無奈之下,只好到此為止。

——竇太后腦洞要再開大點,把鬥野豬變成乙個固定節目,大漢朝也許就有了鬥獸場了——所以,不要惹女人,特別是不要惹你的丈母娘。

老太太之所以這麼有權勢,除了是皇帝的老婆和老母外,主要有個優點——活的長,活到兩任皇帝都死了,她老人家還好好地。景帝後,武帝即位。劉徹雖然雄才大略,即位時也才16歲,乙個半大小子。

老太太叫儒生轅固生去跟豬打架,他爹都不敢吭聲,你說乙個半大小子,敢明目張膽地支援儒家嗎?

所以,儒家的上位,固然有歷史客觀的因素,也有武帝本人對竇太后的反動。人總是要死的,不然就成了老妖怪了。劉徹即位六年後,老太太終於掛了。

終於,中國歷史上超一流的皇帝要大展拳腳、大殺四方,開創出乙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了。

3樓:千巖

這個就不是乙個選擇題。古代政治思想挨個數,大概就是儒道法墨這幾家。

墨家,在秦朝經過嚴打,基本沒有多少影響力在。想尊也尊不了了。

秦朝一直法家治國,然後二世而忘,可想而知當時人對於法家的觀感,基本來說是厭惡和嫌棄比較多。

黃老本來就是漢朝建國之後的主流思想,文景用了這麼多年了。到漢武帝改革時候,他要革新前面兩代那麼多的時弊,就要拿出來乙個新的政策。到這時,也就只能用當時還有影響力的儒家了。

所以,不是選擇,是對既定事實的承認。

4樓:何必可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於統治。其實跟宗教信仰差不多。

儒家思想核心是三綱五常。就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約束,說別的都沒用,就是要你不能以下犯上,儒家把人按身份劃分為九流,複雜一點的還有什麼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歷史上篡位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在漢武帝之前。

從堯禪讓舜,說是禪讓,但更可能是堯不得不把王位給舜。還有春秋時的楚成王,管你是誰,阻擋我登基就殺。李世民不也是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他爸李淵一看害怕了,馬上就把皇位給李世民了。

封建時期的篡位其實很正常,勝者為王嘛,就算在今天,能當上一把手的,沒有手段是絕對登不上去的。所以儒家的出現就對統治者很有利了。我猜測帝王都會去看道德經,而讓百姓去看儒家的作品。

儒家思想就是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教導百姓「既然改變不了,那就只能接受」,不讓你有反抗意識。

說到這我也有個疑問,就是我感覺要是想利於統治的話,法家也挺合適啊,比如日本軍國主義,就是強權主義。最後選儒家,應該還有別的方面的考慮。

漢武帝獨尊儒家有什麼背景?在強大社會的 文化的現實來變革,參與的人各有什麼考量?

寄秋 首先漢武帝並沒有獨尊儒術,說是獨尊儒術其實是重用儒生來打壓朝堂上勢力龐大的黃老派而已,到後面董仲舒等一批儒士也造到了打壓。其次,儒家的天人理論為平民出身劉氏執掌天下提供了法理依據,其構建的社會綱常體系也有助於維護君王的統治,所以武帝才會重用儒士。實際上,武帝明顯走的是法家的路子,儒為表,外儒內...

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履霜 可能是董仲舒的治學與為人風格與漢武帝的性情差別太大造成的。董仲舒雖然名氣很大,是當時的 春秋 研究專家,儒學權威,但他治學十分 繁瑣 身上有一股濃厚的學究氣,有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類似於後世的程頤 朱熹一派的風格,聰慧的學生通常都受不了這種風格,更何況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漢武帝了。例如,漢武帝問他...

漢武帝為什麼誅殺公孫遂?

北極光 業餘愛好者,簡單理一下哈。一開始北韓派太子出來投降,雖然帶了甲兵,至少都是擺在明面上的,本就是有誠意之降,而破壞了這個局面的就是荀彘和衛山。後來城外幾次作戰取得勝利,進入圍城階段,北韓又來降,這次破壞了一切的是誰呢?是公孫遂和荀彘。回過頭來看武帝行動的方略,他深知北韓地區不比南越或西羌,極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