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誅殺公孫遂?

時間 2021-06-05 19:27:56

1樓:北極光

業餘愛好者,簡單理一下哈。

一開始北韓派太子出來投降,雖然帶了甲兵,至少都是擺在明面上的,本就是有誠意之降,而破壞了這個局面的就是荀彘和衛山。

後來城外幾次作戰取得勝利,進入圍城階段,北韓又來降,這次破壞了一切的是誰呢?是公孫遂和荀彘。

回過頭來看武帝行動的方略,他深知北韓地區不比南越或西羌,極難直接統治,武力攻取是下下策,所以:

一開始就派兩個將領互相制衡;

戰鬥略顯下風後馬上派衛山去,核心思想還是和平解決、恩威並施;

衛山回來發現做法與自己想的大相徑庭,殺之;

兩個將領意見不合之後再派公孫遂去,核心思想沒有變,何也?便宜從事也。就算武帝想破壞自己先前定下的平衡,也要看公孫遂傳回來的訊息極差才有可能(古代的資訊極不發達),而且這就絕不是「便宜從事」了,更不會派乙個濟南太守去行使職權。

而他去之後還有好幾種選擇,可他恰恰選擇了最差的一種,不被殺天理難容。

2樓:hao xu

武帝使遂為兩將,亦有敲打兩將之意。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由此看樓船反意未決,可用之破北韓矣。然遂偏聽左將軍言,執樓船,並其軍,何以服樓船麾下軍?故武帝誅遂。

然北韓右渠亦未有束下之能,故其臣陰、唊、路人亡降漢,而待右渠死,臣成己又反。雖若兩軍如一,北韓有降之可能,然此時勢如箭在弦上,應以兩軍之力雷霆擊之,以減征戰拖時所耗。

3樓:取木

此時漢武帝掌權已久,自信爆棚,正是漢武帝的主見和傲慢造成以上三名將領勞而無功,反而被殺被廢。

漢武帝從小就極富主見,即位初期雖然表現得比較克制,只是其羽翼未豐而已。如少年天子想擴充上林苑,有大臣認為不可,漢武帝雖然嘉獎了大臣的諫言,仍然力主擴充了上林苑。漢武帝通過對匈奴戰爭全面掌控政權後,逐漸成為權力的野獸,變得聽不進任何意見,任何反對都意味著挑釁,隨時可能面臨殺身之禍。

所以漢武帝的大臣,受寵的多為善於察言觀色、阿諛奉承之輩,公孫弘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公孫遂顯然太不了解漢武帝的個性,在受到漢武帝接見時,也沒有很好的領會漢武帝的意圖,漢武帝希望公孫遂盡協調關係,統一思想,盡快結束戰事,沒想到公孫遂竟然囚禁楊僕,強行合併兩軍,這就是犯了漢武帝的大忌諱了。雖然事實證明,公孫遂的判斷是沒錯的,如果依照漢武帝的判斷,戰事可能會繼續拖延,楊僕不僅該抓,更應該被殺掉。但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皇帝怎麼想,他的自尊心受到侵犯,下屬即使立下了不世之功,也會被安上乙個功高震主的名義殺掉。

所以,富有主見、堅持真理的公孫遂被殺了,不按漢武帝的作戰計畫實施,勞苦功高的荀彘也被殺了,反而是庸碌無為、消極避戰的楊僕最終反而留下一條狗命。這個世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公正的,在歷史長河中多數時代其實都是以不公正為主流,如果你碰上乙個相對公正的時代,只能說你非常幸運,且行且珍惜。

4樓:莫談國是

我正在看這段,我做了這樣的筆記:既便宜行事,為何誅之?奈何獨愛左將軍乎?

公孫亦或曹孟德之管糧官耳! 臨陣變將,將士不服,或許需要給樓船手下之將士一些交代,或許這是殺公孫遂的原因,一家猜測,僅供參考.

我讀了後面一段"左將軍徵至,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樓船將軍亦坐兵至洌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可知,漢武帝當時必然權宜之計,臨陣逮捕一將,如果殺掉另一統帥,軍心比大亂,只有殺掉毫無軍事權利,在軍中也沒有威望的外人公孫遂以平將士怨懟之心,等事成,荀彘棄市,楊僕贖為庶人.

如是推論可見一斑,站得住腳.

漢武帝應不應該誅殺降將李陵全家?

xiao 因匈奴左大都尉叛變不成,趙破奴自浚稽山退兵回到受降城途中,被匈奴左賢王包圍,失利被俘,其部隊投降。漢武帝削除他的浞野侯爵位。誰說投降就要滅族。趙破奴也投降,怎麼不滅他的族。 常非 中國古代刑罰有個特點,就是懲罰越來越輕。秦漢時代的滅族是要連女人都殺的。到了魏晉南北朝,一般只殺男的,不殺女的...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儒家?

在黑暗中尋找歸宿 根據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來看,中國的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在軸心期,人的理性覺醒開始關注人而遠離神,並開始建構自己的形上學。儒家的形上學最早最系統的出現應該是思孟學派的儒家心性論,相對於西方塑造乙個外在的上帝而言,孟子把形而上的存在者內化為人的本心或者本性,然後提出了仁 仁愛精神 ...

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履霜 可能是董仲舒的治學與為人風格與漢武帝的性情差別太大造成的。董仲舒雖然名氣很大,是當時的 春秋 研究專家,儒學權威,但他治學十分 繁瑣 身上有一股濃厚的學究氣,有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類似於後世的程頤 朱熹一派的風格,聰慧的學生通常都受不了這種風格,更何況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漢武帝了。例如,漢武帝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