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這句話如何理解?

時間 2021-05-31 08:24:31

1樓:程良

我沒看原文,我的理解是這些人都與眾不同,和尚,尼姑是光頭,回教徒是大鬍子,耶教徒外中國人?而道教麼,脫了衣服就是普通人,穿上衣服就是道士,與常人區別不大,記得以前辦喪事,道士是老人客串的,穿上衣服跳跳大神,脫下衣服就去和大家普通的吃飯,很世俗化。

什麼人招人恨,什麼人不招人恨,哪怕你再聰明再仁義,你也會有敵人,而當你普普通通不影響他人,不做出頭鳥也就不招人恨了,或許魯迅是想表達很深的東西,但我覺得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2樓:符合當前

是說中中國人內心的卑怯性,欺軟怕硬,欺弱怕強,趨炎附勢,損不足以奉有餘,見可笑罵就不防笑罵,見可欺壓就不防欺壓。和尚老實,尼姑規矩,回教徒本分,耶教徒天真,此種人都非浩蕩的強敵,都是弱者,自然就在笑罵欺壓憎恨之列;獨道士似柔非柔,若不足又似足,給人示之以不測,不測的威稜使人萎傷,不測的妙法使人希望,因此就不憎道士了。中中國人大凡如此,中國事自然也大半如此了,因此,懂得此理者,懂中國大半,是也。

3樓:這般清滋味

從該句出處原文來看,因為是雜感,故並無完整邏輯,想到哪寫到哪。所描述種種之現象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動輒得咎」。

那怎麼辦?乾脆別動了——無為。

4樓:夜雨十年

其實這裡恰恰說的是道教的模稜與折中。在這個語境裡,先生要說的是各種宗教中,和尚,尼姑,回教徒,耶教徒,是否接受且不論,總歸是「認真」的宗教,道教則不是,而這種不「認真」流毒於中國人精神中,所以才有「懂得中國大半」這個結論

5樓:碎紙機

1、道教的教義雜糅而含糊,沒有嚴格的出世與入世之別,或者說比較世俗化。這很能迎合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尤其是當初很多沒受過現代教育的中國人——活稀泥能苟且即苟且的性格。

2、道士在中國傳統社會相當於一種謀生的職業(當然其他未必也不是)。家裡有個道士固增加了一定的創收渠道,而請道士打理各種祭祀、退治、祈福……封建迷信哦不傳統風俗活動,也被視為非常正當。這亦能讓追求實用的大眾階層接受。

3、門檻不高,要求又低,姿態也隨和,並許以現世的好處,甚至間或煉點有用沒用的丹,吃不好也不常吃死人。比起其他宗教,動不動就原罪啊、因果啊、畫個圈圈詛咒你啊……對大部分不那麼在乎精神生活的人來說,道士簡直是有點可愛的。

PS:何況道士還可以捉鬼抓殭屍。

PPS:其實不討厭道士的多處於平民階層,自漢年間佛教為統治階層接受起,大人先生們是更中意和尚的。

懂此意,或更懂中國。

6樓:Johann Faust

我就說一句,魯迅先生這話可未必是什麼好話。

他可沒怎麼誇獎過道教……相反,以他的個人對道教的看法可能是比較消極的。另外,他對於和尚的態度似乎也不佳。至於對待耶回二教,我印象裡基本上是很少談過。

若有人想用魯迅的話捧道教,便過了。

7樓:

魯迅:「晚安!」。

語文老師:「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黑,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暗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如何理解魯迅這句話?

已登出 比如林語堂的幽默 小老頭批 把肉麻當有趣。比如古書與白話 小老頭批 老手段的自然不會長進,到現在仍是說非 讀破幾百卷書者 即做不出好白話文,於是硬拉吳稚暉先生為例。可是竟又會有 肉麻當有趣 述說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其實吳先生的 用講話體為文 即 其貌 也何嘗與 黃口小兒所作若同...

魯迅說的這句話這麼理解?

和泰戈爾的那首最後的買賣像可以以此回答吧 早晨,我在石鋪的路上走時,我叫道 誰來雇用我呀。皇帝坐著馬車,手裡拿著劍走來。他拉著我的手,說道 我要用權力來雇用你。但是他的權力算不了什麼,他坐著馬車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家家戶戶的門都閉著。我沿著屈曲的小巷走去。乙個老人帶著一袋金錢走出來。他斟酌了一下,...

如何理解魯迅先生的這句話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什麼才叫特殊符號 回想一下。有人給你聽他覺得好聽的歌時你是不是真的覺得好聽?有人給你看他覺得好笑的東西時你是不是真的覺得好笑?有人向你訴苦時你是不是真的感覺到了悲傷?還是只是憐憫?很多時候人類的情感是並不相通的,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你可能不會喜歡別人喜歡聽的歌,不會覺得他們看的東西好笑,甚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