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巫蠱之亂後漢武帝不立成年皇子而一定要立小屁孩劉弗陵做太子?

時間 2021-05-30 04:19:15

1樓:公尺飯

這夜冷月高懸,長安,未央宮。長信宮燈上燭火隱隱綽綽,昏暗的光線照著病榻上那個孤獨的老人,漢武帝的思緒隨著那悠悠的光線穿越了時光,在漢帝國每乙個角落駐足。唉,良久一聲嘆息,再也沒有那樣的日子了……是該考慮這個帝國的未來了

漢武帝有六子,大兒劉據死了。二兒劉閎、五兒劉髆死的早,四兒劉胥偏又荒唐,五兒劉旦竟趁劉據剛死想要入京宿衛,被武帝一陣痛罵,想幹嘛?「我」還在呢!

思來想去也只能是劉弗陵了。

2樓:nicki.Ning

巫蠱之禍之後,已經沒什麼成年太子可選了,武帝一直惱於國無後,鉤弋夫人為他生下的小弗陵讓一切終於有了變數。

27天做上千件壞事被廢的海昏侯劉賀是與李夫人之孫,後繼位的漢宣帝是武帝曾孫,廢太子劉據之孫,在巫蠱之禍中倖免的衛氏血脈

3樓:樂樂

劉旦劉胥兩個明顯腦子有坑啊

本來漢武帝這些兒子,漢武帝著重培養的就是長子劉據,剩下的三個,霍去病臨死前一道上書,全被趕到封國去了,最小的乙個,跟劉據的孫子一樣大,基本對劉據沒有競爭力才養在身邊的,畢竟是老來得子,多寵愛些也正常

本來大概是想用江充敲打一下劉據的,意思是你老子還是你老子,別想著在老子眼皮子底下整些有的沒的,誰知道他這麼想別人不這麼想,江充直接就是奔著搞死太子去的,從小就被評價子不類父的太子這回直接開大,誅殺江充,起兵謀反,加上古代資訊不便,溝通不暢,悲劇就此釀成

太子死了,武帝也後悔了,又是滅江充三族,又是殺當初反太子的蘇文,連沒跟著太子起兵的任安都受了牽扯,又是建歸來望思台,又是輪台罪己,各種操作來了一波,可死人不能復生,活人卻總是要死,繼承人還是得選

得,回頭看看吧,在世的兒子裡面,除了養在自己身邊這個小屁娃子劉弗陵還像個正常的,剩下的要不是喜歡跟熊打架,要不就是太子剛死就要帶兵進京(這個腦子能治好國就怪了),隨著時間推移,聰明的小孩子長成聰明的大人的概率,比腦子有坑的大人腦子裡的坑自動填上的概率大得多

那沒辦法了,只能立這小屁娃了,大不了給他配幾個厲害的輔臣就是

所以問題的根源其實在於,漢武帝的第五個兒子劉髆封王的時候,第六個兒子劉弗陵才還沒出生,中間的十幾年他幹啥去了,沒道理六十幾還能生出兒子的人,五十幾的時候生不出啊(劉髆的兒子劉賀才比劉弗陵小兩歲,就算劉髆十五歲就生兒子,他也比劉弗陵大十三歲了)

陰謀論一下,會不會是這樣的,漢武帝的前幾個兒子出生的時候,衛霍都還在,有他們保護太子,這些兒子翻不出什麼大浪來,後來衛霍相繼去世,沒有人能保護太子了,還好之前生的兒子早早就叫趕去了封國,於是中間的十幾年掌控後宮的衛子夫為了自己兒子位置穩定,採取了一些手段讓漢武帝沒有兒子出生,直到漢武帝六十多的時候,劉據連孫子都有了,才漸漸放鬆下來

4樓:炮姐

太子因為被劉徹除外戚逼的造反自殺,次子18歲死亡,三子在太子死後想進首都當太子氣的漢武帝把他削戶了,四子是個大老粗沒能力,五子受到外戚造反牽連沒戲了,六子劉弗陵沒關係沒背景了,親媽被賜死了也不會被干涉了,就他吧

5樓:龐安常

這和豐臣秀吉晚年的事如出一轍。太閣也是花了極大的代價廢了養子秀次而立親兒子秀賴。雖然劉胥劉旦是親兒子,但也跟養子差不多,畢竟是快樂的副產品而已。

所以其實沒什麼理由,就是任性,或者說感情因素。不管怎麼說,劉旦劉胥再怎麼荒唐人品再怎麼差,也是成年甚至已人到中年的男性,對朝廷那一套不是比小屁孩熟悉多了。何況結合昌邑王的經歷,這個人品差多大程度上是事實還值得考慮。

人品總不會差過老爹吧——劉徹好意思說別人人品差。而豐臣設五大老,漢武設若干顧命,還殺了鉤弋夫人,不正表明了對幼主的憂慮重重。內有強臣,外有惡兄,如果霍光膽子大一點,提前上演王莽的戲份也不是不可能。

風險如此大的事,還要去咬緊牙關去幹,什麼理性的客觀分析都是多餘的。就是乙個字,愛。

6樓:阿提彌斯

@室內權鬥皇甫嵩 你是誰的粉絲啊?在這引戰?這個 @蘇沉船 diss淚痕的時候,邏輯連線太弱,實際上他和淚痕說的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除此以外,他本身的論述挺好的啊,不像楊文理之流純屬胡說八道。

說真的,這位答主為了diss人,把自己文章結構弄得太鬆散了,要是專注自己的論述,他那篇回答的質量會高得多。

這個問題本身問的是漢武帝的想法,可咱們誰也不是漢武帝,怎麼能知道他的想法呢?

說白了,乙個人站在你面前,你都不一定知道他在想什麼。千百年前的古人,誰能準確猜到他的想法呢?

這種沒法證明的問題,只能退而求其次,論證誰猜得對。問題是大家又不是真正的歷史學家,都是歷史愛好者,看一些基本的歷史文獻去猜測,這個準確度。。。

所以最後只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層次,去給各個觀點站隊而已。

行了,不說廢話了,我也開始猜猜。

漢武帝把太子做掉以後,就要開始考慮皇位繼承問題。

問題是,要是跟繼承人再來這麼一次誰受得了?所以,漢武帝這麼大歲數了,按道理肯定應該立成年的繼承者,可是漢武帝肯定會猶豫的。

那麼就要考慮下乙個問題,不立成年繼承者有何壞處?皇權會不會旁落?

像漢武帝這種政治家,肯定對當時的政治力量對比有乙個比較深層次的了解,如果他判斷不立成年繼承者,不會造成皇權旁落,那後面的決定就順理成章了。

7樓:林幻

絕對不是怕太子成年被架空,這種扯淡理由在西漢不成立。

成年的兩個藩王皇子,乙個心術不正,乙個匹夫無腦,怎麼做太子?

劉弗陵聰明伶俐的,身體健康也不大會早夭,給他匹配個王者級別的輔助就可以了,比如霍光。

西漢的皇帝培養太子,不是像後面那些皇帝那樣天天擔憂太子謀反。

漢朝以孝治天下,是真格的,不是後世口號。乙個太后都鎖喉,你太子還想對你親爹做啥?沒有人會認可的。

從漢文皇帝開始,培養太子儲君都是花大力氣的,三公九卿可以公然站隊下注,配的太子師傅也是頂配,太子本人建班底,開始試驗田式的幹活,這都是鼓勵的。

所以皇帝不存在說怕你太子翻天謀反,反而希望說你能力強盛,業績不錯。

漢武帝本人更有那個底氣,老子一日不死,誰來都是太子。

所以怕太子壯年,自己老邁?這根本不可能。

劉據只能說踩點太壞,自己素質不強,還被一波人圍著坑,要不然也不會這樣。

劉據死後,漢武帝就剩兩個成年皇子,可都是廢材,劉家的子孫很奇怪的,專門出奇葩,一般出一兩個可以的,剩下的一堆奇葩貨。

其他宗親就算有,也不會考慮,開玩笑,他們這支本來起家就是分支入主,到他手裡交出去,不可能。

而劉弗陵就成為武帝的考慮了,本來之前為了敲打劉據,對劉弗陵的造勢就做了一些了。

而小弗陵的表現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缺點就是年少,和有個媽。

年少好解決,霍光,張安世,金日蟬,上官傑這幾個班子都不錯,尤其是霍光,可以託孤。至於為啥不怕大臣篡權。。。劉氏對自己的招牌還是有信心的。

而有個媽,這個就要解決了,如果是竇太后樣子的留著最好,可惜鉤弋夫人估計是王太后和栗妃。

漢武帝當初沒了奶奶,被他媽坑得差點爬不起來,所以不會給兒子留後患。所以直接殺母存子,避免母強子弱。

8樓:功夫熊貓

這事其實沒那麼複雜漢武帝兒子不多可選擇的範圍不大長大的兒子中沒有自己中意的昭帝看起來還可以長大了怎樣武帝心裡也沒底但也沒辦法了昭帝是在武帝去世前不久才裡的可見武帝自己心裡也沒譜兒 。

按理說,武帝在位五十幾年,老了還能生個昭帝,說明生育能力槓桿的,居然自由區區幾個兒子,不知道在搞些什麼。

9樓:張琳

因為他沒得選,就這麼簡單啊。

漢武帝一共六個兒子,太子劉據,齊王劉閎,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漢昭帝劉弗陵。劉閎早死連兒子都沒有,劉據死於巫蠱之禍,連他的三子一女一起遇害。劉髆死於後元元年,加上他親舅舅李廣利摻和巫蠱被族,又投降匈奴,他就算活著也沒有可能繼位。

剩下三個,劉旦和劉胥同母,劉胥又是個荒唐諸侯從來都不被劉徹喜歡,最早出局。

劉旦在劉據死後已經是事實上的長子,本來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他太心急。大哥自殺沒多久,他就上書請求入京宿衛,赤裸裸的表達了想當太子的野心。對武帝來說,於公,國家剛剛經歷風波,失去了太子,人心惶惶。

於私,他都快七十了落了個白髮人送黑髮人,劉旦還上趕著朝親爹心口捅刀……這特麼不是典型的不忠不孝不悌嗎?這種人能當太子?

很好啊!武帝立馬把送奏章的燕國使臣下獄,後來又因劉旦藏匿亡命之徒削了燕國三縣,燕國一共才七個縣……劉旦出局。

那只剩劉弗陵咯。

漢書對此描述很清楚——後衛太子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多過失,寵姬王夫人男齊懷王、李夫人男昌邑哀王皆蚤薨,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

劉弗陵的哥哥們不是死了就是作死,所以輪到他了。事實上你說武帝很想立劉弗陵麼?未必。

他直到死前兩天才下詔立太子,甚至霍光在接受周公輔成王圖之後還茫然不知自己的成王是誰,問了之後武帝才說立少子。這怎麼看都是武帝是拖到沒法再拖才終於鬆口吐露了誰是太子。

長的幼的,我看武帝都不咋中意,只是相比他覺得上位一定會壞菜的劉旦劉胥而言,劉弗陵還有更多可能,那就只能是他了。最後託孤霍光,也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了。

10樓:游擊

舊時有個笑話,某鄉下農婦深信皇帝用的東西都是金子做的,洗臉用金臉盤,方便用金馬桶,吃飯用金碗金筷子,頓頓都是雞鴨魚肉。聽說皇帝也會喝稀粥就大為詫異,覺得那肯定不是真的皇帝。現在很多腦子被宮鬥劇犁過幾番的人的邏輯其實和她並無二致。

在他們的觀念中,後宮必然宮鬥,骨肉難免相殘。人性又是多麼的陰暗啊,憂鬱的少年長嘆一聲,暗自覺得自己的思想很是深刻。

需知皇帝一家也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也會有常人的情感。親情和倫理綱常在皇室內部相處乃至帝位傳承中都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不應單純從權利爭奪的角度去分析、評判皇室內部關係,這有失偏頗。

漢武帝不立兩個年長的兒子而立了昭帝, 如@淚痕春雨 兄硬扯到所謂皇帝和太子的天然博弈關係上面去,這甚是可笑。漢武帝當時都70多歲了,他在中國高壽皇帝中可以排到前十。漢代很多皇帝活不到50歲。

就算他立了乙個年長的太子,這個太子眼看著漢武帝也沒有多少日子了,難道自己好端端的孝子不做,非得要去搞什麼么蛾子?而且武帝立昭帝為太子已經是在臨死前了,沒過幾天就駕崩。他就算立了劉旦和劉胥當中的乙個,太子當前最要緊的事恐怕也是準備父皇的後事了。

他等著抬棺就有份,莫非還真會想著去逼宮。所以純粹就是漢武帝不喜歡這兩個兒子而已。

主少國疑這個道理皇帝都懂,所以皇帝在考慮儲君人選時,即使不嚴格按照嫡長制進行挑選,往往也會優先考慮年長的皇子。李世民廢了李承乾後立李治為太子,李治底下可還有幾個幼弟的,當然李治被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也是乙個嫡子。唐玄宗李隆基在廢掉太子李瑛後,也選擇了較年長的肅宗為太子,肅宗下面還有20來個弟弟吧。

國賴長君。立幼君的乙個合理理由是因為幼子是嫡子。如果不是,跳過所有年長的兒子立幼子往往容易引發繼位風波。

漢武帝立昭帝就存在這個問題,先是上官家族謀反,後來昭帝早死,霍光立了昌邑王又將他廢掉。其時霍光權傾朝野,如果他有不臣之心,說不定漢家的天下都難保了。想想王莽、楊堅是怎麼篡位的。

另乙個例子是孫權晚年立年幼的孫亮為太子,結果孫亮繼位後被權臣廢掉並謀害了。

如果漢武帝知道自己死後漢室發生了這麼多風波,他很可能會做出另外的選擇。難道他會沾沾自喜於自己的眼光獨到,託付得人嗎?法家將帝王之道歸納為法、術、勢三個方面。

馭下之術是講究制御和均衡的。英明的君主不會將江山社稷只維繫於某個臣子的忠心上,那怕這個臣子是自己的兒子。

不是說皇帝要防範兒子,而是皇帝要防範一切侵犯君權的可能。對於太子,有許多制度和禮法上的約束,在這些制度以及倫理綱常的制約下,太子基本上不可能發展出可以和父皇抗衡的勢力,這和太子是否成年沒有什麼關係。歷史上許多因為意圖謀逆而被廢的太子,他們的實際行徑只是到了私自交接外臣這一步,有的甚至只是私下有怨望之語。

被人陷害的太子也為數不少,比如李隆基的太子李瑛,後來他弟弟肅宗給他平反了。

所以約束太子的權力是制度性的安排。不僅是皇子,皇帝也要約束身邊一切和權力有關係的人,大臣、外戚、將領、宦官等等。而在這些人當中,對於皇帝來說,當然還是兒子最信得過。

中國歷代共有幾百位皇帝,據說死於非命的有一百多人。在我印象當中,死於兒子手中的皇帝要比死於權臣、外戚甚至奴僕手中的要少得多。其實想一想,就算太子的勢力真的可以威逼父皇,皇帝還可以當太上皇嘛。

如果是權臣的勢力足以挾持天子,這就往往不只是失去帝位的問題了。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儒家?

在黑暗中尋找歸宿 根據雅思貝爾斯的軸心期理論來看,中國的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在軸心期,人的理性覺醒開始關注人而遠離神,並開始建構自己的形上學。儒家的形上學最早最系統的出現應該是思孟學派的儒家心性論,相對於西方塑造乙個外在的上帝而言,孟子把形而上的存在者內化為人的本心或者本性,然後提出了仁 仁愛精神 ...

漢武帝為什麼不重用董仲舒?

履霜 可能是董仲舒的治學與為人風格與漢武帝的性情差別太大造成的。董仲舒雖然名氣很大,是當時的 春秋 研究專家,儒學權威,但他治學十分 繁瑣 身上有一股濃厚的學究氣,有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類似於後世的程頤 朱熹一派的風格,聰慧的學生通常都受不了這種風格,更何況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漢武帝了。例如,漢武帝問他...

漢武帝為什麼誅殺公孫遂?

北極光 業餘愛好者,簡單理一下哈。一開始北韓派太子出來投降,雖然帶了甲兵,至少都是擺在明面上的,本就是有誠意之降,而破壞了這個局面的就是荀彘和衛山。後來城外幾次作戰取得勝利,進入圍城階段,北韓又來降,這次破壞了一切的是誰呢?是公孫遂和荀彘。回過頭來看武帝行動的方略,他深知北韓地區不比南越或西羌,極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