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向外擴張不是能得到更多土地嗎,為什麼要內鬥呢?

時間 2021-05-05 17:28:17

1樓:一剪孤燈

這不是內鬥,這是爭奪正統,以前有個比國家更大的概念:叫天下。

自秦皇以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皇告訴了大家,做老大就得像這樣,所以有為的君主都要追求做天下主。

可以同時存在魏蜀吳三國,但必須有乙個力量可以號令這三國,如果誰都不服誰,那就沒得說了,打到你認我做大哥。

正是為了爭奪天下而非簡單的領地,才能做到全世界唯獨中國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樓:寒凌淵

希特拉表示這題我熟!!

三國時期強敵環飼你還想搞副業? 心這麼大的嗎

3樓:

2023年,人類衛星開發時代,懂乎熱門問題。

21世紀,人類為什麼不去月球發展呢?那裡不是有更多土地嗎?

2023年,火星開發時代,明乎熱門問題。

22世紀,人類為什麼不向火星發展呢?那裡不是有更多土地嗎?

2023年,土,木兩顆氣態行星全方面開發時代,想乎熱門提問。

22世紀,人類為什麼不向土木發展呢?那裡的資源夠那時候的地球人用好幾千年呢?

2023年,太陽系全面開發利用時代,裝乎熱門提問。

27世紀為什麼人類不在太陽周邊利用太陽資源呢?這裡的資源基本上永遠用不完。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2023年,人類走到宇宙邊際,b乎熱門提問。

30世紀,人類為什麼不走出太陽系?外面的空間無窮無盡。

x年,人類代表第一次接觸希靈帝國代表,x乎熱門提問。

為什麼很久以前,人類竟然愚蠢的認為自己的宇宙竟然是全部了?

4樓:地瓜有情

魏蜀吳三家玩的是一場你死我活贏者通吃的遊戲,此時算上周邊部落國家有實力夠資格能上牌桌的就他們三家,他們做什麼都是為了最後的一家贏這個結果,所以不管向外還是向內擴張得到更多土地,那僅僅是個過程。

5樓:

開疆擴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說法,但除了土地之外,國家擴張之外的另乙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地民眾。正常情況下,國家的擴張一定是有方向的,而非隨機擴張,最先兼併的一定是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土地肥沃的地區。

哪些地方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土地肥沃呢?

站在魏國視角開疆拓土的最佳目標是東吳蜀漢,兩個國家加起來也有幾百萬戶,近千萬的人口了。益州素有天府之國美稱,高祖因之以得天下;揚、荊、交州地域廣袤,土地肥沃,魚公尺之鄉,開發潛力巨大;此外,這些地區也是過去東漢舊地,民眾的歸屬感認同感更加強烈,也便於治理。

曹魏拓展的另外乙個方向就是西域了,西域經過了兩漢時期的長期經營,有了一定地民眾基礎,漢化程度比較高,相比於其他區域而言,統治成本更低。曹丕在位時期,大司馬曹真就曾率兵開拓西域。

曹真被司馬氏隱埋的功績--威震西域的河西之戰_網易訂閱

站在蜀國的視角最佳擴張方向就是魏國了,這不僅是政治正確,更是現實考慮。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十次北伐,目標就是占領關中隴西,即使攻占不了這些地區,蜀軍在撤退之時也會盡力帶走一些當地居民。雖然,當時蜀國在三國之中面積最小,但依然是地廣人稀,蜀地境內存在大量未開墾土地,對蜀漢政權而言,其實際控制面積是小於名義領土面積的,能夠從魏國撈到一波勞動力,也就相當於變相擴大了自己的實際控制面積。

雖然諸葛亮也曾南征,一度控制了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可以算是一種對外擴張,但南中當地居民終歸不是以漢民族為主體,治理成本還是比較高,也無法大批量的給蜀漢爆人口,提供資源,後期魏滅蜀,鄧艾兵臨成都這段時間,幾乎沒有來自南中的支援,除了地理距離太遠之外,也間接說明了這部分地區為蜀漢所能提供的兵力和資源是有限的。更別提蜀漢西部的康藏地區,崇山峻嶺,人煙稀少,即使占領了這些地區,要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戰略後備區,也至少需要上千年的時間,那時蜀漢也早都滅亡了。

站在吳國的角度,最佳擴張的方向當然也是魏國了:荊州北部,江淮地區,基本上都是江河平原,魚公尺之鄉,這些地區也是當時核心文化和人口區域。這就是為什麼孫權執意要攻合肥、取荊州的原因,當然,東吳面臨的問題和蜀漢類似,實際控制面積遠小於名義領土面積,現今的江西、浙江、福建有很多地區實際上是屬於山越控制區域,所以孫權在領內發起了一系列的打擊山越的軍事行動,也算是一種變相的領土擴張。

此外,東吳政權在琉球地區的行動也算是一種間接的軍事探索行為,只不過發現琉球地區在當時開發成本太高,便沒有做近一步探索和占領了。

所以,現在來看三個國家的相互爭鬥和兼併,其實是當時情況下的最優選擇了。

6樓:

強答魏國向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奈何沒有坦克啊!!!

吳國東望,盡收眼底的太平洋,奈何沒有航母啊!!!

蜀國西南,大山大河青藏高原,奈何沒有飛機啊!!!

7樓:兵臨城下

當年孫權派諸葛直(不太記得是不是這個名字)去台灣抓土著充實人口,到頭來發現抓來的人,還不夠路上病死損耗的。孫十萬氣的要砍人

8樓:楊靜桐

那年代,最珍貴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物資。簡言之,是可再生資源。

三國時期不少戰爭過後,直接棄置土地,只遷民而去。當時的君主清楚知道,什麼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9樓:董休昭

孫權當時也是這麼想的,結果…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

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眾五萬討武陵蠻夷。衛溫、諸葛直皆以違詔無功,下獄誅。陸遜內心表示帶不動!!!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

今兵興歷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

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之本業,而干戈未戢,民有飢寒。

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10樓:Secret

擴張要講究基本法,這都是一點一點循序漸進的。連蜀國吳國自己內部都還一大堆未開化的少民,單純拿土地有啥用…… 整個南極大陸都給你你也搞不出產出啊……

11樓:

已經對外征服了,題主沒搞明白,不是宣稱設立行政區就等於自己領土。人家要肯自願交稅、服役才是有效統治。

自孫吳到陳朝,都是對浙南、閩、粵、湘、越南等偏南地區開拓史,算上周朝、漢朝、楚國,實際上已經進行了征服上千年。孫吳至滅亡前夕仍有山越,也受到交州叛亂拖累,還有部隊逗留在南方,沒來得及回師長江戰線。幾百年後,陳霸先還是靠著平定越南地區叛亂起家。

所以江南政權對五溪蠻、山越、越南的戰鬥就是征服史。

今雲南地區,由漢武帝初設益州郡進行統治,西漢這一統治到東漢、三國、兩晉,當地都還沒有完全被馴服。還可以算上什麼南詔、大理。

漢武帝又征服北韓,設立樂浪、玄菟,漢朝二百年疆土卻往西收縮,實在無力開拓遼東的南荒。今北韓北區域的樂浪、帶方二郡是在西晉徹底丟失。

人們後來認為理所當然是東漢領土的河西走廊,也就是甘肅、隴西一帶,是漢武帝用大量人力物力,勞民傷財建立的萬世之功。秦國統治關中多年,都沒能向西開拓這片領域。漢武帝為打通河西走廊,晚年還要輪台罪己。

不要把現代地方開發程度代入歷史,就是四川、陝西、遼寧、兩廣經濟、文化、科技都偏落後於中原,尤其是文化認同這一塊沒個幾百年搞不定。魏國不知名敦煌太守皇甫隆還要交敦煌人新的種田技術。偏要代入可以代入一下建國時的西邊某二省情況形勢,這些地區存在的問題,比那時還要嚴重得多,簡單的說來三國連漢朝的遺產都沒消化得下。

如果所謂獲得領土單純指兵鋒所向,魏國的毌丘儉已經擴張到俄羅斯濱海地區,就是曾經把那個著名的高句麗政權驅逐到東三省外,倭國、大月氏還是大魏屬國,魏西域校尉張就還曾出兵西域大破侵略西域各國的胡王,斬獲萬人。蜀國已占領緬甸部分地區,吳國已占領夷州。

12樓:春風渡

內鬥搶得的土地人口安撫到位是可以直接徵兵收稅的,你換個草原戈壁,先不說人口多不多,就說語言是不是就是個大問題?還有你乙個異族政權,算不算侵略?你說他們哪怕沒有政權好歹也有個民族吧,自主的反抗就夠喝一壺的了。

所以三國應該是「魏蜀吳」還是「魏漢吳」?

白河朋也 首先,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 蜀 或 蜀漢 亦稱 劉蜀 季漢 對於劉備來說,是繼承漢朝大統,不可能自稱 蜀國 但是蜀國自始至終的統治區域就是蜀地,甚至連荊州都沒收回來,幾次北伐吃掉的部分涼州地區也都吐出來了。而對於接受禪讓代漢而立自居正統的魏來說,劉備的漢 孫權的吳都只...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的經濟發展情況是什麼樣的?

執劍人 強答。其實三國時期的經濟狀況應該較漢末好一點的。東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從安帝開始就出現了大量流民。所以到了三國時期,解決經濟問題的首要就是解決流民問題。解決流民問題又以曹氏為先。1.魏國的政策 前段時間很火的 軍師聯盟 裡有個片段 鄧艾獻屯田策。其實在三國時期首創屯田策的是曹操,建議曹操這...

現在中美俄三國關係是否類似於三國時期魏蜀吳的關係?

有點類似 中國是魏,佔據人類最大的一塊大陸的精華部位,在經歷中原多年戰亂後已統一崛起,是乙個新興中原大國。其人口相當於美俄兩國加起來的兩倍多。美國是吳,在曾經是蠻夷的地區新形成的乙個國家,國內存在少數民族種族問題類似吳國的山越等,他在試圖挑戰中原。俄羅斯是蜀漢,曾經是大國,現在僅存一部分。原因是漢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