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裡面,蜀吳聯合過,魏吳聯合過,蜀魏從來沒聯合過?

時間 2021-05-31 02:33:29

1樓:袁本初

有啊,諸葛亮與司馬懿聯手做掉孟達就是一例,雖然這裡面有些糾纏不清的地方。

孟達這個傢伙原本在劉璋那裡做官,後來劉備入蜀後就跟了劉備,參與攻占上庸。在上庸期間孟達沒有援助關羽,又與劉封有矛盾,想來想去害怕被問罪就投靠了魏。孟達之後與夏侯尚、徐晃共同打敗了劉封,迫使劉封回到成都並因此遇害。

曹叡即位後孟達開始躁動不安,準備重投蜀漢,事情敗露後被司馬懿率軍包圍,兵敗身死。

作為擊敗孟達的主力,司馬懿的態度就不用多說,早在孟達剛剛投降的時候就表示了不信任

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晉書·宣帝紀》)

在孟達反形已具之後,司馬懿的態度也很堅決

魏興太守申儀與達有隙,密表達與蜀潛通,帝未之信也。司馬宣王遣參軍梁幾察之,又勸其入朝。達驚懼,遂反。(《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魏略)

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晉書·宣帝紀》)

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晉書·宣帝紀》)結果當然是孟達輸得很慘,司馬懿大獲全勝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

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

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晉書·宣帝紀》)

而這事中間諸葛亮的態度比較糾結,而且不是很明確。最初的諸葛亮應該是真心希望孟達來投的,他們之間互相有書信溝通,包括李嚴在其中也有參與。但是到孟達叛亂之前,諸葛亮的態度又有所變化

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晉書·宣帝紀》)

這是司馬懿的傳記裡記載的諸葛亮的態度,當然這未必是想要孟達死,也可能是要催促孟達盡快舉兵,但是孟達顯然就處於危險之中。與上面引用的司馬懿派人去調查孟達一道,這幾件事合起來確實很可能導致孟達對生活失去了希望,轉而舉兵。還有

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徵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這裡所說諸葛亮的態度也是放任孟達兵敗,如果只是放任倒也不能說雙方合作;但如果上段的諸葛亮在促成孟達反叛中也起了作用,那就真的是借刀殺人了。按照晉書所載另一細節

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晉書·宣帝紀》)

說明諸葛亮還是出了兵去援助的,甚至這事孫權也參與其中,但這個出兵更像是做做樣子。真正有誠意的受降,應該是像曹休那樣,親率步騎十萬深入敵國境內,啊雖然最後結果有點難看,但誠意終究是滿滿的。司馬懿荊州軍力並不強盛,攻擊孟達期間吳蜀任意一方以大軍救助,司馬懿的進展都不至於那麼順利。

當時諸葛亮大軍就在漢中,孟達戰敗後不久,諸葛亮的大軍就出了祁山奔隴西而去,可見他對孟達的死活確實不怎麼在意,甚至可能有意讓孟達去死。

2樓:

檢查一下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包括人文、地理、環境、勢力組成、政治風氣、經濟結構等等,不一一贅述了,我讀書少,說不出什麼一二三,但可以想象,蜀國和魏國聯合,分分鐘內部被瓦解的節奏。。。而且 @關毛說得對,還有正統性的問題。。。正統性都沒有了,蜀國也就剩下地理了。。。

所以三國應該是「魏蜀吳」還是「魏漢吳」?

白河朋也 首先,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 蜀 或 蜀漢 亦稱 劉蜀 季漢 對於劉備來說,是繼承漢朝大統,不可能自稱 蜀國 但是蜀國自始至終的統治區域就是蜀地,甚至連荊州都沒收回來,幾次北伐吃掉的部分涼州地區也都吐出來了。而對於接受禪讓代漢而立自居正統的魏來說,劉備的漢 孫權的吳都只...

三國裡有效力過魏蜀吳三個勢力的人物嗎?

父慈子孝孫仲謀 關羽應該是名氣最大的,幫曹操斬了顏良,幫周瑜絕了北道,幫劉備丟了荊州,戰績兩勝一負。劉備 MMP 劉禪 壯繆侯壯繆侯,沒跑了 伯光君 不得不說一下于禁了。先是魏國大將。敗給關羽投降了蜀國。關羽敗給吳國,就投降吳國。最後回到魏國。不過于禁本人也很令人同情。 QYuQ 龐統可以算乙個吧。...

三國時期,魏蜀吳向外擴張不是能得到更多土地嗎,為什麼要內鬥呢?

一剪孤燈 這不是內鬥,這是爭奪正統,以前有個比國家更大的概念 叫天下。自秦皇以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皇告訴了大家,做老大就得像這樣,所以有為的君主都要追求做天下主。可以同時存在魏蜀吳三國,但必須有乙個力量可以號令這三國,如果誰都不服誰,那就沒得說了,打到你認我做大哥。正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