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方子是不是越小越好

時間 2021-06-16 06:13:34

1樓:panda

當然不是的,病情千變萬化,臨床錯綜複雜,常出現多證兼夾的情形,需要把多個經方的方劑進行整合,比如:小四五湯(內含小柴胡湯+四物湯+五苓散),清肺排毒湯(內含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等)。

2樓:

這個方子無論如何都不能說好,柴胡張仲景的用量最少最少不低於10g,後世名方也幾乎見不到3g的柴胡,很難想象3g柴胡能有什麼用。

你說的好中醫的標準我部分同意,我的標準是有效、安全、經濟,你舉例的這個方子不符合「有效」。

3樓:白蒺藜

傷寒論的方子……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公升,去心) 麻仁(半公升) 大棗(三十枚,擘)

體會一下一斤……

薯蕷丸,21味藥……

薯蕷(三十分) 當歸桂枝曲幹地黃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七分) 芎芍藥白朮麥門冬杏仁(各六分) 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所以所謂的越小越好指的是什麼……?

4樓:越來越好

我認為方大或者方小,沒有什麼精緻不精緻可言。三方四制,大小緩急奇偶復,各有各的特點,製方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你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因病人個體而異。

5樓:楊世華

傷寒論的方子不是越小越好,是要對症下藥。比如桂枝湯它就是淺表有邪,疏通淺表氣血,使氣血不閉塞就行。淺表有寒邪,寒邪閉表,寒主收引,經脈拘攣,氣血阻滯。

桂枝湯能疏通淺表氣血,表解則氣血執行正常。方劑能治病為好。

學習傷寒論是怎樣的感受?

明天考傷寒,我快哭了。對,快哭了還在玩手機。真的,背不下來了,來不及了,我只有15個小時了什麼感覺?學的想哭又恨自己連這個都學不好。前一分鐘背了後一分鐘弄混,我不是沒有理解,我記不住我自己的理解,太相似了。我覺得我對於精細事物有很差的感知力。臉盲。我記憶力其實算還不錯的。不知道萬一掛科怎麼辦。刷題去...

為什麼《傷寒論》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客歸水雲鄉 張仲景是太守,執政一方,能夠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我倒是很期待現代能夠出來新的突破性的更加科學的中醫病理,藥理的有關研究著作。傷寒論也是站在前人的的肩膀上出來的。為什麼中醫發展好像有了侷限,或者遇到一些瓶頸,確實是值得人深思的。是研究的力度不夠,研究的方向不對,還是研究的方法不好,還是研究...

傷寒論中有關趺陽脈的論述

同脈異病啦,本質上還是不足,有不足就會相對有另乙個本該保持平衡的東西有那麼一段時間裡看起來要多出一些的樣子。這兩句話的區別在於,是脾先虛了,還是胃先虛了,只是病在發展中,發展到的階段不同,或者有乙個時空上先後順序的邏輯関係。本身中土氣不足,是脾或者胃,無他。既然收不足,就要漂到表面上去,浮為氣實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