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金匱專業的學生,居然說傷寒論只能用來治外感,這是學生差,還是大學教經典教的太不好?

時間 2021-05-08 15:51:24

1樓:璀璨之外

不要小看別人。他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和你不一樣。《傷寒論》不僅可以外感,還可以內傷。

這是本科教學中一開始就明確的觀念。各種病案也都證明了這點。況且《傷寒論》自帶內傷內容如太陰篇條文「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自利不可者,屬太陰,以髒有寒也,當溫之,宜四逆輩」。難道這位博士和秉持外感法仲景的古人看不到這些嗎?外感有邪自外來與內傷引邪兩種發病機理,《傷寒論》由此成書。

因此以外感的觀點看待《傷寒論》是完全正確的。相比抱著「傷寒論通治內傷外感」的觀念學習,外感觀才是開啟《傷寒論》的正確方式。也是捷徑。

通治內傷外感只是學成後的必然結果,做不了學習《傷寒論》的指導方針的。

2樓:Water

《傷寒論》是中醫思維方式極高水平應用的代表。

外感病與內傷的思維方式完全相同,奧妙盡在《傷寒論》中。

乙個中醫從業者玩不轉《傷寒論》,可以直呼其為中醫門外之人。

3樓:

傷寒的定義不就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傷寒嗎?廣義傷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之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我是個渣渣剛學,不知道哎

4樓:無名

相對而言吧。要不咋就《傷寒雜病論》非要分成兩本書呢。

金匱指著傷寒說,你是管外感病的,雜症歸我管。

傷寒說,你愛咋說咋說,反正別人都知道咱倆從沒正式分過家,首診負責制歸我了複診歸你,咋樣,忙不過來再叫我,沒意見吧。

5樓:線靈

第一章太陽經,都認為它是治傷風感冒的,而且還分了上中下三篇,乙個感冒何至於仲景如此大費周章嘛!相反其餘幾經卻是草草幾筆一帶而過,為何如此?想過嗎?

其實第一章治得不是感冒,而是在第一章裡隻字未提的少陰,一切病的起因最終都可以歸於少陰,這也是讓仲景拿出傷寒論一多半的篇幅來講太陽經的真正原因!這就是很多人讀不懂傷寒論的關鍵所在!通過治太陽經,就可以補腎!

腎好了,百病自消!希望對題主有幫助,少走一些彎路!

6樓:凡夫

首先, @茯苓三兩 是03年上大學的,成為社會人已經十幾年。

其次,從他幾個回答的內容及行文品性來看,這位也不算是給中醫抹黑了,以湯藥立足、患者承認、生活滋潤,這於他、於中醫群體都是好事,大可不必因一時的理念分歧而感嘆科班無人矣。

注意,我說的是「理念分歧」,這個詞的內涵是你們各有主張,而不是李逵鬥李鬼。

退一萬步想,哪怕他哪哪走錯了,他又不教書,永遠談不上誤人子弟,對吧…

7樓:談無慾

都有吧,我們當年的傷害教授說傷寒學習就行了,上臨床千萬別用啊,虎狼之劑,用了得死人。 學中醫還得靠自己,從他說了那句話之後,我就開始看陸淵雷的傷寒金匱,現在我處方都是經方,當然合方及加減的也不少,反正所用的藥物不出那兩本書。

8樓:太倉一粒

上學的時候對傷寒論理解不深,說白了是一點沒懂,只是背了背考試過了,工作後再跟明師學傷寒,受益良多,中醫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火候到了自然就明理了!

9樓:

首先,邏輯有問題,居然信任乙個某專業學生的話,什麼叫學生,就是對某一項技能處在學習階段的人,他們的判斷能信麼。

第二,不怪那個學生,學生有個屁的判斷,不過是聽他們的無良老師口嗨,鸚鵡學舌罷了。

第三,現有的中醫和中醫教育體系趕緊滅亡吧,說不定能浴火重生,可是不抱什麼希望了

10樓:縈惑

境界決定了乙個人怎麼看待這本書。

而師傅決定了這個人的現階段上限,如果師傅都沒搞懂這個問題,卻把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歸結為學生本身,是不負責任的,當然,你也可以說,現在的教師也是被坑害的一代徒弟。

問題不在於書能解決多少問題,而在於你能拿書解決多少問題?

那個男人只是乙個師範畢業的帶學生,憑什麼比黃埔出身的打仗厲害?好好想想

博弈論是哪乙個專業的,大學想學博弈論?

季巨集昌 在本科階段的工商管理教學中,博弈論是一門課程,多為選修課。在研究生階段,很多商學專業會把博弈論作為建模的工具。目前據我所知博弈論應該還沒有單獨成為乙個專業吧,至少本科沒有,也許某些院校中會作為研究生的方向。本人中南財大工商學院讀研,有幾位老師就很擅長博弈論。企業管理 產業經濟學等研究生專業...

乙個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未來規劃?

旅途 日薄西山的行業,房產泡沫越來越大,土木的前途早已經注定,建築工人越來越老齡化,等到這一批人幹不動了,誰去幹活,現在的年輕人寧願送外賣,誰回去工地搬磚。 我是2016屆土木應屆碩士畢業生,現在我做的事情算是我四年前規劃好的事情。今天恰好看到了這個題目,就分享一下我的規劃經歷。我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

如果要你給乙個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列乙個10本書的書單,你會列哪十本書?

桃爸 1 林同炎 結構概念體系 世界著名結構大師,側重於概念 手算,經典中的經典。2 朱炳寅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方法及例項分析 一注專用書籍,解釋規範清晰 條理。3 陳紹蕃 鋼結構穩定設計指南 中國鋼結構第一人。4 川口衛 建築結構的奧秘 力的傳遞與形式 結構設計大師,連續三屆國際鋼結構協會主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