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在關於「意境」表達上是否勝於文言文

時間 2021-05-13 01:35:00

1樓:M堂堂主留學問答

文字就是發射訊號的一種方式,看誰意境表達得「更好」,其實是在問受眾與訊號得相應度怎麼樣。就堂主個人而言,更容易被文言文打動。

2樓:竹思

白話文對於意境表達描述更加具體一些,不是說文言文意境不生動,古代文人的創作反而更加注重意境美,不同的讀者想象出不同的場景,以景色描寫為例,例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再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四時也。」

在文言文中,文人往往致力用最少的語句,概括出豐富的景色內容,再雜以自己的心靈體驗,在古代文人的詩句中,可能每個字每個詞都有不同的解讀,這種意境的體驗不僅在於讓讀者去感受作者所描繪出來的場景,更在於讓讀者與作者有一種相契合的心靈感受,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寫意畫。

對於白話文意境描寫摘一段最近看過的韓少功的《爸爸爸》中的一段:

「寨子落在大理山和白雲上,人們常常出門就一腳踏進雲裡。你一走,前面的雲就退,後面的雲就跟,白茫茫雲海總是不遠不近地團團圍著你,留給你腳下一塊永遠也走不完的小孤島,託你浮游。小島上並不寂寞。

有時可見樹上一些鐵甲子鳥,黑如焦炭,小如拇指,叫得特別焦脆和洪亮,有金屬的共鳴聲。它們好像從遠古一直活到現在,從沒變什麼樣。……」

細緻具體的景物描寫可以讓讀者非常直接地想象到作者所要描寫的場景,力求達到盡可能地場景還原,而不是文言文中那種朦朧的意境體驗,描寫雖然豐富,但其中也不乏著豐富的哲理,非常值得反覆回味。

3樓:白慕衣

這個個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個人很喜歡張岱的那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讀來就這「上下一白」四字便覺得意境全出,若翻譯成白話文,個人覺得意境不會勝於這四個字。

而對於白話文來講,卞之琳的斷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誰的夢。」這一句讀來意味深長,讀後那種含蓄內斂的情感在胸口縈繞,若翻成文言文的話……「皎月飾君窗,君影入誰夢」(在下不才,試著寫了一句)

如此看來,感覺卻也比不上白話文。

語言各有各的美,不錯過便好,不必計較過多

4樓:玄袂臨風

看表達限制和筆者功力。

如果闡述科學道理,白話文更適合一些。

因為科學道理必須詳盡。

比如試論述隔壁老王在男主人公突然回家翻牆時的動態勢能以及時速變化。

但是文藝范上,古體詩詞有先天優勢。

尤其在限定字數上,白話文被秒殺。

上文用古體詩來形容就是

垂死病中驚坐起,夜深還過女牆來

春色滿園關不住,千里江陵一日還。

5樓:鄭超

一般來說,需要含蓄的表達情感,或者是表達意猶未盡的感覺,文言文會更合適。

比如:相與枕籍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換做白話必然要增加詞彙,會顯得煩綴。

6樓:夕陽勝不過燈火

看是誰使用了。無論是哪一種,在不同的人筆下都會有不一樣的魅力。

隨便說乙個感受一下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而你帶笑的向我步來,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

7樓:禿頭披風俠

這個就要看了,其實古人講文言文是之於他們能夠聽懂明白其意思,日常用語。時代進步,所以我們發展到現今的白話文,也是之於我們能夠簡單讀懂。所以,應該沒有優勝之分,而是意境不同吧

什麼是白話文的韻律?

雲暠 我不是學漢語言的,但是從小耳濡目染的文學功力很自然地讓人知道,漢語言的韻和律應該分開來說。韻指發聲,律指格式。白話文的韻律是不好講的,好聽與順口這樣的形容詞說起來好像很敷衍,事實上又貼切得不行。怎麼算白話文的韻律 中國的文人將優美的句子組壓起來,成為詩。講白話文的韻律,那不外乎將新詩拿來觀摩了...

白話文相比文言文有何優劣?

Mitar 只說乙個,古代文言文沒標點符號,讀書人專門學句讀。寫張契約狀紙,隨便斷個句,對方隨便玩個文字遊戲,做生意的打官司的,等著虧死吧, Xiuquan Yu 白話文是時間緯度上的方言。文言是時間緯度上的普通話。雖然不同時代的普通話有自己的口音,但不至於聽不懂。白話文再好,那是現代的白話,古人不...

為什麼英美不搞白話文運動?

郭宜之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西方的簡明英語運動 Plain English Campaign 了解一下 Plain English Campaign如下隨手選自 培根論說文集 括號裡面就是一句話49個單詞,試試斷句好了。我大二時專四比基尼考74,看這個還是艱澀,等到大三開始習慣了 等於是枕邊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