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白話文版,大家拍磚後法修訂版,大家看看還有啥具體建議?

時間 2021-05-09 00:39:18

1樓:嗡啊Ra巴匝啦德

《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請法,佛宣說的,原文開篇是: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及大菩薩眾俱......當時觀世音、舍利弗都在場;觀世音菩薩已開悟,所以佛對舍利弗說法。

《心經》講的是不二的成佛路徑,也就是沒有第二條路;並且《心經》涵蓋所有佛法的核心要義,是所有佛法的總集。

觀(不用看,繁體觀,左雚又見,看乙個罐子,既看到表面又看到裡面是為觀!色表、裡空同時存在,方便理解色、空的關係)自己的內在。

菩薩修行達到圓融色與空的境界明心見性後,照(上面是昭彰的昭,下四點代表心,一心昭彰、明了的意思)見五蘊是由空性顯現的。(想想罐子,表面是客觀存在的五蘊,而裡面是空性撐起來的)

度一切六道輪迴肉體身的分段身死苦的身苦和煩惱習氣,變易生死的心苦等一切苦厄。

舍利的兒子,色和空沒有差別,空和色也沒有差別;實際上色就是空,空其實就是色;其它的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舉例方便說:石頭剪刀布的遊戲

石頭、剪刀和布是色(叫不空),特徵是十方法界的森羅永珍真實存在、有形有相、生生滅滅,無常的。

顯現出手勢的手掌是空(空性);特徵是真實存在、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

從手掌的角度看石頭剪刀布,那就是手掌,沒有不同(空即是色)

從石頭剪刀布看手掌,也沒有不同;(色即是空)

單看石頭剪刀布有不同,這就是你、我、他、佛、魔、動物......法界所有友情、無情。這就是不空性。

但這一切相都是由空性顯現的。從空看有、從有看空,這就是不空空!

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空性、不空性、不空空性這三個特性就是如來藏,又叫一心三藏,就是本心、真心、佛性的三個特性。因為這部經講的是真心、本心的核心,所以這部經叫《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每個眾生本身就具有的佛性(真相)是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菩薩依靠明白如來藏(般若),沒有了心苦(牽掛:

我執)和身苦(阻礙:境隨心轉),脫離了輪迴不再害怕輪迴恐怖,雖然細微無名沒有除盡,但絕大部份的念頭已經不再妄念了,開悟後在了義佛見的境界下這時開始真正的修行,隨緣身邊的一切事情練習,修正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逐步的明白細微的無名,最終成佛。三世諸佛也是依靠的如來藏成就的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如來藏是......!即說咒曰:去吧!

去吧!去成就吧,眾生明心見性!

2樓:六耳鼠

這只是你自己的理解。

這種理解,對你自己來說是不錯的。

對其他人也可能有幫助。

但是,這種翻譯,總的來說偏向世俗的說法——大約是某種境界的描述,沒有深入到「」的韻味。

也就是說,《心經》是指導原則、修行方法、印照標準的濃縮,簡單的俗說,體現不出來。

如果要認真翻譯,可以寫成一部書——如翻譯成英語的心經。

The Heart of Prajna Paramita Sutra最好不用急著想把真實體現出來,在研究大德的解說後,繼續修行,得到禪味,然後再回來看看?祝福!

3樓:牧童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實言相告,心經不用解。

心識見字逐相,尤如半夜吃黃瓜,不知頭和尾。這是做夢而不知。

南嶽衡山半山亭有一磨鏡台,當年懷讓見馬祖道一打坐,一語道破天機,磨磚不能成鏡,打坐豈能成佛?

心經原文還有幾句密咒,還有點原汁原味。

再被你搞一下,添油加醋,就玩壞了呀。

唐代有個秘魔和尚,從師馬祖。

他經常拿著一把木叉,大家就叫他木叉和尚。當時他很出名,常有人慕名而去求道。

這時,他就拿木叉叉著人家脖子問:「哪個魔頭叫你出家的?哪個魔頭叫你行腳的?」

說!不然老僧一棍子打死!說的出來死在這兒,說不出來也死在這兒!

」你要是去想,思即不得。宗門的東西,說得出就是說得出,說不出就說不出。

若有幸遇到瘋子魔秘和尚這番,如何是好?

若題主出得來,便許你解心經。

4樓:

恕我直言,只有徹悟的人才有資格白話翻譯,或者經過徹悟的人驗證,白話翻譯的佛經才可能不出錯。

再恕我直言,翻譯的第一句話就錯了,把深般若理解為無我,這是大錯特錯,無我是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而深般若則是一乘法境界,根本就不在乙個層次上。

真的沒必要把心經翻譯成白話。

5樓:Eleven姐姐

佛說為經。僧譯外文。

南懷瑾先生幾乎是近代最有根器的居士,他一生為經注釋、解說,他都不敢去說把經翻譯成白話文,你還要厲害些?直接整個白話文版本?你可真行!

如果你不懂佛學,淺嚐之時,或者只是愛好,我建議你可以寫心得,可以寫散文,可以寫詩歌,總之愛寫啥寫啥,都可以,但你說的東西,它不能稱為經,或者某部經的翻譯,明白嗎?

如果你說你是教徒,皈依了,受過戒的,有點修行了,扇你兩嘴巴子都不為過。腦子清楚點,離經一字,如同魔說。你是佛子,還是魔眷?

人身短暫,地獄漫長。常思量因果,不要葉公好龍,遭了因果才害怕。

6樓:大孟

嚴重的不符合規範,翻譯應該客觀,這譯文主觀性太強了吧?根本就是自己的主觀臆測。就是自己對心經的理解,這不應該叫譯,應該是讀後感。

7樓:大路

寫的文字挺好,下了功夫,繼續努力學習吧。

實話實說,心經你沒看懂。不過懂是個過程,多數最後明白的人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加油!

8樓:劉微塵

第一句就遠了!

這一段我看了開頭就沒往下看,您這是想相的結果!而學佛就是斷這個妄想心。

想學佛,問自己為啥學?這是個大問題!

如果為了功名利養,人前顯貴,那就別學了!

學學國學,世間法挺好!

佛法,不是學問,是實際心行的體會,是修行過程的感悟,歷程!用文本來描述出來,也是旁敲側擊,已經很不容易了。

您這只靠想像,

啥平靜安詳

啥目之所及,

都是啥啊!

也許會被別人稱呼為老師,先生啥的,到最後果報都很難堪!

誤人子弟啊!

建議您參考一下 《心經決隱 》一文。

那是實打實的功夫見地!

9樓:清祖

觀世音菩薩的覺悟比舍利佛要高嗎?觀自在菩薩是指乙個自由自在觀察自己存在的修行者。不是專指乙個菩薩。

舍利子也是乙個聽法之人。你不能把它定義為舍利佛。授者和聽者都不是固定的物件。

人人都可以是那個「觀自在菩薩」,人人也都可以是那個「舍利子」。只要人分別站在講經的路上或者是站在聽經的角度。

狗子也可以是「舍利子」!六道眾生,不獨只有人才能悟。

10樓:好奇

我乙個外行能感覺你沒讀懂心經在說什麼。假如你某天讀懂了,相信你能用最樸素直白的語言來解析。等待你的進步。

建議你讀下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這個開悟了的德中國人所說的跟心經很接近,很白話了。

11樓:

這樣的事是不能做的。境界不夠,沒有真修實證,誤人子弟,果報極重!

你連這是佛陀說的而非觀世音說的都不知道,也敢解。服了你了

你的理解是錯誤的。好自為之

12樓:真心從來本是真

阿彌陀佛!

語譯略釋:

現觀真心(如來藏)自己本來就存在的菩薩,他的覺知心執行於甚深的實相智慧型到涅槃彼岸時,分明觀照五蘊身心都是生滅無常(都是涅槃本際----空性心----如來藏所生,都屬於這個不生不滅之真心的一部分),因此超越一切生死痛苦與災厄。

舍利弗!五蘊身心是空性心如來藏所生,因此色蘊當然不能外於空性心而存在;色蘊是空性心的一部分而不異空性心,空性心也不異於所出生的色蘊;所以色蘊即是空性心如來藏,如來藏空性即是色蘊。其他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與空性心不一不異,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舍利弗!這五蘊等諸法中顯示出來的空性心法相,是不生亦不死、不垢亦不淨、不增也不減的;由於這個緣故,在空性心如來藏自身的境界中沒有色蘊,沒有受想行識四蘊;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沒有眼的功能、沒有耳的功能乃至沒有意識的功能,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滅盡;乃至沒有老與死,也沒有老與死的滅盡;沒有苦集滅道等四聖諦,沒有智慧型也沒有所得。由於沒有所得的緣故,菩薩依智慧型到解脫彼岸的緣故,心中沒有牽掛與障礙;沒有牽掛與障礙的緣故,心中就沒有恐怖;最後遠離顛倒夢想,通達最究竟位的涅槃。

過去、現在及未來諸佛,都是依於親證如來藏而發起智慧型到彼岸之實相般若作為基礎的緣故,悟後進修,得證佛地無上正等正覺。

由此緣故而知道『依智慧型到達無生死的解脫彼岸』,是最偉大的威神之咒、是能使人獲得最大光明的神咒、是至高無上的咒語,是沒有任何咒語能相提並論的咒語;能除一切苦,真實而不虛妄。

以此緣故就說出般若到無生死彼岸的咒,即說咒曰:『去吧、去吧,到解脫的彼岸去吧,大家都到解脫的彼岸去吧,圓滿證得菩提!』

13樓:不存在的騎士

你要是說你這是寫了一篇「心經感悟」,不管感悟的對不對,反正是你自己的感悟,你愛怎麼寫怎麼寫。但你說這是心經的「白話文版」,也就是說你這是翻譯,不是獨創,翻譯的原則「信達雅」裡,首先講究的是乙個「信」字,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盡量不要增添和減少原文沒有的內容。而你這根本不是翻譯,而是你對心經內容的個人理解。

14樓:邵一

金剛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

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

不可言議。今者如來云何說法。佛言。

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

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

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

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

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

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

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

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於無。

如無有無。有無於有。如有無不在。

說不在說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

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

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

得至如來如來實相。佛言。從闡提心。

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

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捨離妄心。

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思位。

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

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

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

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

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

離諸行地。心無取捨。極淨根利。

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

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

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

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

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

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

本來無本。處於無處。空際入實。

發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

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

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

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

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佛言。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

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

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善男子。

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

用性空故。義非有無。空相空故。

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

入是義者是見如來。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

應離四禪而超有頂。佛言。如是。

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

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

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善男子。

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非復彼。

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

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

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

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

離諸分別。本利義故。善男子。

如是觀定。乃名為禪。舍利弗言。

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

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

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什麼是白話文的韻律?

雲暠 我不是學漢語言的,但是從小耳濡目染的文學功力很自然地讓人知道,漢語言的韻和律應該分開來說。韻指發聲,律指格式。白話文的韻律是不好講的,好聽與順口這樣的形容詞說起來好像很敷衍,事實上又貼切得不行。怎麼算白話文的韻律 中國的文人將優美的句子組壓起來,成為詩。講白話文的韻律,那不外乎將新詩拿來觀摩了...

白話文相比文言文有何優劣?

Mitar 只說乙個,古代文言文沒標點符號,讀書人專門學句讀。寫張契約狀紙,隨便斷個句,對方隨便玩個文字遊戲,做生意的打官司的,等著虧死吧, Xiuquan Yu 白話文是時間緯度上的方言。文言是時間緯度上的普通話。雖然不同時代的普通話有自己的口音,但不至於聽不懂。白話文再好,那是現代的白話,古人不...

為什麼英美不搞白話文運動?

郭宜之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西方的簡明英語運動 Plain English Campaign 了解一下 Plain English Campaign如下隨手選自 培根論說文集 括號裡面就是一句話49個單詞,試試斷句好了。我大二時專四比基尼考74,看這個還是艱澀,等到大三開始習慣了 等於是枕邊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