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被教育出來的還是被打出來的?

時間 2021-05-12 02:38:39

1樓:三月春

兩者兼備吧,打不是一味的亂打自己出氣。

體罰孩子扎馬步是我一直用的,孩子還能鍛鍊身體。

但是教育孩子家長自己的心態要放平和,你是要教育他的,不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的。

所以自己找到其中平衡點,自然就會教育好的。

2樓:Kavenwason

你甭說孩子了,你覺得人被打就會變好嗎?

一天天整這什麼玩意兒,好好引導加以適度約束才是合適的方法吧。

你什麼樣兒,孩子以後也是什麼樣兒。今天你打他,老了他覺得你做的不對說不定也拳腳面對了,凡事兒先想想放自己身上自己咋辦吧。

3樓:王倫

好孩子從來都是被教育出來的,沒有哪個小孩會喜歡被打,棍棒試教育下成長的孩子會自然的養成極端的性格,每個小孩成長的週期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小孩活潑開朗明事理,有的小孩孤僻蠻橫不講理呢,這就是源於接收的文化不同,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所影響的。人之初,性本善。可為什麼後來就有無惡不作的人呢。

這主要是由於環境和文化的植入不同。經常看到使用暴力的孩子長大後也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書香門第的家庭長髮的孩子也不會喜歡茹毛飲血。

所以孩子只有是被教育出來的,不是被打出來的。你想孩子性格怎麼樣你就給他創造什麼樣的環境,在潛移默化和科學引導下,孩子的品性和能力就會慢慢形成基礎,也就為以後的人生打下了基礎。

4樓:小學綜合實踐

成績好?聽話懂事?自由快樂的成長?先確定好好孩子的定義,或者你心目中的定義。

其次,好孩子坑定被教育,被引導,被教導出來的。

5樓:三師教育直播

乙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乙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在重新創造乙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好的教育往往會影響孩子一生,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打罵的次數多了,也就沒有效了。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行加到孩子身上,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每個爸爸媽媽都要認真對待。

6樓:爸爸的爸爸是爺爺

好孩子應該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打」出來的。「打」是一種通過武力的教育,也可以稱作為暴力教育。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打孩子的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容易讓孩子形成冷漠、孤僻、仇視、攻擊、自信心差等心理問題。

好孩子應該是通過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

7樓:苦中作樂的豬

沒有教育,光打有屁用?不教而誅這個成語沒聽說過?

舉個栗子,孩子很小,喜歡吃糖,在逛超市時,偷了幾顆散稱區的糖。

你痛打了他一頓,告誡他不准再偷。

他確實不會再偷。

你以為這是打出來了?

他只是害怕了?

沒有配合的教育,

你以為孩子以後會想「多謝當初爸媽痛打我,讓我懂得小偷小摸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不,他的回憶裡會是「因為幾顆糖,他們就直接痛打了我一頓,為什麼當時不告訴我偷東西是不對的?」

只會怨恨,沒有感激。

你說人人都應該知道不該偷東西,

那你咋不知道打人不解決問題這種常識?

最後,如果我和你面對面,直接打你一頓,你對這個問題還是會有疑問,我現在和你說了這麼多,你多少會去想一想?

懂了嗎?

8樓:浮萍飄飄

十六字方針——道理引導,行動示範。鼓勵為主,武力威懾。

武力這個東西,就像原子彈,一不要經常用,天天炸就炸回石器時代了,幼小心靈寸草不生。二不要光嘴上說,不然黴菌打霓虹就不會一丟兩顆了。原則上,一擊之下,牢記終生。

我個人覺得對小男孩要多一些摔打,九分說教,還得配上一分棍棒。男孩子的性格盡量不要太柔弱,不抗造。這就算是性別歧視吧。

最後,我不是很清楚什麼叫好孩子,七步成章門門第一?還是出將入相紅旗相伴?有明白人的話,給我講講。

9樓:小妖女

引導,合作,分享很重要。靠打罵只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長遠看,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塑造。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讓孩子教你做事,讓他們成為你的小老師,反而能調動孩子的思考能力,無論對錯,先讓孩子有思考的第一步,然後父母再分享自己的想法,只是分享,不要強加,久而久之,思想就會植入,孩子的底層思維會建立起來,所以未來大方向他就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10樓:fuer dich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也只有為人父母後自我定義後的一種說辭吧。

談談我個人的理解:其實不管你所說的所謂語言教育,還是後者的體罰我們是否可以稱武力征服,都屬於我們認為的教育的一種,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我想您在這個議題中對「打」的定義比較深,也就是說所謂的暴力行為吧。

首先我認為在這個議題中更多的是家長的一種自我偏見,認為我是家長,有絕對的權利去讓孩子按自己的思想步伐走,也就是您所認為的聽話,而且必須完全聽話,這個誤區不解開再多的東西都是空談。任何人在行為動作思想上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以試著貼近對方思想。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很明白能言語教育肯定不動手,那麼問題就很明顯,此方式最恰當,您說呢,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涉及到「打」呢?

打是親罵是愛----這也不是貶義詞?在所謂的教育後並不能達到效果時,但只要不影響孩子誤入歧途的前提下,用「打」就似乎有點過了,涉及到身心健康或者說即將誤入歧途傾向時適當的體罰或者說暴力行為也未嘗不可,您說呢?

所以說不管是言語教育還是所謂的暴力征服都是教育的一種,適用在哪個階段的行為動作來決定,作為父母也不要找藉口忙,沒時間,我多辛苦,孩子不理解等說辭,每個孩子都是空白開始,都有天真無邪的一面,為什麼到了自己為人父母的時候就忘記了自己也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呢?如果一開始就能往好的方向引導就不存在所謂的「打」的字眼。

父母人品不好教育出來的孩子是否都是一樣的人品不好?

以下所指的人品主要是指心性,人品很難有完全好或者完全壞的,只能看個大概 人品不好的父母分兩種情況 1.人品不好對孩子好的,這種容易上樑不正下樑歪,人品隨父母。2.人品不好對孩子不好的,有些孩子經歷過痛苦磨礪能夠感同身受,便會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人品好的父母分兩種情況 1.人品好對孩子好的,一...

溺愛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與缺乏共情有無相關性?

天天媽媽fighting 有一定的關聯性,溺愛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覺得別人給他做什麼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缺乏感恩意識,也很難體會別人的辛苦,缺乏同理心。 洪恩教育 什麼是共情能力?什麼是溺愛?題主問的是溺愛型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與缺乏共情有無相關性,我認為肯定有一定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無限付出的父母,背後...

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孩子還是家長?

主角肯定是孩子,孩子需求更大,家長是個輔助角色,當然也取決於家長 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起成長吧 主角是孩子 教育的主題是孩子,主角肯定是孩子,家長不要喧賓奪主。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乙個怪現象,我想你這麼問,肯定也是這個原因。那就是我小時候喜歡小提琴,種種原因沒有學成,那就你來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