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和諸葛亮對魏國不斷北伐的根本目的何在?

時間 2021-05-08 08:08:45

1樓:愛吃生菜的小倉鼠

蜀漢政權存在的法理性在於克復中原,還都長安、洛陽,要保證法理不失,就不可以放棄北伐。

同時。北伐也是轉移國內荊州、益州、東州、元從幾個派系矛盾的重要手段。

2樓:「已登出」

關於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曾經表達過自己的心跡,他認為,蜀國只有一州之地,想要和坐擁九個州土地的魏國抗衡,就必須盡快北伐,盡最大可能佔據領土上的優勢。否則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和蜀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將拉得更大,蜀國的滅亡將會是遲早的事情。

諸葛亮曾說:"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意思是說:我現在伐魏,是以弱對強,勝算不高。

但如果不進行北伐,蜀國遲早也要滅亡。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集中力量對魏國發起一次進攻,爭取獲勝換回一些優勢。

這句話總體概括了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他打出來"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旗號,以一種近似窮兵黷武的方式連年對曹魏發起北伐,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因為他心裡很清楚,如果他死了,蜀漢將沒有人再可以和魏國周旋,到時候只能面臨滅亡的結局。

所以,53歲的諸葛亮受困於五丈原上,雖然無法向前行軍,卻始終不甘心撤兵。他寧肯選擇派士兵在五丈原上屯田開墾,以此來減少後方軍糧的損耗,也始終要和司馬懿對峙下去。

最終,在234年的八月,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上。而此時,他已經在這裡和曹魏對峙了長達一百多天的時間。

在《三國演義》的第113回中,當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時,羅貫中題寫了這樣的一句詩:

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的確,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在和命鬥,和天鬥,和一種早已注定了的結局鬥。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踐行著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3樓:喜歡悠哉獨自在

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不是長安,而是涼州所以不用魏延子午谷奇謀,意圖是拿下涼州,就可以打通絲綢之路,連線西域,控制人口,養戰馬,沒有馬怎麼逐鹿中原。

4樓:sabre

1.為什麼姜維不象諸葛亮那樣寫個《出師表》或其他類似的北伐戰略給劉禪們看,以期得到上面的同意與全力支援?

2.諸葛亮總出祁山一線,徐圖進取,為什麼不從曹魏內部撕開口子,施個反間計什麼的,讓他們內部殘殺分化?

5樓:王陽明

說得好聽點,恢復漢室

說的直接點,以戰避亡。諸葛姜維二者都是智者,他們知道僅憑巴蜀一地如果想修生養息只會把自己拖死,於是不斷通過小規模戰爭使魏國無暇發動大規模滅國戰爭。講到底丞相北伐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滅亡魏國,而是通過戰爭延續蜀國生命罷了。

6樓:遠方

姜維這個人吧,作為蜀國北線的最高長官,光是想想都覺得累,大大小小一共十一次北伐,我是真的無法想象在這幾十年裡面對看不到希望的戰爭他到底有多痛苦。面對蜀漢打不打都要滅亡的命運,他不信氣數,偏要強行。我認為,他的北伐至少有兩個無法成功的因素。

首先,兵力不足,諸葛亮時期的長年征戰使蜀漢人才凋敝,資源匱乏。後諸葛時期的將領能力素質完全不能與諸葛時期相提並論。他雖然碰上了魏國的內亂,但每次人家都能及時滅火,使他無法繼續擴大戰果。

其次,隊友太坑,對手太強,由攻轉守時,他誘敵深入扼守劍閣的計畫使蜀漢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姜維應當要為此負很大的責任,不過平心而論這八成也是當時唯一能大規模殺傷鍾會所帶領的魏軍的方法了……

至於鄧艾,喪心病狂似的從陰平古道直插成都,劉禪居然連打都不打就投降了……

應該說姜維這個人最耀眼的人格魅力在於他一生從未放棄,即使是在蜀漢滅亡後,他甚至還想通過煽動鍾會造反來復國。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不停地衝擊命運的桎梏,在如此狹窄黑暗的縫隙裡探索光亮,如果單從執著這方面來講他說不定還勝過諸葛亮。

僅僅個人看法,如果說錯還望各位大佬指教…

7樓:heng jin

諸葛伐魏,是為了實現隆中對

姜維伐魏,則是以攻代守。

先說諸葛。隆中對告訴我們,蜀漢要想成事,需要兼有荊益二州,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然而,荊州已經在孫吳手中,孫劉兩家又是聯盟狀態,取荊州顯然不合適。

故諸葛就需要取涼州,從而兼有涼益,待天下有變。這一點從諸葛北伐,先攻涼州,而不是只取長安就可以看出。

而姜維才能資歷皆不及諸葛,為求自保,只能伐魏。

8樓:吳陽華

因為「王業不偏安」。諸葛亮自己說的很清楚「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綜合實力的對抗。而偏居一隅的蜀漢顯然沒有與魏長期抗爭的資本。所以諸葛亮才提出「王業不偏安」,即在政治上再次強調自己的法統性,又在軍事上給出了蜀漢的唯一出路:

趁著追隨劉備入川的老兵還在,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等到這些老兵逝去,憑藉蜀漢不足魏四分之一的人口數量,只能被魏吞併。所以諸葛亮為什麼不顧一切的進攻,進攻還有一線生機,不進攻就只能等死。

9樓:王建坤

因為蜀中內部政權更替,以及3個流派之間的矛盾,跟隨劉備的老派,荊州帶來的荊州派,蜀中的本地派,解決內部矛盾的方法就是轉移矛盾,朝向外部。舉個例子,日本為了緩解內部的經濟危機,發動了侵華戰爭。道理是相似的。

10樓:問風

不請自答,來一發!曹魏無論人口,還是耕地規模都大於蜀漢和孫吳的總和,這個同樣也可以從佔據州的數量得到佐證,基本上是魏八,吳三,蜀一。那年代吳除了三吳地區和江漢一帶其它地區都還未開發,蜀除了成都平原其它地方更是蠻荒之地,而曹魏控制的黃河流域卻是開發較早有沃野數千里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城建,但是前期的戰亂也基本上發生在這一區域,如果一旦等曹魏消化了北方,修養生息過來,吳蜀只能被吊打,事實最後也是如此。

所以只能趁赤壁以後曹魏戰略守勢,死命進攻,以期擴大戰略版圖,,個人認為,諸葛北伐就是出於這樣的戰略考量。

姜維時期攻守之勢易也,但姜維仍是一條道走到黑,個人認為,姜維本來就是好戰分子,//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而且憑藉北伐不斷加官晉爵 //十六年春,禕卒。

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明年,加督中外軍事。復出隴西,,,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

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鐘題。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

更整勒戎馬//

____這就姜維北伐-公升官-再北伐的套路。

11樓:一葉扁舟

時間在曹魏手裡,時間越久,曹魏越有利,等這一批兵老了,新成長起來的這代人對於先漢並沒有上一代人的感情,故國的樣子只存在於紙上,他們所想要的只是保護好眼前的這份小確幸,他們喜歡用愛發電,他們樂不思漢。還談什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12樓:樓市星探

北伐是蜀政權合法性的根源,大家都是你要恢復漢室才聚在一起的,你在西南偏安做小皇帝,誰會跟你劉備,與孫權比起來你有什麼資本。

姜維和諸葛亮北伐有什麼區別?

11111 諸葛亮北伐 228年春一伐佔三郡後因馬謖丟街亭被迫撤軍。同年冬二伐攻陳倉未果。229年春三伐佔武都陰平。230年曹真伐蜀,諸葛亮守並派魏延吳壹反打破郭淮費曜。也可以算一伐 231年四伐著名的甲首三千,李嚴運糧,木門道殺張郃。234年對峙五丈原然後gg。總體來說不僅沒虧,還撈了不少。姜維北...

北伐很難,是什麼支撐著諸葛亮和姜維北伐?

星04 1,蜀漢政治派系複雜,內部矛盾很大,需要對外戰爭轉移矛盾。2,蜀漢的政權合法性就來自於伐魏,魏是通過禪讓取得東漢政權,從手續上是合法的,那蜀漢算什麼,所以蜀漢只有不斷北伐才能試圖證明自己的政治正統地位。3,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雖然魏對蜀漢和東吳從實力上碾壓,但是蜀漢如果能夠奪下涼州,進而控制...

如果諸葛亮魂穿再次北伐之前的姜維身上,蜀漢還有機會嗎?

liuhan8427 說實話諸葛亮的臨陣指揮能力還比不上姜維。諸葛亮北伐殺掉的魏軍數量加起來還抵不上銚西一戰。蜀漢北伐唯一的機會就是第一次北伐曹魏沒防備,結果諸葛亮狗屎的指揮用人把機會搞砸了。其實蜀國最穩妥的辦法是東進。搞出一副你不在荊州出點血給我我就給曹魏創造出滅你的機會。結果諸葛亮為了篡位又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