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性本惡嘛?那為什麼還會有惻隱之心?

時間 2021-05-05 17:57:05

1樓:陳才天

人性要素是多元的。我把人的心性生物學基礎上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人的本能要素,二是人的本性要素,三是人的本質要素。人的隱惻之心就是同情心屬於人的本能層次,人性惡是屬於人的本性自利層次。

人性惡的表現都是出自自利本性對外部獲得利益動機和驅動力,當他受到他人阻力時必表現為惡性。惻隱之心是對同類弱者的困境產生同情的憐憫心情,它不是愛,也不需要付出代價。這正是人類群體性的一種根底的延續性力量。

2樓:鹽選推薦

同情心是一種本能

實驗室裡,乙隻小白鼠被吊在半空中,不斷地尖叫、掙扎。另外乙隻小白鼠見此情形也非常不安,並且開始設法營救它的同伴。最終它通過一根槓桿,成功地使吊在半空的小白鼠安全地回到了地面。

科學家們訓練了 6 只恆河猴,使它們學會了通過拉動鍊子來獲取食物。後來,只要它們中的任何乙個拉動鍊子,新來的乙隻猴子就會遭到電擊。看到那只猴子痛苦的表情,有 4 只猴子開始拉另一根鍊子,雖然得到的食物比以前少了,可是那只新來的猴子卻不會遭受電擊了。

剩下的兩隻猴子,有乙隻連續 5 天都沒有拉動任何鍊子,而另乙隻堅持了 12 天,它們兩個都寧願餓死也不願意那只新來的猴子遭受痛苦。

事實上,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只要看到或者聽到其他嬰兒的哭泣聲,他們就會放聲大哭,好像自己也很難過一樣。但是他們聽到自己哭聲的錄音時沒有多大反應。大約出生 14 個月後,嬰兒們聽到其他嬰兒的哭泣時不僅會放聲大哭,而且還會設法減輕對方的痛苦。

當他們再長大些,遇到同樣的情況時,自己哭的次數越來越少,撫慰的行為則越來越多。

實驗室裡的小白鼠、恆河猴和嬰兒都有同樣的自然衝動,都非常關注同類的痛苦,並且還會引發自身痛苦的感覺,從而促使他們伸出援手。為什麼不同的物種會有相同的反應呢?答案很簡單:

自然選擇,也就是說大自然會保留那些有益的生理機制。

儘管人們可能會對需要幫助的人視而不見,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自然衝動,而是這種原始的自然衝動被冷酷壓抑住了。科學研究表明,當我們因為看到別人遭受痛苦而難過的時候,大腦裡和映象神經元有關的反應系統正在發揮作用。我們越能理解別人的痛苦,就越想幫助他們。

可以證明,這種同情的本能可以提高物種進化適合度,也就是「繁殖成效」,它表示乙個物種中有多少後代可以繼續繁殖。乙個多世紀以前,達爾文就提出,同理心,也就是同情行為的前奏,可以有效地幫助物種生存下去。同理心會增強社交性,因此我們人類是所有物種中最傑出的社交動物。

最新的觀點認為,社交性是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生存的基本策略。

直到現在,在野生靈長類動物的生活中,我們仍然能夠發現友誼的實效。它們的生活類似於史前人類,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活到成年。讓我們來看看乙個小島上的猴子吧。

它們有 1000 多隻,都是 20 世紀 50 年代從印度遷移過來的,屬於同乙個種群。這些猴子組成小團體,生活在一起。在它們成年後,母猴留下,公猴則會離開去其他猴群。

這種變化是十分危險的,20% 的猴子都在試圖加入新猴群的打鬥中死去了。科學家們研究了其中 100 只青年猴子的脊髓液樣本,他們發現最外向的猴子產生的壓力荷爾蒙最少,而且它們的免疫力也最強。最重要的是,它們也最容易加入新的猴群,並與它們打成一片或者通過挑戰成為領袖。

因此,這些社交性較強的猴子是最有希望生存下來的。

另外一項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表明,肯亞境內乞力馬扎羅山附近的野生狒狒也是如此。幼年狒狒的生存面臨著巨大危險,它們每年的死亡率最低為 10%,高的時候會達到 35%。生物學家們觀察母狒狒後發現,善於社交的母狒狒的嬰兒最有可能活下來。

這些善於社交的母狒狒大部分時間都用來交配或者和其他母狒狒交往。

針對為什麼母狒狒的社交活動會幫助自己的孩子活下來,生物學家們總結了兩個原因。首先,友好的狒狒們會互相幫助,一起找到可口的食物和安全的避難所,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其次,母狒狒越願意分享自己的性伴侶,那麼她能夠得到的性伴侶就越多,她自己的身心就會越健康。

因此,喜歡交際的母狒狒才是稱職的母親。

3樓:漂流的雨

性本惡我是贊成大部分的,因為我覺得人都不只有一種表現出來的「性」,而是會有兩種或多種,多種的話我還不會怎麼表達,當兩種情況時,絕大多數人的「性」大部分時間由惡來主導,但有時也有其他來主導。當人表現出惻隱之心時是遇上其他「性」的主導,而我們總是對一類事表現惻隱之心,則是這類事已經被那個「性」「標記」,當這類事發生時,如果惡沒有絕對強勢時就會強行搶主導權

4樓:何如

不衝突,惻隱之心,或者更現代點的說法,同感,empathy,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被證實是乙個學習得來的行為,但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感這個能力則是天生的,並不是所有動物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同感,所以人皆有惻隱之心沒有錯,但是激發這個惻隱之心是通過後期人為的,偽,人為,而不是虛偽,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論認為禮儀道德這些都是通過後期學習思考得來的,這並不是否定人性,恰恰相反,這正是對人類文明和能力的肯定,而現代研究得出的關於同感能力的結論和性惡論通過後天學習達到性偽合的理論不謀而合

5樓:

的確是這樣,但在接受世間教育以後,慢慢的又會有一點點同情之心。

但失去教育就不同,就和當時的原始社會一樣,原始人殺人,掠奪土地等等不算是有什麼「同情心」了。

雖然說到現在本質也是沒有變的。

6樓:一向宗法主顯如

先有獸性後有人性,後天教育磨滅了獸性而逐漸變為人性,但心底還是有獸性的存在,所以總得需要適時釋放,釋放後或在過程中又重新產生人性,所以這就是人,複雜的動物。

7樓:

人性本不是惡,是無知,不存在褒貶。

惡就惡在對這個世界認知不夠還覺得自己是對的,人,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判斷方式,人本身就是自我的。

就像我覺得我自己是對的,有人看到我這一番話覺得我挺sb,有自己的立場沒有錯,問題是你覺得我有問題的同時,你自己有沒有太片面的理解我說的意思。

所以惻隱之心,說白了人只會可憐陌生人,沒見過哪個做惡事的人會可憐另一方。人從白板而來,一步一步接受著教育,當乙個人的狀態在你的認知裡,吃了你認為的苦,受了你接受不了的傷害。當你看見可憐人的那一刻就在身臨其境角色扮演了,多少人抱著「如果有一天我有什麼事我也希望有人幫我」的心態去幫助別人,那不是因為別人有多苦,是你害怕你自己吃苦,儘管那個人不是你。

8樓:杜大螞蚱

如果人類還是在非洲大草原上那個為生存而活著的物種,會思考「善」與「惡」的話題嗎?就像現在的這個世界,沒有人會批評獅子對斑馬的捕獵,因為生存至上。

不同只在於,經過數萬年的進化,人類創造除了一種名為道德「」的概念,有了善惡之分,並且以此作為一種標準。

但是別忘了,我們始終只是一種動物。

人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已登出 這幾千年來的爭辯,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啦,孟子等人提倡性本善,荀子等人,提倡性本惡!個人認為人一生出來是沒有本善本惡之說,是由後來所處的環境,所碰到的事,所遇見的人,逐漸去影響 小霜 人性是善惡都存的。不管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最後不都是為了說出自己的道理。於是我們總覺得人性是不是只有一面。其實人...

人性到底是本善 還是本惡?為什麼?

不受教育的人是人最原本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人就是動物。人性的 本 就是獸性,人 的部分,是後天習得的。我不覺得動物有善惡之分,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有兩個目的,維持生存,繁衍後代。但從人的角度,只懂這個,就是惡。 王德彪 李宗吾的厚黑學說的啥,真相就是人生本惡,善念都是自己選的。在嬰兒無意識時期,看見好吃的...

生男生女的概率是均等的,那為什麼還會出現性別比例失調的現象?

生得太少了。比如 一年某個地方出生人口共計20,11個男孩,9個女孩,看上去還好,一算性別比 122,遠超正常範圍的103 107。 生殖科龍醫生 應該是由於目前鑑別胎兒性別的手段比以前增多了不少,譬如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孕婦外周血檢查,中孕期的B超檢查等等。通過這些手段人為干預性別的選擇,因此漸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