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根斯坦為什麼說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

時間 2021-10-31 01:12:13

1樓:心理系菜鳥

維根斯坦認為,邏輯是世界的一面鏡子,邏輯不是反映事物的具體形態,而是反映事物內在的邏輯結構,邏輯映照的是事物之間的聯絡。

所以維根斯坦的觀點不要從常識理解,而是要從邏輯的角度理解,按照邏輯的角度理解,事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必然處於某種狀態中,成為事實。事物及其無數的聯絡就是組成世界的事實。

所謂事物就是邏輯上不能再繼續分析下去的物件,也就是簡單物件,它們是邏輯的終點。

事物的組合——事態

事態的存在——事實

事實的總和——世界

2樓:Alexandre

其實只是進路上的區分,當然這種區分有其哲學深度。

羅素進路看來世界是事物的集合,那麼根據布萊德雷論證事物之間關係就不可以在實體內部,那需要說明有乙個單獨與認識主體和實體之間關係存在,這樣的看法其實很怪,把世界看成是某種孤零零的實體(就很單子論),然後由在它們之外的關係把它們串聯起來。

然後在維那裡這個問題就不成問題,因為世界是乙個超級事實,性質和實體都是由事實-事態所派生出來,也就是說性質和物本來要在更高的事態那裡才能被理解(參考2.03-2.034),這樣就避免了羅素進路可能的問題.

3樓:山雞

States of affairs (atomic facts) are combinations of objects.

A fact is a collection of states of affairs.

A negative fact is the non-existence of certain states of affairs.

A general fact is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states of affairs.

A possible world is a combination of states of affairs.

Change is recombination of states of affairs over time.

4樓:歪鉤

老外說什麼其實我不懂,翻譯選詞是否匹配我也搞不清。萬一是什麼鬼話妖言誰知道?所以只能從中文語文的角度簡單說一下,就是拆詞為字,事、物、實。

周易上說:通變之謂事。周易正義上的解釋是:

「通變之謂事」者,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窮則須變,萬事乃生,故云「通變之謂事」。嗯,用自己的話說就是有變化發生就叫事,物是變化的主體,描述事物變化的叫言,符合變化情況的言叫實,非要和總和搭上關係的話:

那麼物質世界是變化的總和,或者物質世界是絕對變化的。綜上,外文的邏輯是否嚴謹?說的是真話還是謊言?

5樓:Richy

從唯理論角度看一下: 事物(object)其中可以包括事實(fact)。康德糾結過有什麼事實是我們附加(paint on)於世界之上的,而並不是其事實本身是存在的。

比如時間,康德認為時間是我們認知系統排序時間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物質本身性質,而物質可能沒有我們所賦予是事實。休謨則認為,現實可能存在我們所賦予的事實,但我們其實理解的並不是我們所賦予的事實。比如因果可能現實存在,但人理解不了,認知只能賦予關係(mere association),而人所賦予的所謂因果其實不是因果,只是關係的一種。

6樓:不學無術

哲學著作一般都要看背景

畢竟同乙個詞定義都不大一樣

但就按目前小學知識

任何物體都離不開「事實」,一旦離開「事實」那麼其物體必然不存在,事實的概念比事物更大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確實比事物的總和要更恰當

7樓:林先生

這個可以借助於好幾種理解方式

1、現象學之中的絕對給予性來理解。我們一般認為,世界是由事物構成(或原子)構成的。但是這樣的認識,是違背現象學的基本原則,因為這個所謂原子的認識,是後天灌輸給你的。

現在,我們拋開一切灌輸,我們會發現世界首先是作為事實的總和而存在,然後我們再去分析他,才會出現物件。而非相反。

2、可以借助於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按照羅素的認識,任何專名本質上都是隱藏著的摹狀詞。

比如說,孔子,我們可以解釋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因此所謂你認為的事物,本質都是乙個摹狀詞可以被分析出來,因此首先是事實在邏輯上在先的。

3、可以借助於世界與語言的同構性來解釋。

因為弗雷格建立起乙個語境主義的傳統,認為,語詞的意義必須內在於命題之中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命題有真值)。而語言的首先是表現為命題,命題才被分析為基本命題。既然語言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世界是被語言構造出來的世界),因此世界首先是事實的總和

4、維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具有真值,而它的語言哲學核心是去解釋語言的意義(這裡的意義指的是具有真值,即能夠被判斷真假)何以可能?因此首先是事實呈現出來。

8樓:

事實可以理解為一種關係,比如A_B,而事物是乙個包含各種關係的集合體,比如A=(A_B+A_C),那麼前者肯定比後者要小,要更純粹。

之前看過一點點,可能理解不夠準確,貼一下書中相關概念的段落

理想語言的第乙個要求是每個簡單物都有乙個名稱,而且兩個不同的簡單物絕不能有同乙個名稱。乙個名稱是乙個簡單的符號,是就其沒有本身就是符號的部分這個意義上而言的。在一種邏輯上完善的語言中,非簡單物不會有簡單的符號。

代表整體的符號是乙個包含代表各個部分的所有符號的「複合物」(complex)。說到「複合物」,如下面將表明的,我們就違反了哲學語法的規則,但這在開始時是不可避免的。「關於哲學問題所寫的大多數命題和問題,不是假的而是無意義的。

因此,我們根本不能回答這類問題,而只能確定它們的無意義性。哲學家們的大多數問題和命題,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我們語言的邏輯而產生的。它們都是像善是否比美更為同一或者更不同一之類的問題」(4.003)。

世界上的複合物是乙個事實,那些不是由其它事實組成的事實,就是維根斯坦先生所稱為的Sachverhalte(事態),而乙個也許由兩個或更多的事實組成的事實,則稱為Tatsache(事實):因此,例如「蘇格拉底是聰明的」是乙個Sachverhalt,也是乙個Tatsache,然而「蘇格拉底是聰明的且柏拉圖是他的學生」則是乙個Tatsache而不是乙個Sachverhalt。

他把語言的表示式比作幾何學中的投影。乙個幾何圖形可以用許多方式來投影:其中每一種方式相當於一種不同的語言。

但是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原有圖形的投影性質仍保持不變。如果命題是斷言事實,那麼在他的理論中,這些投影性質就相當於對命題和事實必須為共同的東西。

理想的語言系統下,每個符號都是乙個且僅有乙個內容的特指,因為一樣就是同乙個東西,而不一樣就會有兩個符號來闡釋;在邏輯完備的語言中,比較複雜的指向並不是簡單的符合,而是多個符合一某種關係聯絡起來的複合物。

維特根覺得之前大多數哲學家不懂語言的邏輯,導致產生了很多無意義的問題和命題,比如問美和善,它們的相同性或者比較性是怎樣的。

這裡有兩個定義,事態(Sachverhalt)和事實(Tatsache)。事實的最小單位為事態,事態本身也是事實,例如」蘇格拉底是聰明的」是乙個S&T,然而「蘇格拉底是聰明的且柏拉圖是他的學生」則是乙個T而不是乙個S。

9樓:楊學志

這是維特對「世界」這個概念的定義。

蘋果也是乙個概念,為什麼這個概念有意義?因為你會說這樣的話,「我有乙個蘋果,你想不想吃?」。這個概念有用。

世界這個概念,你什麼時候用到過?

OK,世界地理,世界歷史,我愛這個世界,我的世界觀。

感覺起來,世界地理是有關事物,而世界歷史是有關事實。 關於我,則皆耳有之。

維特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哲學的第一句,試圖做出大格局的判斷,為自己的語言哲學奠定基礎。

他認為,語言由命題構成,世界由事實構成,命題和事實一一對應,所以,語言是世界的圖象。

但是,他作為乙個沒有經過科學訓練的人,完全不清楚自己的論斷是多麼荒謬。

語言可以隨便說,而事實就是事實,怎麼也無法對應。

「世界就是一坨屎」,這是語言, 如何對應事實?

所以,這句話就是維特為了自己錯誤的語言哲學編造出來的。

10樓:回眸雁落

下面是我理解的乙個《邏輯哲學論》的構建框架:

在《邏輯哲學論》開篇幾句中就說到:

2.01事態是物件(事物)的結合

這裡括號內的事物和題主提問的那句中的事物是不是乙個意思呢?如果查閱英文或德文原文,這兩句話的事物用的是同乙個詞(things),那麼排除維根斯坦很不專業地將同乙個詞賦予了兩個含義的話,那麼《邏輯哲學論》中的「事物」即是「物件」。那麼維根斯坦如何描述物件呢?

2.02物件是簡單的。

2.021物件構成世界的實體。因此它們不能是復合的

2.0233 如果兩個物件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除了它們外在性質的差異之外,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們是不同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維根斯坦的「物件」概念,是乙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是乙個與語詞對應的最基礎的對應物,是構成世界的最終實體,無法再分。注意這裡的實體所說的並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是「規定了一種形式」總之就是非常抽象。

現在再看看我上面畫的那個圖,沒準能稍微理解一點了?

《邏輯哲學論》中的構建無疑是十分理想和美觀的,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這個「物件」你如何保證它存在?語言真的只是命題的總和嗎?將語言與世界對應的圖式又是個什麼東西,如果語言通過圖式與世界對應,那麼語言又通過什麼和圖式對應?

在課上我大喊一聲「水!」這裡用到了怎樣一種圖式?——我可能是渴了也可能在吐槽老師的講課內容。

在這樣的不停追問下我們發現,這種構建似乎不是那麼站得住腳了。

後期維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和《論確定性》對他前期的《邏輯哲學論》做出了批評

11樓:watcher

因為在維根斯坦看來,語言是世界的圖式,語言和世界有一種同構關係:事件與語言一定有某個東西能夠使二者有乙個對應關係:邏輯形式(我們語言與世界是同構的-邏輯關係)(乙個命題與乙個事實是對應的,命題是事實的影象)(實在與語言)(每乙個語言要素都與世界的部分相對應,反正亦然-圖式)

世界就是所發生的一切(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傳統哲學))(維根斯坦接受了羅素的摹狀詞理論

本體論涵義:事物可以被化解為事實

事物是可以將其化解為關於事物屬性一種描述、判斷(事實的陳述)

我說出乙個桌子,實際上是沒有對這個桌子有任何認識,只有我們對其做了事實描述(方的),才開始了認識。如果我們對該事物的事實性描述越詳盡,那麼我們對該事物的認識也就越深。

事件與事物的不同:屬性與實體

在維根斯坦這裡,傳統哲學的「實體」化為了對其屬性的描述,對於「實體」的本質,我們並不需要去知道它。

維根斯坦的世界觀是什麼?

田樂樂 在許多方面,維根斯坦對意志和自我的論述只是重述了叔本華的 先驗觀念論 重述是用叔本華的這一兩分進行的 作為觀念的世界 時空的世界 作為意志的世界 實體的 無時間的自我世界。可把這一學說看作尼采所嘲弄的宗教心態的哲學對等物 對痛苦的病態敏感 從現實逃進 乙個只是 內部的世界 乙個 真正的 世界...

維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即世界的邊界,世界之外不可說,不可知,那麼思想的邊界是什麼?

不周山 個人認為無法表達的思想是世界內,這裡的語言,我覺得可以是任何的描述 表達手段。條件有限無法表達但心中有此物且不是模糊的 譬如道這個字就是模糊的 世界外沒有思想觸及,那麼我們可以把無法表達看做是世界內外的邊界,世界的感知是個體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知越來越多,世界變大。 CHEBIOSTRY ...

怎麼理解維根斯坦說的 家族相似 ?

維根斯坦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很多重要的術語 如知識 藝術 宗教 意識 是從例子間的 家族相似 找到其統一性的,這些詞沒有嚴格的界限。在 哲學研究 第66節,維根斯坦說 我們看到了乙個複雜網路的重疊和相似性縱橫交錯 有時整體有相似性,有時只有細節有相似性。讓我們來考慮兩個例子。在第乙個例子中,假設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