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倡導的是「無我」還是「五蘊非我」?

時間 2021-06-03 10:22:47

1樓:程昱森

佛陀說「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以不實之義為無我。由於五取蘊時刻為生滅所逼迫,而不能自主,五取蘊不是「我」、在其中也找不到「我」、在「我」中也找不到五取蘊、五取蘊也不為「我」所有,這就是無我。

依據佛陀的教導,無我相包括「敵、無、虛、空、無我」共五種。

2樓:寂靜

其實不必管什麼具體的無我見解,只要不執於有我的知見,放下所執就可以了,佛陀說了各種經典,根本就沒有固定的說法,只是叫人放下,放下對苦的執取,達到心的清淨,就有一些可能達到涅槃。這裡的放下苦的執取,不是依靠定力轉移注意力,而是直接觀察苦的緣起,觀察苦的因,認知苦因所帶來的過患,一般上講,苦因就是我們的錯誤知見,只要找到錯誤知見,明白錯在什麼地方,從而破除執著的想法,就能夠解決一些苦。苦,就是現實和知見的矛盾衝突,現實是無常的,但是人類的內心知見總是希望某種現象的永恆,這種現實的無常和內心的永恆就是苦。

3樓:花樣

哎呀~那是亂講的,所謂的上座部佛教都只是後人不解佛法才會分派的,【佛法是從來不分南傳北傳的】。

如果站在意識覺知心的角度來談的話,那麼我與無我肯定是落邊的。

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還是不當舍?

洪權 修對了,自然慾望變淡,對世間看透,各種不適應。因為,世界就是慾望的糾葛編織的。越高深,越難受這種習氣。是自然的想捨棄。繼續修,會過這個階段。舍不捨無所謂。不沾染狀態會持續。 似是故人來 一,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那麼 真正如法 的情況下,世間是應當捨棄的嗎?二,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不當...

有哪些上座部佛教不承認大乘經典的證據?

感覺有個BUG,上座部很多是因為大乘佛教經典是後出的,所以覺得是編造的,但是佛逝世後印度是一直沒有經典文字的,直到公元後左右才出現文字,說大乘經典是編造的,又怎麼確定上座部經典就不是編造的呢? 浪費時間。修行是修證自己的心,並非去研究別人承認 不承認某點子。食完飯會飽,飲水後解渴,不夠休息就會累,全...

請問上座部佛教中的十遍是什麼?

程昱森 止業處。用名稱區分了四十業處 十遍 十不淨 十隨念 四梵住 四無色 一想 一差別。以這四十種業處之一為所緣,培育心的一境性,當心持續專注於所緣一段世間,將會有禪相出現。 齊天大聖 十遍處是和八解脫八勝處配套的一套修行方法,八解脫是指在初二四禪,四無色定和滅盡定中遠離貪愛,八勝處要比八解脫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