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座部是 有去無回 ,那麼大乘的 能去暫留 忍而不去 有去有回 究竟能否實現?

時間 2021-05-30 17:34:17

1樓:

這麼問就是想把事情簡單化。

將上座部的見地,簡單歸納為有去無回。將大乘觀點簡單地歸納為能去暫留、忍而不去、有去有回,真的可以嗎?

很明顯,這個問題本身就陷入常見:想當然以為上座部所說涅槃是有去無回,大乘所說涅槃是有去有回什麼的。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不值得回答,因為問題就是誤導,一說就錯。

很多學佛人都陷入這種簡單化表述。佛陀能傳法,卻不能傳智慧型。智慧型源於實踐法的體悟和經驗。

如果說上座部講了實踐修行的法,那麼大乘所講的其實是實踐法產生的體悟和經驗,即智慧型方便。

儘管大乘攻擊小乘,但實際上大乘也講四念處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

儘管小乘攻擊大乘,但實際上小乘也講究弘法利生無量度人。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有去無回嗎?一部分小乘人、絕大部分大乘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如果要按名目的話,脫不了謗佛二字。當然小乘似乎從不會以此恐嚇,所以大乘毫不在意地繼續攻擊。

解脫是不是意味著什麼灰飛煙滅?有很多人都認為是,還有很多人說小乘涅槃是灰身滅智,他們絲毫不在意謗佛。在別人指責他們說的不對時,他們攻擊說謗佛要下地獄,當他們自己謗佛卻毫不在意。

這其實是人的本性,是生存邏輯的必然:雙重標準。我說你,可以;你說我,不行。

假如沒有雙重標準,人是大概率活不下去的,畢竟沒有人真的認為眾生平等。人人平等都很難,還要分蠢人聰明人、上根下愚,你要真鑽法義的牛角尖,那麼多半是活不下去的。

包括經常說斷見常見,以及指責別人斷見常見的那些人,他們大概不知道任何概念落入文字,即成斷見常見,雖為斷見常見,我們卻不得不用斷見常見來表達。

所以爭執這些東西毫無意義。什麼有去無回,什麼有去有回,什麼常與無常,什麼空與有,這些概念變成文字,進入人的腦子,自然就變成常見斷見。爭執有用嗎?

當某一天你的表達更多陳述體驗,而不是辯論法義,基本上就算是踏上了修行路。

2樓:行知

涅槃是什麼?證入涅槃是你進入了某地?證入涅槃是完全消失化為烏有?

所謂的去,指你從世間你去了乙個叫涅槃的地方?

如果這些你都不明白,問這問題有何意義?

3樓:普波居士

"留惑潤生""忍而不證""乘願再來",這都是諸佛菩薩在因地時,發的菩提大願,要救度一切眾生願。小乘不發菩提心,自己證果就走掉了。

現在大乘學人,修行佛法,都要發菩提心,度一切眾。

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等,都是"留惑潤生""忍而不證""乘願再來"。這不都是實現了嗎?!

4樓:王五

在大乘佛教對涅盤的定義中可以實現。又或者說Paul Yang所說,這是修改涅盤定義後才會成立的。

上座部對此岸(未證涅盤)彼岸(證入涅盤)的劃分是十分明確且不可混淆的。

比如強調,障礙法一定會形成障礙,而大乘則認為「煩惱即菩提」

就以大乘和上座部共許的「筏喻」(中阿含、金剛經都有提到)來說,都提到了乙個重要的理念「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即有條河河流湍急,難以泅渡也沒有橋,必須坐船過去,有人自己做了條船到了對岸之後,這個船在岸上就沒用了,應該捨去,要麼放回河中,要麼停在岸邊。

上座部的著眼點在於,這個船(指代正法)過了河到達彼岸(指代證得涅盤)才能舍,沒過河就舍了船豈不是壓根沒法過河了?即是說,此岸是此岸,彼岸是彼岸不可混為一談。輪迴就是輪迴,出輪迴就是出輪迴。

而大乘佛教的則認為「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故而進一步提出(證悟之後)「生死即涅盤」,即此岸和彼岸本質上沒有分別。

比較具備代表性的就是禪宗提出的「成佛只有覺迷之分」故而「見性即成佛」。

反應在涅盤的定義上區別就是

無餘涅盤:上座部佛教的目標,徹底的出三界,了生死。(筏喻來說就是到了彼岸)

無住處涅盤:大乘佛教的目標,不住於生死,也不住於涅盤。(繼續用上面的筏喻來說就是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間)

5樓:

爵士貓回覆孫嘉鴻還有 2 分鐘

緣起性空,甚深含義,師兄根本不了解。

相應部經典,確實含有緣起性空甚深義。

你真的放不下了,聽不進了。這與淨土宗慢慢接近了。

讀讀相應部經典吧。

緣起緣生法4 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憶念種種宿住?知眾生之如業行?享受種種之神通耶?

法住智涅槃智 緣起緣生法4 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憶念種種宿住?知眾生之如業行?享受種種之神通耶?

法住智涅槃智

緣起緣生法3 緣起甚深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結之法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 緣起緣生法3 緣起甚深彼無故此無彼滅故此滅依不為不思惟無取著結之法取著於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

緣起緣生法2 無明集故有行集無明集滅故行滅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命與身為同為異苦集世間 緣起緣生法2 無明集故有行集無明集滅故行滅緣無明而有行之智無無明則無行之智命與身為同為異苦集世間

緣起緣生法1 苦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我非不知不見苦樂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 緣起緣生法1 苦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我非不知不見苦樂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

爵士貓回覆孫嘉鴻還有 2 分鐘

緣起緣生法1 苦非自作非他作無因生我非不知不見苦樂此有時即彼有此生時即彼生此無時即彼無此滅時即彼滅

師兄,能解否!萬法唯心。所謂十二緣起法,五陰,其核心都是你的心。

你的心無量劫來的無明,是你一切煩惱的根源。可惜,你不承認業力的存在,已經在逐步的緩下外道。

緣起法,也非實有。緣起,也是空性。估計,你是聽不進了。

6樓:

不可能。

很明顯所謂乘願再來,就是把解脫涅槃的定義修改之後才能成立的玩意,真正解脫了就不會有來世,解脫=涅槃=不受後有,無餘涅槃=五蘊無殘留而且不受後有。(採用了 @孫嘉鴻 的建議,把再來修改為後有)

輪迴=會有來世=有無明=有行=作業=再次產生識與名色,所以大乘最怕談論真正的緣起法,後來乾脆搞了個「緣起性空」,把緣起法架空,然後又自創因果論,提出菩提心至上的理論。

說白了,所謂菩提心,還是身見。

接受了菩提心的理論,就不可能證任何果位了,發明這個理論的人很聰明,可惜沒用到正途上。

7樓:alphago

涅槃,指苦的止息,一切煩惱的滅除。

有去無回:意即一切貪嗔痴煩惱止息,順帶造成了五蘊滅盡,不受後有。

能去暫留,忍而不去:都是自認為能滅除所有煩惱,但是自己先放著不斷,因為還有度眾生的慾望要實現。問題是:沒法證明自己真的能滅除所有煩惱。

是真的「能去暫留」?還是「堅固我執」給自己「不想去」找的藉口?鬼知道!

乘願再來:此理論固然完美。但已經滅除的五蘊,如何重生是個問題。願,度眾生的慾望,屬於想蘊。而涅槃,如果不受後有,自然「願」也不會存在了,怎麼辦?

只能是把涅槃理解成化城,一種特殊的有時間限制的定境,八萬大劫後還得回小向大,才說得通。

然後再在五蘊之外另立可以儲存願力,並重啟輪迴的不生不滅的自性,才能完整。

可見,為了完善乘願再來理論,我們已經犧牲了涅槃的原始定義,並生出了佛所反對自性見。

8樓:

什麼去?什麼回?

X,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去了又不來的是什麼?有生有滅者。

如果X無始以來,就應該不去不來。

如果說有去無回,就像說無生有滅,一廂情願罷了。

9樓:「已登出」

首先,準確的說,佛陀教法的涅槃並非是「有去無回」,因為沒有誰去,也沒地方去,只是五取蘊因為貪愛止息的緣故而止息。這個是肯定要先強調的。

「有去有回」、「乘願再來」是基於有身見而衍生的24k純邪見,如果哪部佛教題材的文學作品記載了這種邪見,建議燒掉;

「留惑潤生」倒是完全沒問題的,畢竟沒有親證四聖諦就算是想不留也不行;然而自己都有疑惑,潤生的能力也有限,搞不好自以為在留惑潤生,實際上在禍害人間,斷人慧命,誹謗正法。不過至少這種精神是積極的;

「忍而不去」、「能去暫留」,這個主要是看「能去」的標準是怎麼定的。一般而言,如果「能去」的標準是有餘涅槃,即阿羅漢尚未捨壽前的狀態,那麼的確當阿羅漢願意的時候可以「暫留」,因為修行四神足就可以讓阿羅漢擁有住世一劫的能力。據說佛陀囑咐大迦葉尊者等待彌勒出世,以及囑咐四位阿羅漢護持正法直至正法完全滅盡方可般涅槃。

但是也僅僅是暫留,永遠的不般涅槃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這事並不複雜,從是否有色身存續的角度,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10樓:梵夫

能,但條件苛刻。

條件一:修行到離成就阿羅漢果只有一步之遙,決定能證到。

條件二:遭遇佛住世,生起圓滿佛果之心和願,轉而放棄證阿羅漢果。

條件三:蒙佛授記為菩薩。

滿足了這三個條件,就是菩薩了。然後在往後至少四大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時間裡,在輪迴中修六波羅蜜,直至圓滿。

在修六波羅蜜的過程中,菩薩並不知道自己是菩薩。但能自覺性地保持修行不間斷。

這是條件

一、二所致。當初在聖位(修行到快接近阿羅漢了,肯定是聖者)生起圓滿佛果的願力強,足以支撐四大阿僧祇和十萬大劫的輪迴。

這就是所謂的乘願再來。

注意,這是上座部的說法(我所理解的)。

北傳可能就不需要這些條件,凡夫也能發願,不遭遇佛和沒有蒙佛授記也能發願。

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佛教如果是輪迴,那麼生物的總量增加怎麼解釋?

不粉紅也不綠 你認識的生物範疇太窄了,天,鬼,阿修羅也是眾生,也會參與輪迴 你認識的世界範疇太窄了,娑婆世界只不過是眾多世界中的乙個,不能只著眼於此 小奇 你說的生物包括包括飛禽走獸花鳥蟲魚嗎,包括的話,你是怎麼發現總量增加的。其實沒有,六道輪迴,有人變其他五道,也有其它五道轉世為人。你覺得生物總量...

如果靈魂選擇了皮囊,那麼大腦是靈魂自帶的麼?

天然冷 笛卡爾有句話叫 我思故我在 我正在思考 這件事毫無疑問,於是證明了我確實存在。模仿這個思路,我們的感知是一切的起點,所謂的 時間 和 空間 是對於感知的組織和解釋方式。對於 物質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它是一種感知的集合,而且相對穩定,於是我們假定這種感知的集合背後有乙個客觀原因,這個假定就是...

如果當年和劉邦對決的是楚懷王,那麼劉邦能奪取天下嗎

長成玉 乙個連項羽都贏不了的人就不要拿來和劉邦比了。當初項梁戰死項羽才25歲,被楚懷王奪了兵權。可結果怎麼樣?項羽憑著自己的威望殺將奪權,一戰震服天下諸侯。楚懷王在絕對政治優勢下都收拾不了項羽,還指望他能收拾劉邦?水平差的太遠了。現在很多人一說起項羽就好像他就是個沒腦子莽夫。可得了吧,他政治上短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