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上座部佛教中的十遍是什麼?

時間 2021-05-09 09:06:05

1樓:程昱森

止業處。

用名稱區分了四十業處: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以這四十種業處之一為所緣,培育心的一境性,當心持續專注於所緣一段世間,將會有禪相出現。

2樓:齊天大聖

十遍處是和八解脫八勝處配套的一套修行方法,八解脫是指在初二四禪,四無色定和滅盡定中遠離貪愛,八勝處要比八解脫更甚一籌,是指在初二四禪裡戰勝貪愛,而十遍處要比八勝處更進一步,是指在第四禪以及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定中不但可以遠離以及戰勝愛染,而且還能隨心所欲的任運四大從而形成神變。

十遍處的前八遍是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這都是第四禪中的淨色,因此也都是在第四禪中修煉這八遍處,後二遍處分別是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自然也是在這二空定中進行修煉。南傳佛教把其中的識無邊處改成了光明遍處,實際上在佛經中以及北傳上座部裡,十遍處是沒有光明遍的,而且十遍處在南傳佛教中是不分禪定等級的,而是把它們全部當成了業處或者法門,只要任何乙個初學者都可以直接修十遍處,但是北傳上座部的理解,十遍處是一套高階修法,需要成就八解脫八勝處之後,在第四禪中才能修真正的十遍處

3樓:ladber166

顯揚四卷五頁雲:雲遍處者:謂十遍處。

廣說如經。謂地遍處。一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

如是水火風遍,青黃赤白虛空識遍,上下及傍,無二無量。地遍處者:由色所依遍滿故;彼能依色,亦遍滿。

由彼增長故。一能解了者:謂能證此觀補特伽羅。

上下及傍者:謂遍滿諸方及四維故。無二者:

離餘諸界,及不雜顯色,遍滿故。無量者:無有分齊相遍滿故。

如地遍處,餘水火風青黃赤白,亦復如是。如其所應。虛空遍處者:

謂對治一切色相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識遍處者:

謂緣無量識作意思惟遍滿故。餘如前說。

二解雜集論十三卷十二頁雲:遍處者:謂於遍滿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應心心法;是名遍處。

遍滿者:其量廣大,周普無邊。此復十種。

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無邊空處,無邊識處,皆悉遍滿。問:何故於遍處,建立地等?

答:由此遍處,觀所依能依色,皆遍滿故。若於此中,不建立地等遍處者;即離所依大種,亦不能觀青等所造色為遍滿相。

是故為觀所依能依皆悉遍滿,建立地等。餘隨所應,如解脫中說。謂無邊空處等。

當知此中依解脫故造修。由勝處故起方便。由遍處故成滿。

若於彼得成滿,即於解脫究竟。又雲:遍處作何業?

謂善能成辦解脫所緣。遍滿流布故。

三解俱舍論二十九卷六頁雲:論曰:遍處有十。

謂周遍觀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與識二無邊處。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十中前八,如淨解脫。

謂八自性,皆是無貪。若並助伴;五蘊為性。依第四靜慮,緣欲可見色。

有餘師說:唯風遍處,緣所觸中風界為境。後二遍處,如次空識二淨無色為其自性。

各緣自地四蘊為境。應知此中修觀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遍處。以後後起,勝前前故。

四解品類足論六卷一頁雲:有十遍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

水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二遍處。火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三遍處。風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四遍處。

青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五遍處。黃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六遍處。赤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七遍處。

白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八遍處。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識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十遍處。

五解品類足論八卷四頁雲:初遍處雲何?謂地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初遍處。

此中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最在初。

如是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識,是名遍處。水火風青黃赤白遍處亦爾。第九遍處云何?

謂空遍滿一類想,上下傍布,無二無量;是第九遍處。此中第九者:謂隨算數漸次順次相續次第。

此居第九。又隨入定漸次順次相續次第,此居第九。如是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識,是名遍處。

識無邊處遍處亦爾。

六解集異門論十九卷七頁雲:雲何為十?具壽當知;地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一遍處。

復次具壽!水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二遍處。復次具壽!

火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三遍處。復次具壽!風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四遍處。

復次具壽!青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五遍處。復次具壽!

黃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六遍處。復次具壽!赤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七遍處。

復次具壽!白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八遍處。復次具壽!

空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九遍處。復次具壽!識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無二無邊無際;是第十遍處。

七解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捲十一頁雲:十遍處者:謂各別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即為前八。

九、空無邊處。十、識無邊處。此中前八,無貪善根為性。

若並助伴,即五蘊性。後二遍處,即以彼地有漏加行善,彼勝解俱品,四蘊為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

問:何故名遍處?答:

所緣廣普,勝解無邊。故名遍處。余義如餘處說。

八解大毗婆沙論八十五卷十頁雲:十遍處者: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遍處。

問:此十遍處自性是何?答:

前八遍處,以無貪善根為自性。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即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

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後二遍處,俱以四蘊為自性。如是名為遍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處?

遍處是何義?答:由二緣故,名為遍處。

一、由無間,二、由廣大。由無間者:謂純青等勝解作意。

不相間雜,故名無間。由廣大者:謂緣青等勝解作意。

境相無邊,故名廣大。大德說曰:所緣寬廣,無有間隙,故名遍處。

又雲:如是已說遍處總相;一一別相,今應略說。於一切青,若上、若下、若傍,無二無量,起一青想,是初遍處。

一切青者:謂諸青色,若小若大,總名為青。上者:

謂上方。下者:謂下方。

傍者:謂四方四維。無二者:

謂純青相,無餘間雜。無量者:謂無邊際。

起一青想者:謂由勝解作意,於一切處,起一青想。是初遍處者:

初、謂名數次第在初;或入此定次第在初。遍處。謂入此定時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總名遍處。

如青遍處,廣說乃至識無邊處遍處,亦爾。有差別者,後二遍處,不應說色。唯應說受想行識蘊。

如彼論卷十頁至十七頁廣說。

4樓:護法居士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十一切入。所謂地一切入。

水一切入。

火一切入。

風一切入。

虛空一切入。

青一切入。

黃一切入。

赤一切入。

白一切入。

識一切入。

是名十一切入。

是菩薩。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地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水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一切界入一界。所謂入火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入一界。所謂入風界。

若欲以一切界入一界者。即入一界。所謂入虛空界。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青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黃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赤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白入。

若欲以一切入入一入。即入一入。所謂識入。

若欲以一切地水火風空青黃赤白識入一入。即入一入。是故名為一切入入一。一入即成一切入。是故名為一切入。

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一切入。

上座部佛教中 想,行,識各代表什麼?

已登出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過因為五蘊的定義是相當底層的概念,所以用語言精確詮釋起來比較費勁。眼耳鼻身口意,被稱為六內處 色聲香味觸法,被稱為六外處。兩者加起來被稱為十二處。當內處和外處聚合時,只有想會產生,識未必會產生 不過由於識沒有形成,想是不可能被感知到的 只有特定條件下,內處和外處聚合,想和識...

南傳上座部佛教承認《心經》嗎?

不知道樓上的到底有沒有去南傳佛教國家呆過,我在泰國好幾年,接觸上座部僧人無數,包括有知識文化的還有普通僧眾,大家都知道心經,對心經說的空性有很深的體會的也不在少數,只是修行的人少罷了,也不是因為不承認,只是心經還有別的大乘佛經的泰譯版不常見,大部分僧人英文和漢文水平有限,讀的不多罷了,但是問不少僧人...

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

最簡單的解釋如下 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教理都是對於 空性 的發揮,只是前者著重於 我空觀 自我的非實體性 而後者除了我空觀以外更兼具 法空觀 事物的非實體性 上座部的觀點基本上和唯物主義差不多認為物質實有而且無法無限微分存在最小單位 大乘佛法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物質極微物質既然可以再分那就沒有極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