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還是不當舍?

時間 2021-05-11 13:09:06

1樓:洪權

修對了,自然慾望變淡,對世間看透,各種不適應。因為,世界就是慾望的糾葛編織的。越高深,越難受這種習氣。

是自然的想捨棄。

繼續修,會過這個階段。舍不捨無所謂。不沾染狀態會持續。

2樓:似是故人來

一,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那麼「真正如法」的情況下,世間是應當捨棄的嗎?

二,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不當舍,那麼「真正如法」的情況下,世間是不應當捨棄嗎?

三,假如北傳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那麼「真正如法」的情況下,世間是應當捨棄的嗎?

四,假如北傳佛教認為世間不當舍,那麼「真正如法」的情況下,世間是不應當捨棄嗎?

由此可見,世間「當不當舍」,與上座部或者北傳佛教是怎麼認為的,不存在必然的聯絡。

真的想「如實」得知世間當不當舍,唯有自己去身體力行佛陀的言傳身教,自行自證,到了那個境界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了答案。

就我而知,我知道有一些修行上座部佛教的人,他們舉止言談都很有禮貌,言行當中透露著「慈悲」,例如「善智比丘」,他們對世間有著默默的奉獻和付出;北傳佛教,更有許多對世間不離不棄的,最簡單的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而且知乎上就有一些懂得佛法的人再不斷奉獻。

3樓:能依

所謂世間,是種種名相的集合,而種種名相,因緣生,本性空。

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相皆緣起性空,無常變化,為生滅法。

所以世間(萬相)不值得留戀。

但是,不留戀,不代表要去拒絕、放棄。

因為世間萬相,雖然本質虛妄,但卻有它的作用,所謂煩惱即菩提。當我們轉識成智,破迷開悟,就能發現,山河大地齊說法,世間萬相都在表述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

所以佛告訴我們要離貪嗔痴、離欲、離我執、離相,卻沒絕對說要我們要離世間。

某些人把佛說的要離相,理解為要離世間,灰身滅智當成究竟的修行目的,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觀點。

佛教用蓮花表法,就是取其出淤泥而不染。

修行,不是要把蓮根移植到清淨的池塘裡面,而是要學習蓮藕本身,哪怕處在混濁的淤泥裡面,也不受其出生環境的影響,照樣盛開出聖潔的花朵,這才是我們學佛的精神所在。

4樓:loftz

首先要理解上座部佛法中的「世間」和「舍」這兩個詞,上座部佛法中的世間指五蘊六處十八界,現在話叫身心世界,而不是專指身外世界,佛法中的捨離是指不執著,而不是厭棄,貪執和厭棄都是生死煩惱的根緣,上座部佛法要做的是如實觀,或曰四念處,或曰止觀……

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至於大乘菩薩所說為度眾生不捨世間,底確精神可嘉,但這個世間與上座部佛法中的世間是不是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5樓:程昱森

不捨世間??

我推薦各位看看台灣人間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的濟慈,拍攝的《無語良師》。

大陸大乘教可還有普度眾生的慈悲???

大陸法師害怕遺體被動影響往生,帶頭抵制遺體捐獻。大陸教徒認台灣人間佛教如邪魔外道。

嗚呼哀哉,這個佛,不念也罷。

6樓:何足道哉

上座部佛教裡,世間就是五蘊十二處的意思。

那麼世間不應該捨棄,但是五取蘊應該捨棄。也就是說對世間的貪著和執取應該捨去。否則阿羅漢立刻就可以自殺,就不會弘法利生了。

然而問題在於————不再攀緣世間以後,就不會有來世了。也很難有意願去刻意地延長自己壽命。最重要的是——本來修行就是為了滅苦。無餘涅槃就是最大的追求。

所以,該不該能不能受後有就是乙個大問題

南傳上座部佛教承認《心經》嗎?

不知道樓上的到底有沒有去南傳佛教國家呆過,我在泰國好幾年,接觸上座部僧人無數,包括有知識文化的還有普通僧眾,大家都知道心經,對心經說的空性有很深的體會的也不在少數,只是修行的人少罷了,也不是因為不承認,只是心經還有別的大乘佛經的泰譯版不常見,大部分僧人英文和漢文水平有限,讀的不多罷了,但是問不少僧人...

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

最簡單的解釋如下 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教理都是對於 空性 的發揮,只是前者著重於 我空觀 自我的非實體性 而後者除了我空觀以外更兼具 法空觀 事物的非實體性 上座部的觀點基本上和唯物主義差不多認為物質實有而且無法無限微分存在最小單位 大乘佛法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物質極微物質既然可以再分那就沒有極微存在...

zh上座部佛教貶低漢傳佛教真的是為了弘揚佛法嗎?

當然不是。現在中國有一些愚痴冥頑的業障眾生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認識,聽信了大乘非佛說的邪論,便皈依南傳,誹謗大乘,造下了無量的罪業。東南亞的南傳修行人是不會詆毀誹謗漢傳大乘佛法的,都是中國的一些業障眾生在網路上妄議大乘,謗佛謗法,實乃無知者無畏的表現,是素質低下的邪魔外道。仔細觀察那些宣傳大乘非佛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