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讀《遙遠的救世主》中芮小丹說的這句話?

時間 2021-05-11 13:09:06

1樓:汪小賤

多大鍋做多大餅,別人給你乙個超大的餅,你肯定沒鍋做出來,但是如果別人幫助你,給你換個鍋,你就能做出來更大的餅。

雖然你不能獲得超過自己能力的東西,但是別人可以幫助你提公升能力,這樣你就可以去獲得更高能力的東西,這話並不矛盾

2樓:一成舍

盡信書不如無書哈!好書被神化,好言被玄化,好像已經常態化!

書裡的某句話有感觸,更多是已讀情節或語境+自己情緒的鋪陳累積的必然!這也是為啥我們日常開那麼多會,參加那麼多培訓,聽那麼多課,當時心潮膨脹,離開那個氛圍、那個地方,成為經歷體驗的時候!從身到腦再到心,你還是你,不一樣的傳說,整個人依然如故!

有感觸正常,但不要陷進去哦!一點感觸還不足以撐起乙個人頭上的光環!更不足以影響具體日常思維、習性、行為……刻意為之,東施效颦,不足取哈!

因此,該問的問,該求助的求助,走心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這句話——芮小丹說「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先看整部書裡芮小丹的這個人物的展現,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當來則來當去則去,當要則要當拒則拒……這樣的境界!

所以是天國的女兒!在這個人物設定的大前提下,看這句話,那是必然的呈現!捫心問下自己,乙個是太遙遠的人,一句是日常做不到的話,必然令人心馳神往!

心泛漣漪!心有感觸!但是,注意哦,不要陷的太深哦!

最後,關於「邏輯」一詞!只能說這是一種毒!搞學術研究的可能比較常用,但是這個 「反智 」而又「 崇智」的時代下,可笑的是遍布邏輯、思維、乾貨……這些被神化的詞彙,弄不好就讓人精神錯亂,神情恍惚!

最次的也可能讓人失眠!可以做工具用,篤信不疑,賴以常駐!小心中毒太深哦!

3樓:愛爾蘭的冷咖啡

看到你的問題我想到了一句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能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句話啥意思知乎一下就知道。

人獲取知識的有兩種,一種是外界獲取的,可以是書本上看來的,也可以是別人告訴你的。另一種是自己慢慢思索的感悟,內生出來的。

但是不管是書本上看的還是別人告訴你的,你不去思考變成自己的,就還不是你自己的。

就拿《三十而已》裡邊的人物舉例子吧。沒記錯的話有乙個於太太,她是後媽。可以說小孩子是她老公給她的,可以給她乙份母子關係,但是真的相處的好嗎?

終究不是自己的。後來顧佳告訴她如何和孩子相處,他們才慢慢相處融洽,這樣的母子關係才是於太太自己的。

其實此刻於太太也挺不好受的,就是在不知怎麼處理的時候,顧佳告訴她她才恍然大悟,去做了才變成自己的。

你在生活中會思考一些問題,可能會陷入死角,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候可能你不經意看到的一句話,別人的一句話就有可能讓你恍然大悟。所以遇到問題,自己實在用盡辦法也解決不了,可以求助的。

4樓:放糖了嗎

大資料怎麼知道我最近看了《天道》的,媽耶。

這句話就是我們上學,學社會心理學的時候書上的一句話另乙個詮釋版本。

what you receive is what you get有點難翻譯

大概是說,你收到的(補充: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你(能)收到的

你真正理解了的,內化了的是經過你自己的經驗,你的思維層層過濾,重新解碼編碼過的,適配你自己的,屬於你自己的。

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給,你接收的也不是100%他的經驗和感受。

是經過你再加工處理吸收的東西,而經過了你的這一層理解和內化,他才是屬於你自己的。

5樓:寅秋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一代代積累下來的,靠自己不可能憑空悟出什麼真知灼見,必須從他人得到知識的傳承。當然很多領域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見解,而哲學這個領域可能分歧是最大的,需要我們對接收到的解讀經過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吸收,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很多人都明白,但真正有多少人去踐行呢?首先得自己認為的「理所當然」,還得去踐行這種「理所當然」,可是大多數人做的可不是心中的理所當然,實踐中往往被社會、家庭甚至自己的慾望所綁架,造成一種割裂,這也許是很多痛苦的根源。

所以不建議人太早接觸哲學,因為缺乏對世界的基本認知以及社會生活的實踐容易在形而上的世界迷失自我,走極端或鑽牛角尖。

6樓:

最後一次回答《遙遠的救世主》的話題,這本書實在不值得過多耗費精力。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說,就不是本來那個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本來那個名。

《呂氏春秋·大樂》講: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名為之太一。世尊曰:

佛說第一菠蘿蜜,即非第一菠蘿蜜,是名第一菠蘿蜜。又說;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言:

否也,世尊,如來無所說。

道理或者佛法被人講述出來,就不是原先的那個道理和佛法,道理和佛法被人依照遵行,得出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才是自己的道理和佛法。

用馬克思的觀點來講就是理論聯絡實際。世界是發展的、運動的、複雜的,每個人占有的條件和面對的環境各不相同,如果完全按照某個權威的理論做事,那就是僵化的教條主義,必定無法適應現實的發展和情況,結果也必然會失敗。

別人的理論始終是別人的,我們尊重前輩的經驗和智慧型,但更應該尊重自己的教訓和冰冷的事實。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從,沒有實踐的理論容易成為空想,只有以理論為嚮導,不斷在實踐中檢驗、發展、剪裁、形成新的認識,才能夠將真正適合自己的理論吸收,才算真正的明白道理。

道是自己走出來的。「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親口吃一吃。」

佛家的不執著,必先有所著。只有拿起才能放下,無從拿起談何放下?儒家講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靠坐枯禪、死讀書是成不了氣候的,藏匿於深山老林,也無法鍛鍊真正的本領,所以必須融入社會,在現實中鍛鍊,才能夠真正的超脫。只有入世,才能出世。

背出來的、想出來的道理,都是空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做出來的,是通過不斷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迴圈往復檢驗出來的。所以我們拒絕死讀書,也拒絕沒有實踐的思辨。認識世界的方法成千上萬,而我們的問題是改造世界,所以追求一切真理都要立足於實踐,只有實踐才能夠得出真正的真理。

別人的真理是自己的參考,真正的答案是自己的實踐。

7樓:思弈 讓你開悟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

「我告訴你正確答案,你也未必能完全透徹理解和掌握利用」。我能做的只是引導你深入結點,或是讓你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讓你自己參悟出屬於自己的理解,從而得到自己的「得到」。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這裡邊有乙個「差」,這個差的結果籠統點講就是你還不能參悟到,更沒有證到,所以「給你,你也拿不起」。

通常「證到」的關鍵就在於去在經歷裡參悟,某種程度講「證到」才是真的得到。

通常的 「得到」(證到),要先經歷這樣的過程,當然這個順序不是必然的。↓

知道–悟到–做到–得到

更多的情況,沒有得到是因為還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是因為還沒有真正悟到,沒有真正悟到是因為還沒有知道得還不夠多。

你與「得到」的這個「差」,源於閱歷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一,聰慧的程度不同,當然更多的還是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對於思維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他影響了人們的「三觀」,讓每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抱有不同的心態,不同觀察角度。

成年前的成長環境幾乎決定了我們命運,如果在窮人階級就很難打破窮人階級,如果家庭矛盾特別的大,長大後心裡也容易留下陰影,組建家庭時也會容易出現一些家庭矛盾的「重蹈覆轍」

我們常講「想致富先鋪路」,常講階層,講「富人思維」,富人有窮人的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

拿破崙.希爾曾說「人生的輝煌始於觀念的轉變」。然而觀念的轉變對於很多人是很困難的,他不是知識點一樣簡單、統一;觀念的轉變,對於思維固化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某一天某時某刻,以前聽來再普通不過或者讓你雲裡霧裡的話,回想起來內心如獲真理,豁然開朗。

那麼,你就真的「拿住了」(得到了)。

8樓:馬澤城

自己覺悟才會為自己所用。聞道聽道,是加速自覺的環境和種子,需要實踐驗證才能自覺。

所謂,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我們大部分人,都達不到馬上勤而行之。還是要實踐去驗證才會相信。然後為己所用。

9樓:江煙

因為人是後知後覺的動物,人的印象等級肯定有深淺之分。你從書本上看到前人的經驗之談,蘊含一些人生道理,你的自我和超我對此進行記憶,思考,邏輯上行得通,有了淺層印象,並不代表你的淺層印象可以形成這道理下的行為模式。覺悟就是能夠按照乙個道理自然而然的行事,這是需要你的本我經歷過相似的事件,產生思考等等,最終悟到乙個道理。

就不用分開講了吧,你的意識並不能完全控制你的本我,但你可以控制你去選擇可能經歷一些事情的地方。

至於書本中的一些道理,其作用就是埋下一顆種子,當你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後,思考的時候讓種子發芽的可能性就大。

10樓:

芮小丹的話就是授人以魚授人以漁的區別,本身是想要魚並且是長久的得到魚,那只能會漁了才能長久的得到魚。直接給了乙個魚是不能長久得到很多魚的,只有學會了漁也就能長久的得到魚了。會了「漁」也就是芮小丹說的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自己所覺所悟所找到的答案才是自己的答案,還是必須向外界求助的,閉門造車是很難成功的。給外界尋求的幫助不是直接要乙個結果,而是能找到這個結果的方法。

怎麼理解《遙遠的救世主》裡面的文化屬性?

李文強 把文化看作成為乙個工具,乙個整體就容易理解了。在遙遠的救世主裡,作者的意思是,靠 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乙個人或者民族,只有靠自己才能站起來,扶是扶不動的。而我們的文化,核心就乙個靠字,靠天靠地靠朋友靠父母。這種 靠 文化強調的是對環境的依賴性,若乙個人必須靠外力才能站起來,外力一旦消失,如父...

遙遠的救世主 一段對白如何理解?

首先說小丹 她說那句話的背景是,元英是為了送給小丹個禮物,籌畫了王廟村扶貧事件。這將攪和進來很多人,甚至改變很多人的命運,所以要去五台山拜訪主持,求得心安。也就是說,起點是為了小丹。但是這件事是為了自己,自己卻去不了,所以說非常遺憾。但是,她又希望元英說希望帶著她去,安慰她一下,可能她心裡會好過一些...

剛看完遙遠的救世主,也許是境界不夠。有乙個疑問,為什麼小丹一定要死呢?

L.1 我也剛看完,我沉浸在女主的死的悲傷中.我不懂為什麼之前要寫那麼多女主的工作,搞了半天就是鋪墊她最後這一出。應該是凸顯女主的偉大吧,把女主寫死,一下子就悲情起來,吸引讀者吧。老實說,挺感動的。我對男主沒什麼感覺,主要是看他怎麼操作吧。而女主的劇情比較虐吧。 吉祥 強行開掛!想不開是正常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