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

時間 2021-05-30 00:35:12

1樓:

最簡單的解釋如下

上座部與大乘佛教的教理都是對於「空性」的發揮,只是前者著重於「我空觀」(自我的非實體性),而後者除了我空觀以外更兼具「法空觀」(事物的非實體性)。」

上座部的觀點基本上和唯物主義差不多認為物質實有而且無法無限微分存在最小單位

大乘佛法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物質極微物質既然可以再分那就沒有極微存在的只不過是一種未覺悟的人的幻覺

2樓:釋迦摩尼佛

真是張口就來尤其是孫某人和齊某人

我來回答什麼是空

題目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如何看待「空性」?」那就從上座部角度回答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即:、無相、無願

被稱為空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痴,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

佛陀關於空性的教導主要以三種突出的方式定義空性:

(1)作為一種禪定方式

(2)作為六根與六塵(六種官感及其物件)的一種屬性

(3)作為一種定境

儘管這幾種空性形式定義各異它們終歸於同一條滅苦之道空性作為禪定方式專注的是擾動與張力的問題空性作為屬性專注的是我與非我的問題作為禪定方式的空性起始於止作為屬性的空性起始於觀

依據《中部·小空經》《中部·大空經》《小部·無礙解道》《中部·有明大經》

根據巴利文經典,個人只不過是乙個複雜的五蘊統一體,每一蘊均有無常、苦與無我這三種烙印(基本特性)。任何有關此類瞬息萬變、依賴因緣的五蘊現象所假設出來的「我」,都會被視為「身見」,此「身見」正是繫縛眾生於生死輪迴中的最根本的「結」。佛教認為,獲得解脫不能通過實現乙個「真我」或「絕對的我」,而是通過消除對五蘊有關的最微細的自我意識,消除所有製造「我」、「我所」等想法、潛在的「我慢」傾向等。

大乘各派雖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堅持乙個論點,那就是聲稱:生死輪迴與涅槃、汙染與清淨、煩惱與智慧型、迷與悟等等,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分別的。[6]但從上座部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荒誕不經的。

對大乘來說,實現佛教修道所要達至的覺悟,正是要喚醒此不二論的觀點。大乘否決傳統的、對立的二元論,因為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由於缺乏任何內在的實質或本質,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各樣明顯相反的現象終於不謀而合:

「諸法(現象)皆有一性,那就是『空性』或『無性』。」

在巴利文的藏經中,並無發現佛陀的教導有贊成過任何形式的不二論,也沒有發現不二論的觀點被含藏於佛語之中,也沒有巴利文的經典提出過二元論,安立乙個形上學的二元論假設,供給知識分子們去認同。佛陀的教導特色,本質上是務實的,不是思辯的。

雖然如此,這種務實主義也非全無哲學根據,而是以佛陀所覺悟到的、洞悉到的諸法實相為根據。相對於不二論系統,佛陀不是要發現隱藏於世間經驗背後或下面的乙個統一原則,相反地,它採用具體的現實生活經驗,以當中混亂一片的差異與緊張為它的出發點與框架,從中試圖診斷出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因此,佛教修道的指導原則不是最終的統一,而是滅絕苦痛,俾能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困境。

當我們如實地審查當下的經驗時,我們會發現,它貫穿著許多極為重要的二元性,對靈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義。佛陀在巴利文經藏中教導我們,堅定不移地專注著這些相對現象,並且確認它們,才是忠實地尋找解脫智慧型所必須的。正是這些對立(善與惡、苦與樂、智與痴)的存在,使追求覺悟與解脫成為那麼乙個極其重要的關注。

問題:空性是佛說法的核心,為什麼某些小乘行者聽聞空性後,會瘋掉? - 釋迦摩尼佛的文章 - 知乎 https:

//zhuanlan /p/25

998842

3樓:無憂無怖

空的範疇內有個詞叫"不生不滅"吧?我用我僅有的漢傳佛教的知識(《心經》和《金剛經》)說說我的理解,大家交流交流。在巴利三藏裡介紹了乙個我個人以為很重要的概念叫"十二因緣",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無明緣(導致了)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這十二因緣法的框架裡,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 換句話說,就是"生",才是導致了老病死輪迴之苦的原因。

所以我理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描述的就是"空"這樣乙個概念,對應的巴利藏中的表述可能是這樣:

迦旃延!『一切實有』,這是第一種極端;『一切虛無』,這是第二種極端,迦旃延!不往這兩個極端,如來處在中間說法:

『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以行為緣而有識;……(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但就以那無明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行滅;以行滅而識滅;……(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在這當中,"實有"就是指"不生不滅"當中的"生",是把"我"認為是恆常狀態的這樣一種誤解(常見),比如追求生生不息,"虛無"就是指的"滅",是指"我死以後就會什麼都不剩(魂飛魄散)了"的另一種誤解(斷滅見)。這兩種誤解,就都會引發苦。

"緣起性空"的意思就是在說,由於十二緣起法的存在,世界上就沒有乙個恆常,不變的存在,同時也並不說什麼都沒有,而是我們每乙個念頭每一種意向,都是先天後天自然人文方面成長環境影響出來的結果,而這些結果,又會被養成所謂的習慣,供給我們這樣過那樣的自我認同感-_-||而一切意義上的自我認同感,其實就都是錯覺(現在叫人設),而只要是人設,就會崩,伴隨在這過程當中的只能是無盡的煩惱。源頭都是無明,因為緣起,因為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我理解的這四個字就是在說緣起=空。至於"空性",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想要破除無明,就需要學佛,證悟四聖諦十二因緣。

4樓:「已登出」

在佛教中,空就是在現觀緣起時知道五蘊非我非我所,所以空和緣起、無我實際上是含義相同,但是側重點不同而叫法不同。在巴利經藏中世尊很少用空這個詞,一般用無我和緣起。

在佛教中,一切都是十二處。通俗的說,一切都是感官領域,六種感官領域的堆疊,有了諸如我、人、眾生、膝上型電腦、宇宙、時空、世間等等概念。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對感官現象的形成過程進行觀察,發現感官現象都是因條件具足而產生,並沒有乙個「我」在主導;且當感官現象滅去時,在錯誤認知下建立的「我」並沒有隨之滅去。

因此修行者會當下的了知,感官現象不是我或者真我,也不是我的,我也不在感官領域中,這被稱為空(SN.35.85);專注在這種狀態下,就是空定,或者空解脫門。

佛教中只有空,而且這個空的概念並不需要嘗試理解,只要你正確的觀察到緣起法,你自然就明白了空。而空性和性空,這兩個佛教中沒有的概念,在後世引出很大一坨么蛾子。不過這並不是因為「空」,而是因為「性」。

自從性這個概念被建立,緣起法也就正式開始跑偏了。

佛教是沒有性這個概念的,因性引發出的相、體、用等等概念自然也沒有。因為本質上佛教是方法,這個方法追求的目的是活著心不苦,死後不再生。通過觀察到緣起現象,可以斷除我見,實現斷念,達到實現不受後有的目的。

所以,引入乙個性的概念,本質上並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

空的第一次跑偏,是「性空」、「空性」概念的提出;

在這個基礎上,空的第二次跑偏,是把空性定性成「不生不滅」;

隨後第三次跑偏,是瑜伽行提出的「三自性」概念;

第四次的跑偏,是基於「自性」概念建立的如來藏理論。

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跑偏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最終拋棄了世尊「一切是十二處」的止觀體系的基礎:從一開始的「性空」,到最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不僅否定無我、無常,而且還搞出來所謂人無我、法無我的觀點來質疑聲聞阿羅漢,這些都是不如法,不能達到的解脫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承認《心經》嗎?

不知道樓上的到底有沒有去南傳佛教國家呆過,我在泰國好幾年,接觸上座部僧人無數,包括有知識文化的還有普通僧眾,大家都知道心經,對心經說的空性有很深的體會的也不在少數,只是修行的人少罷了,也不是因為不承認,只是心經還有別的大乘佛經的泰譯版不常見,大部分僧人英文和漢文水平有限,讀的不多罷了,但是問不少僧人...

zh上座部佛教貶低漢傳佛教真的是為了弘揚佛法嗎?

當然不是。現在中國有一些愚痴冥頑的業障眾生對佛法沒有真正的認識,聽信了大乘非佛說的邪論,便皈依南傳,誹謗大乘,造下了無量的罪業。東南亞的南傳修行人是不會詆毀誹謗漢傳大乘佛法的,都是中國的一些業障眾生在網路上妄議大乘,謗佛謗法,實乃無知者無畏的表現,是素質低下的邪魔外道。仔細觀察那些宣傳大乘非佛說的人...

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還是不當舍?

洪權 修對了,自然慾望變淡,對世間看透,各種不適應。因為,世界就是慾望的糾葛編織的。越高深,越難受這種習氣。是自然的想捨棄。繼續修,會過這個階段。舍不捨無所謂。不沾染狀態會持續。 似是故人來 一,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當捨,那麼 真正如法 的情況下,世間是應當捨棄的嗎?二,假如上座部佛教認為世間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