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悉達多》裡面的這句話?

時間 2021-06-02 05:08:08

1樓:hqq172

這是曾經非常觸動我的一段話。

現實生活裡社會標準和自我要求促使我們去追求物質或精神的滿足,巨大的壓力下也許我們會懷疑自己追尋的是否正確或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這段話讓我能跳出追尋的主體,看待追尋的」我」和追尋這件事,無論動機和過程是什麼,」我」的感受是怎樣,都可以與之和解和接受,去擁抱其中的所有。

2樓:唯心行洞秋毫知天命

靈魂便是你想要去做的事,便是慾望,肉體便是生理需求!聽從這兩者,便是放縱自己!而最後發現這些都不是現在的自己想要的,這些都是乙個過程,而自己想要做的便是享受這個過程,因為最後找到了自己該去的地方!

而世界是這個過程的必需品,所以愛它。而不是討厭它,因為最後這一切都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emmmm,有點宗教的味道,不能說他說得對,也不能說他說的有錯,因為這種問題目前來說並不存在答案!

3樓:渺小如微塵

作者將經歷苦惱是人自主的一場旅行,非事實,只是他一廂情願,而作者還是不捨世界,跟般涅槃相悖,他寫的只是他認為的喬達摩佛陀而已!

4樓:劉曉xi

如果對宗教中的歸服有所了解,那麼對於這段話會更容易理解一些。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真實的世界與理想中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們按照人類知識創造出的世界是乙個理想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其實是不存在的。

當世界的真實顯現與這個理想化的世界存在差異時,我們往往會把真實顯現稱為罪孽、崇高,等等由詞語替代的某種現象。陷入最羞恥的絕望代表著身心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掙扎,而掙扎是愚蠢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不去期待、塑造與堆積,不把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的世界與這個真實圓滿的世界做出分別和對比,這是獲得幸福和愛的智慧型。

5樓:隱愚者

一段話。

我把樹種在了路的中間,有的人繞過了它,有的人呵護它,有的人想要摧毀它,還有的人想要偷走它,但好多年過去了,它一直在那裡,然後越來越合理,越來越不可動搖。

6樓:berryhan

1 如果這裡的悉達多指的是釋迦牟尼佛,那麼可能肯定的是這不是佛陀曾經說的話;

2 佛陀說的話記錄在《巴利三藏》裡;

3 這句話只是普通的台詞,對佛教徒來講,不具有任何意義,也不符合佛理;

4 我的理解是這句話充滿了錯誤指向。熱愛世界可以從慈心開始,而不是從貪欲開始。不要為自己的貪欲找藉口。

7樓:每天吃書

從字面意思上來說,不就是說要降低對世界的期待值,然後從得到中滿足嗎?

當你對這個世界抱著的期望越大,越覺得它是圓滿的無暇的,當你經歷的時候,就越失望!

但是當你經歷了汙濁,經歷最底層的生活,經歷了肉體與靈魂的折磨,放低了對世界的期待值。

然後當你看見春花,秋月,這些美好的東西時,才會滿足,有一種靈魂充盈的感覺!

(應該有點偏,但是我就是這麼理解的。)

8樓:琉璃

首先我並沒看過這本書,但是看名字感覺和佛陀,喬達摩悉達多有關。

那麼佛教主張無我,沒有靈魂的說法,這是佛教與其它宗教的差別。

其他很多宗教認為肉體會死但是有個靈魂,或者說元神,或者說本源,或者說本體,可以通過修煉達到不滅。

而佛教認為身體心裡思維,都不是我,根本也沒有乙個永恆的我存在。只是因緣條件具足就形成了我。一旦因緣條件變化就會變化。

這類書有很大偏頗

9樓:

樓主可以拆解一下這個句子,把主謂賓拿出來:

我聽便安排,我不再比照。

這是不是就是放下我執麼?

第一部分的悉達多,我執是沒有放下的。一直尋求解脫,反而把自己訓練成乙個無比強大的對手。不過進入俗世後,任你再強大,最終也會淪陷的,淪陷的時候,才是能放下我執,立地成佛的時候。

如何評價《德意志意識形態》裡面的這句話?

Bamen Ember 不請自來。舉個例子。共產主義社會裡某工人過勞猝死。我們眼裡的他是 因公廢私 或者用題主的話說 自我犧牲 而在他眼裡,卻是講畢生奉獻給了自己鍾愛的事業 換句話說,題主的自我實現 再換句話說,犧牲自己的一些東西 生命,或者被我們視為 自我犧牲 的犧牲品 去換取自己的另一些東西 對...

如何理解尼采這句話?

許天 如果世界上沒有痛苦,快樂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你說你感受不到快樂,你很痛苦,你覺得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快樂,那麼你還是能感受到快樂的,因為你現在感受到了痛苦,說明快樂是存在的,快樂因為世間有痛苦在才有意義。 蛋疼的蛋蛋 人嚮往更高處的Sunny,可以理解為對於生命和身體以及人的力量的探求,尼采所說這種...

如何理解魯迅這句話?

已登出 比如林語堂的幽默 小老頭批 把肉麻當有趣。比如古書與白話 小老頭批 老手段的自然不會長進,到現在仍是說非 讀破幾百卷書者 即做不出好白話文,於是硬拉吳稚暉先生為例。可是竟又會有 肉麻當有趣 述說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其實吳先生的 用講話體為文 即 其貌 也何嘗與 黃口小兒所作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