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嚴經》?

時間 2021-05-06 21:25:30

1樓:

眼睛業障重這個說法似是而非。眼跟的識染汙主要是在分別識和阿賴耶,我記得只要破了無明眼識會自然轉化。當然我知道這是海濤說的。

海濤不靠譜,很扯的乙個人,你不要信。台灣我觀察了,最靠譜的兩個人是淨界和淨蓮,慧律和惠空勉勉強強也還湊合,其他人,你就當「存在艦隊」吧,表示還有人出家持戒,但是基本上已經做不到自利利他指導修行.

華嚴宗比較繁瑣。不建議上來通讀華嚴經,更不建議只讀經。你可以學習杜順的法界三觀,別聽那幫傻X說什麼我等根器低劣學不會。

論你都學不會你誦經幹什麼?傻X一樣的。你學習法界三觀,第一關可以配合中論學。

然後再了解了解妄盡還原觀和十重唯識,這樣你就入門了。

2樓:

3樓:

知乎佛版看來是死了!把答案區往下拉,我發現除了說題主業障重的活死人和佛黑基本上沒別人了!

我覺得這點小事就說人業障重還周韌下地獄不是乙個有健全心智的人的做法,很可能,就是這些只會念叨福報業障冤親債主的人把大乘佛教的臉面丟光了,面對辯論還那麼無力,遇到不信報應的就完全屁滾尿流。哎!

我覺得華嚴經感覺很好,雖然用莊重的中古漢語翻譯,但是還是燦爛活潑,光明萬丈,氣勢磅礴,這幾天我看得都入迷了。很少有顯宗經典把菩薩的高階修行講得這麼細緻具體,文采又這麼好,我想華嚴經是有資格寫進印度文學史的吧!

4樓:上善若水

我讀它的時候,感覺如高陽,燦爛,光照大千世界的感覺。

難道是我著相了嗎?

另外,可以聽聞三千大千世界裡人物的聖號,雖然不能親自的瞻禮,親自的請教,聆聽他們的教誨,但是放在心裡仰慕就挺幸福了啊。

就像,無緣親自見到釋迦牟尼佛,但是只要經書在世,就可以從中學習,乙個道理。

每一位聖號,包含著怎樣的傳奇,怎樣的故事。無窮無盡,無量阿僧祗劫的故事,可惜我不是佛陀,無法聽聞他們浩瀚的故事。

5樓:吳湘

不是眼睛業障重,是心靜不下來,因為華嚴的文字描述各種名稱極多,定力不夠的人沒法靜心讀。我也有同樣的毛病。我現在是從十行品開始讀, 接著十回向品,十地品,十定品,就漸漸讀進去了。

肯定還要讀很多遍。

6樓:wwbld

我copy乙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很能說明《華嚴經》的特質。

元豐八年七月二十八日高麗僧統義天,同伴使范舍人、蘇郎中,入慧林,訪師請相見。僧統雲:「義天在本國,聞師大名,遠涉東溟,特伸頂禮,請師就座,容納賤禮」。

師云:「未曾面會,又非師承,焉敢受禮」。左右堅請師坐,師既不獲免,乃坐。

受禮訖,師問僧統曰:「承聞久熟經論,是否?」。

天曰:「粗於華嚴大教留心」。師曰:

「好,華嚴經盡是諸聖發明,稱性極談,若非親證悟解,難明法界妙理。莫曾有悟入處否?」。

天曰:「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師曰:

「作麼生是昭昭於心目之間?」。天曰:

「森羅及永珍,一法之所印」。師曰:「猶是文字語言,如何是一法?

」。天曰:「無下口處」。

師曰:「汝未曾悟在。諸佛意旨,密密堂堂,若非悟入,實難措口。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即便見,不在思量,不歷文字,不涉階梯。若以世智辯聰解會,無有是處。所以華嚴法界觀序雲。

昭昭於心目之間」。

師顧視僧統雲:「好,若也於斯會得,不妨奇特」。復雲:

「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只如與麼說。

且那個是自心?」。天曰: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師云:「知之一字,作麼生會」。

僧統曰:「義天未曾參禪」。師云:

「不可到寶山,空牛而回」。天曰:「大善知識,歷劫難逢」。

師復雲:「知之一字,眾妙之門。到者裡,喚作禪得麼?

喚作道得麼?莫是舉處便是麼?一時拈卻,且作麼生會?

」。天無語。時伴使范舍人曰:

「古人所謂,目擊道存」。師云:「只如今與諸人,對坐相看,可謂目擊。

如何是道?」。範舍人曰:

「不可措口」。師云:「若謂不可措口,即是斷見。

諸佛洪機,演出大藏教,曲盡方便,豈是不可措口也?」。眾皆無對,天禮謝而退。

引自《惠林宗本禪師別錄》,陪伴義天的範舍人是范仲淹。

義天本非禪僧,惠林此番接引似有些強人所難,但他評價《華嚴經》「盡是諸聖發明,稱性極談,若非親證悟解,難明法界妙理」,的確是極為精當的。

7樓:方瞳

所有的經都一樣,沒有善知識正確解釋,再加上文字上有些不適應,就會看不進去。

正常,和業障沒關係。

看不進去,四處去找原因,找善知識去學習,這叫慧根。

很多人看妙法蓮華經,覺得文字好,但是並不真正理解。

看得進去,但是不求甚解,到頭來只得到乙個「誦經帶來的輕安」,這才是業障。

8樓:普波居士

不是眼睛業障太重,是眾生本身就是業障深重,不要說大經大論,就是心經,兩百多個字,有多少人能背下來啊?大悲咒總共就八十多句,有人背下來嗎?恐怕念都念不下來吧。

為什麼不能讀經持咒?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啊。天天搞貪嗔痴,吃肉喝酒抽菸,搞是非人我,哪樣不是惡業因?如果繼續這樣造業,恐怕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念不出來了。

9樓:樂寂靜

地藏菩薩本願經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

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

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你仔細數數這部經每卷,他方佛土及佛菩薩,介紹了有多少個。

這是一部大部頭的書,裡面該羅的很多修行方法,可以說是菩薩修行的教科書了,著名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還有菩薩淨行品都是出自本書,包羅永珍形容本經都不為過,如果從開頭看,一般人確實難以入眼,剛開始光介紹三昧名稱就多的數不勝數,何況後面還有他方菩薩來供養佛的介紹,其實這就算是消業障的過程,經書只有越讀越順的,要是煩躁了就選擇性的看,也無不可。

《華嚴經》的這段話該如何理解?

菩提老鼠 其實這裡邊是兩段話。第一段完整的是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迴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內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 應 正等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鼓...

為什麼我感覺這個華嚴經的解釋就像是傳銷騙小孩一樣,完全改變了我對僧人的看法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宣化上人確實是修證的高僧大德,但講經方面.大多都是淺釋,沒有深入,很像世間善法,也可能是給美中國人講所以就簡單好懂,畢竟美國沒有佛法基礎,更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氛圍,只能講到這這個地方,稍微深一點我們覺得沒事,但美中國人可能會聽的雲裡霧裡,畢竟翻譯都是問題跟別說給他們講高深的,如...

《華嚴經》中提倡「回向品」,說先出世,後入世是佛經真諦,那為何又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說?

地藏菩薩終日度眾生不見到眾生相。金剛經 說得很清楚 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如果菩薩要有眾生相的話,他就不是菩薩了,故而對菩薩來說,地獄早就空了。皈依三寶之後,大家開悟的程度不同,今天明白這樣了,明天明白那樣了,積累多了,小悟變大悟,慢慢地才能真悟。到真明白了,你就真正快樂了,你的身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