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思想是厭世的思想嗎?

時間 2021-05-30 08:21:22

1樓:德遵普賢

佛法不單單不是厭世的,反而是很積極主動,活活潑潑的,因為如果厭世,那就掉進空裡面去了,那麼就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別人會覺得學佛學得怪怪的,看到都怕,佛講經說法是為了度眾生,不是要嚇跑眾生,所以不僅僅不會厭世,而且可以把愛把孝把義修得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為人處事得當,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家庭照顧,孝敬父母,一切人事物都能夠把握得很好,因為這是我們的緣,我們來的這個世間是受果報來的,我們的親人眷屬,同事朋友都是我們有緣人,不能不管,所以應當幫助他們也能學佛,所以說,雖然很忙碌,既要處理好世間的事情,空餘的時候要學習佛法,聽經明理,解行並用,但是一切都是值得,因為可以修到無量真實功德,可以回向給自己過去生中的有緣人,做和佛一樣的事情,今生沒有空過,盡自己全部去受持,護持弘揚《無量壽經》,果報就是得到和佛一樣的真實利益,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誰是最積極主動化解災難,增福增慧,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七十三篇)

2樓:護法居士

舍利子。

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此幻化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體非究竟。此浮雲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牆壁瓦礫諸非情物 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淨之所積聚。此虛假法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映象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死法所侵。乃見邊際。

此邊際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

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

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

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

佛教思想是哲學嗎?

Un A 印度佛教是著重探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人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無時無刻不和客觀世界發生種種直接的密切的關係。佛教認為,現實世界是人的火宅苦海,對於人修煉成佛 解脫苦難是不利的。這樣,佛教必然要在理論上貶低現實世界對人類的生活意義,乃至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基於這種目的,佛教就要在理論上對世界...

思想是永恆的嗎?

厲軍 佛對初學者說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初學要受持正確的行為規範,這樣才能做善因得善果。佛對入門者說 一切法從心想生。正思維的養成,才能使我們堅守戒律時沒有牴觸情緒,使身心不離善。佛對信受者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正念正行皆是修行的手段 工具,用完也要捨掉,這樣才能遠...

誰跟我解釋下佛教最本質的思想?

孫桂珍 我談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明信因果,要知道因果真實不虛,如影隨形。但是,學佛修行可行,可以轉換因果。嚴守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必須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葉潛塵 緣起性空,正因為佛陀宣講了緣起性空的殊勝法教,才令人了知實相而得到真實的解脫。但勝義諦由世俗諦而成就,所有能詮所詮皆是世俗名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