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宣揚的是一種消極厭世的觀點嗎?

時間 2021-06-03 02:10:45

1樓:康冕峰

積極的面對現實的當下算是吧。

《地藏經》《心經》《金剛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妙法蓮華經》這五個按順序學習實踐就能獲得獎勵。

佛法給我帶來了健康的成長和愛情的感覺

2樓:搬運工王先生

凡是過往,皆為序曲。

佛說,人生在輪迴裡,目標就是離開這個輪迴。

並不是所有的佛教都厭世,只是所有的佛教都摒棄人倫,也就是否認你在人世的各種關係。既然大家在輪迴裡相見,那麼這個相見只是偶然。人本身不過是屎尿皮囊,又何有彼此關係呢。

然而,所有的佛教都消極。世俗事務,只是過眼雲煙,名利亦是。要獲得涅槃,一心歸佛是最近的途徑。在這方面,一點都不消極。

3樓:月天子

所謂佛法,有二宗旨。

第一,立十善道,令諸有情增上種種樂異熟果。

第二,立四諦道,令發菩提心有情,獲得三乘解脫功德。

此二善門,都是要積極,乃至精進而能成就。設今生不成就,由信等善法財,能令二因增上,終必能得。

為何終必能得?法性必然故,此不同世間種種非善之法,所謂妄取巧謀,計算人心,密藏城府,陽奉陰違,口蜜心劍,等等一切惡行,都依十惡為本。因本既然是不善,果定違願。

何故貪等諸法是諸惡本?以貪等法自性即苦受等相應故。由此故說,佛法立正因而達正果,由此正因既然立,則精進之功不唐娟,此即行與願不相違。

而眾生無始來聚集惡業,諸業相纏起此惡世,故世人好噁而厭惡善。教之難信,故制惡為先急,令其舍諸世間俗欲噁求,翻起正精進,此義者,少聞粗慧若聞之,似是處處於世間相背。故貌似消極,懈怠之行。

又世間淺俗,不知正道,善惡是非難分,多欲邪欲者反而讚嘆其德。多殺多害之人,反以為是勇。慈悲反而嫌棄為軟弱,少欲反嗤為寡情。

由此世風阿附,以成民風。今現可見,古之所讚,今之所誹謗,父不尊於忠義,子不顧於孝敬。實在可悲。

然,有愧之人定能思維,設世間無清淨之道,何有今日歌舞昇平。

清淨道者,世間十善道,有情歷史發展之正途,何消極之有。

至於無漏之道,精進之義。恐海口難宣,下劣凡夫尚且無福能聞,何人可誹為消極耶。

4樓:覺行者

如果佛陀只開示了苦和苦的集起。白話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好苦啊,太苦了。

如果凡夫只聽到這裡,那麼他肯定會認為佛教教導的是厭世太消極了。

但是!佛陀接著開示了苦滅和苦滅之道。白話的意思就是:苦如何消滅,以及滅苦的方法(道路)

這就是完整的四聖諦。佛陀給了你滅苦的方法了。你還覺得佛教消極嗎?

5樓:著相

這要看怎麼理解。

如果把世間看成貪嗔痴,當然是厭離這些。如果把世間定義為我們所處的空間與時間,則無所謂厭離,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屬於自己的義務還要做好,在家盡孝,在外盡忠,認真做事,老實做人,不偷巧而已。

6樓:寂靜

有厭世,但不消極。厭世,並不是厭惡的情緒,而是以清淨心遠離,不執取,不害怕世俗,也不親近世俗,只是以超然物外的心態存活,所以沒有恐懼,沒有消極。

7樓:

知乎使用者:什麼是堅持?

知乎使用者:佛教最基本最核心的教理是什麼?

知乎使用者:勤修四神足和不死的關係?

知乎使用者:佛說放下執念為何又要勇猛精進?

知乎使用者:佛說放下執念為何又要勇猛精進?

知乎使用者:佛說放下執念為何又要勇猛精進?

知乎使用者:學佛到底應該勤奮還是不勤奮呢?

我覺得佛教宣傳的是勇猛精進。積極。堅持。

我覺得大張旗鼓地宣傳懶惰,消極,厭世,逃避現實,頹廢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8樓:沙門寂然

對呀,是的,而且在消極厭世這一點上,佛法還強調得很徹底,所謂涅槃,佛法的根本最高目標,就是對於世間五蘊的徹底舍滅,那麼當然從世間的價值觀以觀,必然是表現成為「消極厭世」咯!

9樓:護法居士

復次長者。愛等諸法建立根本世間合集。斯苦甚大。

愛根本法有其十種。何等為十。

一者以愛緣故而起追求。

二者追求緣故乃生貪著。

三者以貪緣故而興我見。

四者我見緣故計為決定

五者決定緣故乃生欲貪。

六者欲貪緣故即起計著。

七者計著緣故而生慳吝。

八者慳吝緣故而為執取。

九者執取緣故即不防護。

十者不防護緣而生眾苦。以不護故執持刀杖鬥戰諍訟。由此因故興兩舌等多種罪業不善之法。

如是十種愛根本法世間合集。我見是已。欲令安立無根本法。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眾生愛所吞於此彼追求

得利貪我見所受為決定

此事我當作乃欲貪增長

欲貪增長已計著生慳吝

世間慳過失堅固而執著

以執故不護起罪咎相續

愚者以不護執刀杖損害

廣作諸罪業其後苦增長

愛緣增長已乃生於眾苦

我證勝菩提令住無根本

10樓:珞迦悲華

如果認為自己的物質世界觀是正確的話,那麼就會覺得佛教觀點基礎就是錯的。

如果對自己的觀點也不會絕對肯定,那麼佛教觀點是勉強與你觀點不同,但也並行存在的觀點。

佛教不是厭世,而是明確說無世可厭的!當然也無世可積極追求。

佛教宣揚的是一種積極求真、看破假象世間的觀點。

佛教看待世間,就是看待自己做夢的夢境一樣。既不會積極在夢境這求名利、豐功偉業,也不會討厭夢境中的一切,知道它是夢,有什麼可厭的?

佛教宣揚的是不做輪迴夢。不要活在夢中,要活在真實中,覺醒最好!

厭世是一種情緒,是什麼導致的?

Mr.K 厭世很大一部分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打個比方,如果乙個孩子出生在乙個惡劣的環境,天天遭受暴力,打擊,沒體會過愛,被關心,那他長大後又怎麼會不厭世呢?也許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是卻很好的說明環境對乙個人的世界觀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當然除了受到環境的影響,自己對世界的解讀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看乙個人如何...

害羞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嗎?

雲後夕陽 當然不是,這麼說的人只是臉皮比較厚而已,不要停什麼專家等等別人的說辭。害羞只是還沒有掌握如何與人交往的距離,對自己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那麼自信。多鍛鍊,熟悉的環境和情況就不會害羞。 鄭州大午心理 害羞的核心問題就是過度的自我關注,過分關注負面評價。它屬於消極的自我認知,不能歸為情緒。但嚴重但害...

佛教的思想是厭世的思想嗎?

德遵普賢 佛法不單單不是厭世的,反而是很積極主動,活活潑潑的,因為如果厭世,那就掉進空裡面去了,那麼就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別人會覺得學佛學得怪怪的,看到都怕,佛講經說法是為了度眾生,不是要嚇跑眾生,所以不僅僅不會厭世,而且可以把愛把孝把義修得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為人處事得當,對工作認真負責,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