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虛無和佛教的空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13 08:15:43

1樓:Cherish168

感覺都一樣。

佛家講六賊,即眼、耳、鼻、舌、身、意,強調(《金剛經》)「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覺」。

道家(《黃帝內經》)講「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2樓:

道教的不清楚;但佛教的空絕不是「沒有」;

對於空性的解釋在《心經》裡面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推薦文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在說些什麼?

對於想要了解空性的朋友可以參考,道教與佛教是兩個不同的宗教,還是不能放在一起談;道教佛教的很多詞彙,雖然字是同乙個字,但所表達的意思不同;

3樓:Yaoli Yang

道家的哲學思想是以辯證思想為基礎的;所謂「無」,是相對「有」而言的,沒有「無」就無法說「有」,這麼說也許有點繞口,舉個例子說:沒有惡,那裡來的善?惡人都消失了,就沒有所謂的善人了。

沒有醜,那裡來的美?醜人都沒有了,就沒有美人了。所以「無」「有」相生,沒有「無」就沒有「有」;「無」和「有」組成了乙個系統,和陰陽一樣,相互根藏,分化,吸斥,製生。

佛法的哲學思想更加深入,從本質上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理,那就是空,所謂緣起性空。所謂有無,善惡,美醜,好壞等概念都是世間人自己定義的,是本我意識進行分別,執著後的表現,是我執,法執的體現。道家思想在這個方面其實也有所出,只不過沒有那麼明了,所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亦可推出此意。

個人理解,佛法中的「空」解釋為「有,而不可得。」比較容易理解。簡單舉個例子:

乙個蘋果放在那裡,你說「無」,是不對的,你說「有」,那是事實,但你無法真正永久的得到它,放在那裡它會慢慢變質,化成灰燼,你吃掉後,它就不是蘋果了;所以這個蘋果的性,對你來說就是「空」,而不能說是「無」。

如果硬要鑽牛角尖,說放在那裡的不是蘋果,而是金子,它不會隨著時間化為灰燼,就算吃了,還是金子,那還是我的;那可以仔細考慮一下,什麼是「我」?是身體?是意識?

還是...?這個問題涉及範圍太廣泛,不在這裡敘述了。

僅是個人片面理解,如有不對,還請各位多多指正!

4樓:江山一笑

佛教之「空」,可解為兩個層面,其一是每一件事物都蘊含無限潛能,無所謂好壞,美醜,形體;其二是萬物皆有盡時。前者可解釋為任何事物呈現狀態,無所謂好壞,皆觀者之心動;後者可闡釋為萬物皆有成、住、壞、空四個事物發展狀態。知此『空』意,就明白不是『無』的意思,自然了解「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明白『無常『之意,不知可否?』

佛教與道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區別?

李峰 佛教,分顯教和密教。佛教分大小乘,實際上道教也一樣,只不過道教不這末直接區分而已。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和佛有緣的眾生有84000種不同的根基。道教3600法門。同樣的原因。所以不好全面比較佛教道教的修行,具體有哪些不同。因為很少有人能了解佛教道教加起來一共的87600種法門。比如道教,大的...

早春和初冬的天空有什麼區別?

剛才在草地散步消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早春和初冬彷彿是一對兒對稱的存在。站在天空之下,首先的感覺是一絲絲寒冷,四面八方吹著涼涼的風兒。環顧四周,粗粗地看到稀疏斑駁的草地,暗綠色瑟瑟的樹葉。將視線上移,看到了一片澄空 如果有云絲的話,它們彷彿被凍住了一般。因為冰涼的體感,讓人覺得天地間的景物都凝固在冰...

請問佛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反佛教,但對道教卻沒那麼多問題?

再見神邏輯 佛道相爭的事情已經延續了兩千年了,但其實,二者早就握手言和了,從漢末三國起,三教合一就開始在爭執中佔據主導地位了。如今的爭執,多是一些外圍人士吵吵鬧鬧,根本不是主流。而近年來,佛教似乎比道教更招黑,可能有以下原因吧 1.佛教原屬印度。這在相當一部分存有狹隘國族觀的人眼裡,是一種原罪,定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