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因果與道教所謂的「道」有什麼本質區別?

時間 2021-06-02 10:35:05

1樓:求索

道是具體的『物』,因果是抽象的『理』。

只不過在中國大多數時候,被稱作『道』的往往是『理』。或者說,只有在道家/道教那裡,道有時候才會被指稱『物』(有物混成,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哪怕是在道家/道教那裡很多時候『道』、『理』不分的。

順便說一句,因果不是全面的『理』,當你嘗試理解乙個具體的物體時,它的形態、顏色、輕重等等是不能通過因果直接體現理解的。

2樓:齊天大聖

佛教的因果主要是從輪迴的角度講的,而道家思想沒有輪迴一說,因此老子的道是不包含佛教的因果的,比如你入了初禪,下輩子就可能是梵天眾,殺了阿羅漢,下輩子就無間地獄,這個因果思想在道家是不承認的,因為他們沒主張過輪迴,同時佛家的因果必然會產生道德,因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可是道家思想基本上都是反對道德的,這就說明老莊思想裡,並沒有認為道德是必須的,莊子反而主張盜亦有道,就是說你當盜賊也沒關係,自然有盜賊的出路,可是這在佛教中可是下三惡道的惡業,五戒的第二條就禁止盜竊行為,所以佛教和道家不能混淆,可以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佛教的因果在世俗中更能體現為儒家的做派,也就是仁義這些美德,因此必然和道家格格不入。但是佛教和道家的聯絡是它們都是出世法,這點就和儒家區別開了,雖然佛教因為因果也主張美德,但是佛教認為美德產生的善報雖然比惡報好,但是也不算圓滿,只有出離世間最後無餘永滅才算圓滿,這就和儒家格格不入了,儒家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這就又站到了道家一邊,但是佛和道雖然都追求出世,但是對出世的目標又截然相反,佛教認為永滅是最好的,而道家追求長生,乙個是求死的,乙個是求生,所以道家思想要比佛教樂觀,佛教屬於悲觀主義

3樓:護法居士

雲何如來得於菩提。

善男子。佛得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

云何根本云何住處。

身見為根本。

妄想為住處。

而身見妄想及與菩提平等平等故。說菩提無有根本無有住處。

依於此義佛得菩提。一切眾生不覺不知無有根本無有住處。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普緣眾生而起大悲。

復次善男子。菩提寂靜親近寂靜

言寂靜者即是於內。

親近寂靜即是於外。

何以故。

眼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

耳空鼻空舌空身空意空我空我所亦空。性如是故名為寂靜。

由眼空故不行色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

由耳鼻舌身意空故。不行聲香味觸法境。是故名為親近寂靜。

如是寂靜親近寂靜。眾生不知欲令其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本性清淨光明

何以故。

心之實性本清淨故。

云何清淨。

性無合故。

猶如虛空性清淨故。

亦如虛空無有相故。

亦如虛空性平等故。

是故菩提名為最極清淨光明。

此淨光明童蒙凡夫不能覺知。客塵煩惱之所覆故。

欲令眾生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取捨

何以故。

舍生死岸橫截瀑流。至於彼岸名為取捨。

如來深入第一義諦。不見此岸不見彼岸。以一切法無彼此故。

是故菩提無有取捨。

凡夫不知無取無捨。欲令其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亦無觀察

云何無相。

所謂眼識不可得故。

云何名為無有觀察。

眼識於色無分別故。

如是耳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

耳識於聲不分別故名無觀察。

鼻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

鼻識於香不分別故名無觀察。

舌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

舌識於味不分別故名無觀察。

身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

身識於觸不分別故名無觀察。

意識不可得故名為無相。

意識於法不分別故名無觀察。

如是無相無有觀察是聖者境。出過三界故。非凡小之所能知。

為欲令其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故。三際平等斷絕三輪

云何名為斷絕三輪。

於彼過去心不起故。

於彼未來識不行故。

於此現在意不作故。

此心意識無有住處。

云何名為三際平等。

過去之事不可思量。

未來之識不可宣示。

現在之意不可說故。

如是甚深三際平等三輪清淨。眾生不知。為欲令其如實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身菩提無為

云何無身。

所謂 眼識不可知故。

如是耳鼻舌身意識不可知故。

云何無為。

無生無滅亦無住故。故說無為遠離三相。

如無為相有為之相亦復如是。

何以故。

一切諸法性如是故。無性之性此性不無。此二無二是菩提性。

如是無身及無為相。童蒙凡夫不覺不知。欲令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壞無所證跡

云何所證及不可壞。

所謂真如是所證跡。由無住處故不可壞。

法界是所證。由無種種故不可壞。

實際是所證。由不可動故不可壞。

空門是所證。由不可得故不可壞。

無相是所證。由無分別故不可壞。

無願是所證。由不可求故不可壞。

無眾生是所證。由無本性故不可壞。

虛空是所證。由不可取故不可壞。

無生是所證。由無有滅故不可壞。

無為是所證。由無諸行故不可壞。

菩提是所證。由於寂靜親近寂靜故。不可壞。

涅槃是所證。由本無生故不可壞。

如是所證跡及不可壞。眾生不知。欲令覺悟。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何以故。

身無知故。心如幻故。

如是正知名得菩提。隨順世諦說有菩提。當知菩提體不可得無能說者。

於何不可得。

若身若心若理非理。若無若有若實若虛皆不可得。

雲何不可說。

一切諸法種種方便。無能顯說此菩提故。無有少分而住於法。以無住故。非是文字言說境界。

譬如虛空無有住處不可宣說。菩提亦爾無住無說。

如來如是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皆不可說。何以故。一切法中無有語言。諸語言中亦無法故。

如此妙法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不可取無有依處

雲何不可取。云何無依處。

如來如實知見法故。所謂 。

眼不可得故不可取。色不可得故無依處。

耳不可得故不可取。聲不可得故無依處。

鼻不可得故不可取。香不可得故無依處。

舌不可得故不可取。味不可得故無依處。

身不可得故不可取。觸不可得故無依處。

意不可得故不可取。法不可得故無依處。

如來如是無取無依。故於菩提現正等覺。

由眼無取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耳無取聲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鼻無取香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舌無取味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身無取觸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意無取法無依處故識無所依。

由無所依故識無住處。

一切眾生虛妄橫執識有住處。云何眾生識心住處。此有四種。

所謂色蘊。受想行蘊。即是眾生識之住處。

如來了知眾生住處即無住處窮無住際。

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欲令覺知。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言菩提者名體性空

由體空故則菩提空。

由體空故一切法空。

如來如是如其體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以是義故不以空覺而覺於空。

此即名 一三菩提智。

謂 若空若菩提少分無二。空與菩提不可分別。

與一切法亦復如是無二無二相。

審諦觀察一切諸法無名無相。無有能行亦無所行無所趣向。無言無說無執無取。是名為空。

第一義中空亦叵得但有言說。

如說虛空但有空言空非言境。

如是說空名不可說。

是名為入一切法門。謂一切法無有名字。

於無名中強以名說。如是名字於一切法無有住處。

何以故依一切相假立其名。相本性空名依何立。

如來如是以如實智知一切法。

此云何知。

知從本來不生不出不起不滅。無障無礙無相無為。離心意識無有名字無有音聲。

如是知見而得解脫。

如是解脫不縛不解。

何以故性平等故。

而諸凡夫不覺不知。欲令於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虛空平等平等。而其虛空無等無不等。菩提亦爾無等不等

何以故。諸法如實無生無滅故。一切法無等不等。

如來如是 如實知見無等不等。故於諸法現等正覺。

是故於中無有少法說等不等。於一切法如實而知。

當雲何知。

知一切法無有根本無生無滅。

一切諸法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彼無生者亦無滅者。如是生滅從因緣生從因緣轉。此中無有少法可轉。

如來為斷生死長遠危險道故。故說如是如實之法。

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斷生死道。亦復不知法性平等及不平等。欲令於彼如實知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所證即是如如

如菩提如色亦如是。於第一義不即不離。

如菩提如。於受想行識如亦不即不離。

如菩提如於地界如水火風界如亦不即不離。

如菩提如。於眼界色界眼識界如亦不即不離。

如菩提如。於耳界聲界耳識界如。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如亦不即不離。

如是諸蘊及界處等。一切諸法不離於如。

如來稱如知一切法。是故現前成等正覺。稱於性相等正覺故。

如現在如過去未來亦復如是。前際不生後際未至中際寂靜。如是平等即是菩提真實所證。

如是所證一法不異一切法。一切法不異一法。以如實中若一若二若復多法俱不可得。

如是所證凡夫眾生不覺不知。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相善入諸相

雲何為相云何無相。

此中相者謂始修起一切善法。

言無相者謂一切法皆不可得。

又復相者是無住心所住之處。

言無相者即是無相三昧解脫。

又復相者心心所法。稱量觀察一切諸法。

言無相者過於稱量隨識作業。

又復相者於有為法審細觀察。

言無相者於無為法現證相應。

如是甚深相無相門。凡夫不覺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無漏無煩惱蘊

此中雲何為漏無漏。

漏有四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

於此四漏皆悉遠離故名無漏。

云何名為無煩惱蘊。

遠離四種煩惱蘊故。

所謂 遠離欲蘊遠離邪見蘊。遠離我見蘊遠離戒禁取蘊。

此四煩惱皆為無明黑暗所覆。盲無智眼。欲貪渴愛使令幹燋。積集建立故名為蘊。

如來知此我見等惑無有根本本來清淨。亦隨順知眾生清淨。

若我清淨若眾生清淨無二無二相。

此無二相即無生義。

此無生義即無滅義。

於此無生無滅之中。心意識等皆悉不轉。

此心意識不轉之處分別不生。

若有分別即生死法生。若無分別即解脫法生。

若解脫法生即無明不起。

若無明不起即十二有支不生。

若十二有支不生。即是無生。

若無生者即是解脫。

若解脫者即是了義。

了義即是第一義諦。

云何名為第一義諦。所謂無我。

若無我者即不可說。

若不可說即是因緣和合之義。

如是因緣和合之義即一切法義。

一切法義即如來義。

以是義故。

若見因緣和合之法即見諸法。

若見諸法即見如來。

如是真見第一義中。審諦觀察不見少分。

云何少分。所謂觀察。

隨觀察心見其真實名真實見。

如是而知諸法平等。

是故如來現等正覺。

此之無漏無煩惱蘊。凡夫眾生不覺不知。我當令覺。是故如來於諸眾生大悲隨轉。

復次善男子。菩提清淨無垢無有處所

此中何法名為清淨。云何無垢云何復名無有處所。

所謂空即清淨。

無相即是無垢。

無願即無處所。

無生即是清淨。

無行即是無垢。

無起即無處所。

諸法本性即是清淨。

窮究清淨即是無垢。

本性光明即無處所。

體不可說即是清淨。

體無分別即是無垢。

離言寂默即無處所。

真諦清淨。

法性無垢。

真實之際即無處所。

知蘊清淨。

知界本性即是無垢。

知入遠離即無處所。

知於過去盡智清淨。

知於未來無生之智即是無垢。

知於現在法界住處即無處所。

有如是等清淨無垢無處所義。皆悉入於一所證中。

言所證者即是寂靜。

寂靜者即是寂滅。

寂滅者即是親證。

親證者即是無相。

無相者即勝義諦。

勝義諦者即虛空相。

如虛空相則菩提相亦復如是。

如菩提相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如一切法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如諸眾生一切佛剎亦復如是。

如一切剎大般涅槃亦復如是。

是故我說一切諸法即涅槃相。此為究竟實際之相無對之相。

無始清淨。

本來無垢。

從本已來無有處所。

如來如是於如是等種種色相見無色相。故於諸法現等正覺。

請問佛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反佛教,但對道教卻沒那麼多問題?

再見神邏輯 佛道相爭的事情已經延續了兩千年了,但其實,二者早就握手言和了,從漢末三國起,三教合一就開始在爭執中佔據主導地位了。如今的爭執,多是一些外圍人士吵吵鬧鬧,根本不是主流。而近年來,佛教似乎比道教更招黑,可能有以下原因吧 1.佛教原屬印度。這在相當一部分存有狹隘國族觀的人眼裡,是一種原罪,定噴...

佛教與道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區別?

李峰 佛教,分顯教和密教。佛教分大小乘,實際上道教也一樣,只不過道教不這末直接區分而已。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和佛有緣的眾生有84000種不同的根基。道教3600法門。同樣的原因。所以不好全面比較佛教道教的修行,具體有哪些不同。因為很少有人能了解佛教道教加起來一共的87600種法門。比如道教,大的...

佛教所謂的因果輪迴前世今生不是毫無意義實嗎?

阿根 實事上是,人生本沒有生死和輪迴,因為每個人無始以來都有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如來藏即是每個人的真如自性,這個真如自性本就是清淨涅槃,永遠不能被任何東西所染汙。然而眾生為什麼又沒能感受到這種永恆的清淨涅槃呢?那是因為眾生無始的無明,這無始的無明就是沒有智慧型,由於沒有智慧型,我們無始本具的第七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