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修行是有次第的,為什麼禪宗還講頓悟?

時間 2021-05-12 04:12:38

1樓:David Chiang

如果你「執」,就得「漸」,就得運用「次第」以降伏其心。

如果你不「執」,就可以不用那麼曲折,直接明白「目的」,不需要「手段」,那就可以用頓悟。

2樓:

其實頓悟未見得妨礙漸修,或者還可以說是漸修的前提。頓悟,修行的方向也在悟之內。沒有這個頓悟,可能都不知道修的是個啥。

或可仿康德句式曰,悟無修則空,修無悟則盲。

3樓:

直接問一句:那個在修行/在念/在……的,是誰?回答是誰這個問題。就完美解答了這個問題。如果這一句話還是疑惑的話,下邊詳細:

提出乙個頓漸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換句話說不用提頓漸……反覆說,不修之修是真修……可修的非道……非得提的話,沒有頓哪會漸,哪個頓不超越包含漸?所以根本就不用理頓漸這個說法啊……

或者說,就算說哪個太極圖的黑裡沒有那個白點、哪個太極圖的白裡沒有那個黑點,還是有問題的,再稍微說就是,兩個完整的太極圖,哪個不是黑裡有那個白點白裡有那個黑點?當然這也不確切了。

沒有頓,哪會漸?沒有頓的話,漸能不出偏?能不出偏的漸,肯定本來實質是頓啊。

只不過外邊有層紗簾子,還帶著紗簾子呢,看看把紗簾子揭起來還是什麼。看起來漸得挺好的,實際上都是因為頓所以不出偏啊,無非就是還沒覺察到還有紗簾子的存在和把紗簾子揭起來的區別。不信看看沒有頓的漸得出多少偏……再看看不出偏的實際上頓而不自知就有層紗簾子沒揭起來也沒察覺到紗簾子,和察覺到紗簾子揭起紗簾子的……(當然了,出偏也僅僅是乙個狀態,長河裡的乙個狀態,而不是乙個固定出不來的,一下子頓悟的時候一下子出偏的狀態也就不再存在了。

)(看起來像是精微的層面的流血博弈的,其實也是清淨的。僅僅看起來像是,其實是清淨的。)

(紗簾子裡是誰?回頭看第一小段的問題。)

哪個頓不超越包含漸?超越之了,超越之了就……。

以上是建立在非得提的前提下。姑且提,姑且說。但是根本不用提……

所以,根本不用提頓漸,別看手指頭,看手指頭指向的東西。

還有,看起來像是精微的層面的流血博弈的,其實也是清淨的。僅僅看起來像是,其實是清淨的。這個各大宗教各領域都有。

以上也許有誤,不可持要麼全贊同要麼全廢的全贊同式態度。

4樓:affage

宗下和教下,完全是不一樣的情況,多數人是誤解了禪宗,宗下從來就沒有什麼修行次第,也沒有一法可供你修行,禪宗以無門為門,以無法為法,直截了當,為的是能眼捷手快,剎那堪破生死之幻,一刀斃命,殺人刀也成活人劍,於電光火石間,親見空性,自然解脫。另外禪宗從來都是一悟便休,哪有什麼頓悟漸修的道理,既然已經頓悟,就應該知道大道本無須修,可修的,非道也。道本圓成,無有虧欠,也從無動搖損益,你再去修它,那便是頭上安頭,目明轉盲,自甘墮落而已經迷失了自己。

5樓:護法大神的小弟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習應。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論】釋曰。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

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

以眾生邪觀故縛正觀故解。菩薩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

何以故。法性無相無有遠近。亦不言我久久當得。

何以故。法性無遲無久。法性義如如法性實際義中說

6樓:心靈樂園

學過《六祖壇經》的都知道,禪宗有頓漸之分,神秀大師弘揚的是漸悟法門,易於理解和修持,為當時帝王所認可。而惠能大師接受並弘揚的是頓悟法門,這一法門可以一剎那安住,所以要求也高,不適合漸次根機。漸次根機是要次第修行的,不可能一下子安住。

比如:在蓮花戒論師時代,禪宗瑪哈雅那和尚來藏地弘揚頓悟法門,但他所提倡的「不行善,不造惡,一味安住」,讓寺院裡供燈、燒香的傳統消失了。於是蓮花戒論師與他進行辯論。

之後,瑪哈雅那就離開了。

有人說,他的觀點是邪說,所以被藏地大德趕走了;也有人說,他的禪宗思想太深奧,當時藏人的智慧型還普遍處在較淺的層次上,接受不了,所以他自己走了。

龍欽巴尊者是寧瑪派中最權威的大成就者,他在《七寶藏》之一的《實相寶藏論》中說:「阿闍黎大和尚的密意,尋伺者接受不了,但從實際意義來說,完全符合正法。」

因此可以說,是因為頓漸差別,才有了瑪哈雅那來藏時的衝突。我也對照研究過禪宗和大圓滿的道理,非常相合。

不管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任何乙個追尋真理的人,起先有些疑惑是好的。禪宗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當我們在疑惑的引領下,經過長時間的了解、摸索和磨鍊,乙個明顯的結論將會在心裡呈現。

這就是定解,一種意識層面的決定見解。

因為獲得這種見解的路很曲折,你要經歷挫折,要在疑惑與遣除疑惑中輾轉前行,所以當你最終得到它時必定深信不疑,而且不會退轉。那時候,你念佛會唸得踏實,參禪也參得有力,修什麼法都容易。否則,盲修瞎練只會帶來痛苦。

7樓:化龍需點睛

因為禪宗是教外別傳啊,因為他不是針對普通人的,是針對還有一層窗戶紙的那類人,普通人其實根本看不懂禪宗的公案,你怎麼去頓悟呢?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一步步按次第來吧,會有一步步的驗證的

8樓:無禪法苑

修行是有為法,而頓悟是無為法

次第即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頓悟就是明白自己本來就在羅馬如果不知道自己本來就在羅馬那麼這「通羅馬「的路總得先走走啊。

四祖道信見到三祖僧璨時候說:「願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三祖僧璨說:

「什麼綁縛了你?」四祖道信答:「沒有人綁縛我。

」三祖僧璨說:「那麼何必更求解脫呢?」四祖道信於是有省。

9樓:寧靜在說話

說次第是因為教學的需要,方便說。

修行中任何乙個階段都有可能一下突破到最終解脫境界。

既然有禪宗的頓悟,不是正好說明修行次第是不究竟的方便說?

10樓:青溪子

兩個不同的概念也能被說到一起,我也是醉了。

幾年落葉又抽枝

走路不是一步乙個腳印嗎?頓悟並不代表不需要一步乙個腳印地走……還有,別多想,有幾個高僧大德頓悟的?

不是活的老就是高僧大德,不是別人說是高僧大德就是大德,正如在武協的不一定是高手……

有多少沽名釣譽之輩

11樓:淡淡微風

做過數學題吧?遇到難題解不出來怎麼辦?

嘗試了很多種方法,還是解不出來,結果靈機一動:嗨,就這麼簡單啊,解出來了。

那麼,你要不要從小學開始學數學?

12樓:高山清

蟹邀小和尚問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門,四大皆空,講究一種虛靜。那麼,我們來世上一遭,究竟為了什麼?究竟還有什麼屬於我們呢?」

「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開導小和尚說,「屬於我們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脫的意念,以及藍天白雲、這山那水。」老和尚看小和尚一臉困惑的樣子,又補充說:

「當乙個人四大皆空時,這世間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夢遊四海、思度五岳,我們還有什麼不可以企及呢?」

小和尚說:「那塵世間的人們不也擁有這些東西嗎?」

老和尚說:「不!他們擁有關注某項事物的同時,也就失去了這項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玉兔東昇、金烏西墜,山嵐炊煙拂拂裊裊。世人欣喜幾樣。盤腿閉目,思緒縈繞名聞利養,幾人能頓悟。

量變達到質變。那乙個頓變的質,由無量的量變所積累才行。最終幾人能在禪定中看見大地坍塌、虛空粉碎、宇宙合一的景象。

我們從次第的角度來觀照,藏教偏有(僅僅停留在妙有這個位置),執有昧空,執事昧理了;而通教又偏空(僅僅停留在真如這個位置,它還沒達到真真如性),執空昧有,執理昧事了;前者是執相迷性不能悟性;後者是執性破相不能悟相。各偏一邊,都是不圓滿的。圓教是真空現妙有,妙有悟真空,離性不能現相,離相不能悟性,即性即相,即相即性,性相一如,空有不二。

唯有圓教,知妄即真,妄真同二真最圓滿。所以佛在《楞嚴經》講:「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佛講了乙個「真」,世間人就執著了這個真,佛講了乙個「妄」,世間人就執著了這個妄,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真」是對「非真」講的,非真的當下即是真;「非真」是對「真」講的,真的當下即是非真,真非真就是我,我就是真非真,我們不能以世間人的心態和邏輯來衡量佛法,更不能以偏蓋全,這樣就失去了佛法真實的法理法義。

無心去達到空性,或者用錯方法走彎路,頓一萬年也頓不了。禪心只能靠自己參悟,別人只能點撥。沒有自己的苦心修煉,又怎能明了深奧的人生哲理?

佛陀慈悲,容許我們做見道者,而不做恆河沙數一劫習成的證道者。

《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證悟生死,然後帶果行因,圓滿果位。宇宙萬法就是當人當下一念,悟並銷,次第盡,究竟講,連悟都沒有。

佛說種種法

為治種種心

若無種種心

何用種種法

13樓:劉昕

你把頓悟的意思搞錯了。

頓悟不是隨便拉來乙個人,大師給他一點撥。他就瞬間頓悟了。

頓悟是指你辛辛苦苦走了一千步,差一步到終點但是總邁不出最後一步。然後因為某個人,或是某件事,你邁出了這一步,證悟了。這叫頓悟,

沒有前面一千步的積累,談何頓悟?

14樓:洪達

正如海底有漸次的傾度、漸次的坡度、漸次的斜度,長久一段之後才有乙個陡降,同樣,此法此律 (dhamma-vinaya) 有著次第的訓練、次第的作業、次第的修道,長久一段之後才有直覺智 (gnosis)的洞悉。 ——Ud V.5(自說經)

比丘們,我不說直覺智的成就一時可得。反之,直覺智的成就是在次第的訓練、次第的作業、次第的修道之後。那麼,直覺智怎樣成就於次第的訓練、次第的作業、次第的修道?

有此情形,當信心公升起時,他拜訪(導師)。拜訪後,他親近。親近後,他注意聽。

注意聽後,他聽見了法。聽見法後,他記住了法。記住法後,他洞穿教義。

洞穿教義後,他藉著思索教義而認同。認同後,他公升起願望。公升起願望後,他立志。

立志後,他辨析。辨析後,他力行。 力行後,他以身實現終極真相,又以明辨洞穿它後見到它。

——MN 70(中部)

「原註[1]:「覺醒是頓悟還是漸悟?」 多少世紀以來無數學子投入了時間精力爭執這個問題。

此處的段落及巴利經典中的其它段落相當清楚地表明了佛陀自己對該問題的觀點: 心逐漸地發展成熟,完成覺醒的頓然一躍。」

15樓:

分為兩種

先修後悟,悟後無需在修,隨緣度日,此乃大定。佛教經典一讀就通,無復疑慮。論中有不如法的語言文字,一看就破。最上根人是。

先悟次修,先解悟後次第,除習氣,因劣根故。

其實差別不大,都是要用功,畢竟六祖和之前的時代的祖師們為少數。

修行實證去。

既然資本家是逐利的,為什麼還存在不用加班的網際網路企業?別的行業還有不用加班的嗎?

大型的網際網路企業,那壓根不算加班,可能你覺得怎麼晚上都要半夜了,還有人在那工作,於是你把這個定義成加班,其實如果按照網際網路公司的計算方式,那根本不算加班,而是正式上班。 鹹魚翻身把歌唱 首先 樓主舉得例子其實全部要加班,甚至也有壓力大到崩潰的。其次,除了收房租和聖誕老人,沒有不加班的工作。創業,...

既然反滲透膜製造的是純水,那為什麼純水機還要在反滲透濾芯後加乙個後置活性炭濾芯,這難道不多餘嗎?

王思云 反滲透出來的水一股澀澀的味道。反滲透能過濾細菌病毒雜質,但不能過濾氯氣。最後一級加乙個後置碳,起到改善口感的作用。吸附水中殘餘氯氣的作用。 已登出 因為經過反滲透膜處理過的水,口感偏酸性,含氧量偏低,經過後置碳過濾,可以改善口感,增加水中的含氧量,達到更加適合飲用的目的,並且老式的機器,是帶...

既然用進廢退是錯的,為什麼很多人還愛說用進廢退?

鹽選推薦 第二,閱讀 物種起源 前三章,我們清楚地看到達爾文很尊敬拉馬克,把他當作為先行的前輩。達爾文沒有推翻 用進廢退說 還有,達爾文當然沒有為了推翻拉馬克的 用進廢退說 而去剪老鼠的尾巴。應該有人聽過或讀過,達爾文養了老鼠,養了一代又一代,將每乙隻老鼠的尾巴都剪掉,老鼠沒了尾巴還怎麼用尾巴?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