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的技術優勢真的遠遠領先國產車麼?

時間 2021-05-30 05:16:20

1樓:荔枝元

沒有到遠遠領先。有部分領先是真的。不過現在合資車減配比較嚴重。能買平行進口就買平行進口吧,不過都有點貴,合資車和中國產車,千萬不要碰和網際網路有關的智慧型車型,坑爹。

2樓:李了

領先是事實,遠遠領先現在已經談不上了(十幾年前那是正經八百的遠遠領先)。全面領先還能堅持多久,看國家的決心了,決心要搞這個領域,就很快了:

1.發動機、變速箱:航空發、航天發領域的工藝轉化過來,可稱降維。

2.裝配工藝:那麼多大型裝備弄好了,這個很難?

3.自動控制、輔助系統:不比航天測控難。

4.外觀設計:貌似已經不領先了!

5.車聯智慧型:有疑問嗎?

可能有人會說:照此,美俄法汽車應該比德日意的好啊?

還真差不多:美國要想超越,真的可以!法國有點難,追平問題不大。

俄羅斯更難,因為俄的航空航天在吃老本,已後繼無人且由於國家發展受外所製,無力去搞汽車,但要是內外環境允許,趕超不是個事。

即便國家不過多投入人力、財力,繼續稍稍扶持一下比較爭氣的吉利、長城、比亞迪和上汽、廣汽。追趕也不用太久!

其實精神上跪著的,主體是建國後到2023年以前出生的人,峰值差不多是2023年——每個人童年早期的經歷影響性格,青少年時期的所見影響價值判斷,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我們曾經落後太多!

我們的財力、時間有限,只能聚焦追趕NASA、波音、空客、Intel、ASML、洛克希德馬丁、Google、羅羅、哈佛、MIT……

至於BBA、二田什麼的,先由下面去折騰,確實有必要再說,有錢了也得先投投教育、國防、農業呀,汽車?能收上稅就行了,一定要那麼高階?手機碼

3樓:沒有暱稱

必須承認,是領先。但合資車來說,遠遠領先就誇張了,少部分車企領先個一兩年吧,也僅僅指技術優勢。否則,還合個什麼資。

早年的三來一補,到共同開發,到自主研發,不論自主合資,車企都在不斷的努力進步。

4樓:我可能是魚

貧良心說,並沒有。

只是很多中國產車企業覺得一共就那麼幾萬塊錢,沒必要付出那麼多。如果他們抱著做精品的心,好好做車,中國產無合資真的沒有差別。

5樓:南色

說起合資車的優勢其實更多的不是硬體,而是調校和做工這種比較依賴時間積累的東西。

就像是同樣的三大件的某中國產合資車型就比合資車油耗高一點。

硬體上中國產和合資最大的區別也不再是發動機,更重要的是變速箱。

說起來如果說中國產和合資的技術差距應該還是有3-5年。如果放到五年前,這個差距可能是8-10年。

6樓:sam

具體車型具體分析,要說平均對比平均還是合資的好一點(因為合資包含bba)。但你買車不是買一輛合資平均車輛是不是。中國產里也有做的比大部分合資車好的,你要會選。

國產車真的能趕上合資車了嗎?

小木同學 這麼說不準確 就好像上學那會兒 中國產就像普通班的學生 合資就像實驗班的學生 普通班裡面拔尖的那批,能碾壓實驗班點後面的但是想超越實驗班的大哥大,還差點意思 最起碼國內還沒有哪個牌子能吊打BBA 更別說保時捷邁凱倫瑪莎拉蒂之流了 芝麻點點 中國產發展20年和國外發展近百年的車企差距不是一下...

國產車乘坐感受真的比合資差嗎?

鈕銚 我也不知道那些回答怎麼又到了比車階段,明明只是比乘坐感受嘛。老實說差不多級別的新的乘坐感受我是覺著差不多。新的五菱麵包甚至感受還比帕拉梅拉舒服呢。又沒人比開起來如何,又不比耐久度,確實大點的那些mpv好多了。 Mario 新車乘坐感受差不多,3年以上或10萬公里的車有點差距,5年以上或15萬公...

國產車真的開兩年就不如合資車了嗎?

一口氣吹走梁大炮 不請自來。剛剛換了開了七年的中國產車東風風行,入了18款德原朗。有些許不捨,但也實屬無奈。2011年買的風行,空間大外形好看。一直很喜歡。不過負責任的說,中國產車真的是一年乙個車況。從第二年開始就不斷的出現各種小毛病,各種塑料件開關失靈斷裂,玻璃無法公升降是常態,各種密封不嚴,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