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17世紀英國的濟貧法?

時間 2021-06-09 12:21:36

1樓:白雲生處有人家

那個時候窮人窮主要原因是制度,制度讓人貧窮。濟貧法是消極的,它濟貧卻不防貧。挺殘酷的,濟貧院更像是把窮人圈起來,濟貧院裡用人的尊嚴勞動體能被毆打等等換來一點點食物和勉強下腳的住處,一家人未必能在一起,當時有人寧願街頭凍死餓死也不願意進入濟貧院。

當然濟貧法也並非一無是處,尤其是經過後來的慢慢改進。而且為社會救助奠定了法律基礎。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全,僅供參考)

2樓:紳士之眼

先解析下當時的貧民環境,在《國富論》第一卷第四章第二節「歐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中看到《學徒法》和《濟貧法》限制勞動力職業競爭和選擇工種自由。

按現代觀點來看,收入低,可以跳槽和換行業,當地沒有好的就業單位,可以外出打工。而這幾條辦法在當時被《學徒法》和《濟貧法》給限制了。

《學徒法》限制學徒更換職業,並且當前職業要滿足法定年限才能發薪資,根據《國富論》所列舉的例子,你成為技工學徒,你接下來的5年只有產出而沒有收入。

《濟貧法》規定貧民更換地區後需要取得居住權才能會有教會濟貧,而居住權很不容易取得,且地區教會為了減輕自己任務,會把貧民趕到其他地區。

從以上看當時的貧民,無法自由擇業,無法更換工作地點,好的工作環境待遇只會在固定的一些人頭上,壞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也會固定在一些人頭上,社會變成一灘死水,貧富嚴重兩級分化,從這裡能看出窮人不是因為懶惰不上進才會變窮,反而是法律讓人變窮,富人連帶著窮人的份享受了法律和國家財富的紅利,那麼富人就有義務去救濟窮人。第二個問題回答完畢。

那現在回答第乙個問題,窮人負擔不起自身生存為什麼還要生更多的窮人?當時的窮人薪資水平生活艱難,第二份工作是普遍現象,家中新增的新成員,不僅能享受到救濟,待長大時還能貢獻勞動力,減輕生活壓力,但是在大環境不改變的情況下,這個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惡性迴圈。當然,和當時的避孕措施近乎沒有也有關係。

總結下,富人享受了窮人的那乙份紅利,還去剝削(制定法律,壓低薪資)窮人,你覺得富人有必要供養窮人麼?你把自己帶入到窮人的視角裡,你能看到什麼呢?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竭盡全力了。

3樓:ikiki

我的媽呀,窮人為什麼窮,是因為他們生來窮嗎,摸著你的良心問問自己你現在領的工資是你創造出來的全部價值嗎,為什麼社會財富增加了這麼多,你的工資還是那麼點,心裡沒點數,活該當韭菜。

那個時候戾氣好重,要道個歉,這個濟貧法啊,參考霧都孤兒,還有當時的老人們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工作不然活著就是浪費糧食,如果你甚至病的連工作都做不了,怎麼辦呢,那你只能去死。可能真實的情況比我說的還要慘很多。所以我有時候萬分不理解那些英中國人各種吹捧他們的王室。

真的很不能理解額。

理性主義對17到18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價值觀有哪些影響?

巴浦 有界理性 是指環境對決策的限制。這些限制因素包括決策者的價值觀 思維慣習 技能 習慣 不完全的資訊和知識 組織中的各種因素等,因而其所能做到的理性是有限的或有界的。即使人們的主觀上希望自己是乙個理性的決策者,但客觀上其理性也是有限的。具體來說理性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因素制約 1 決策成本的限制 決...

臨高啟明的元老們怎麼保證在17世紀出生的下一代人不被同化?

ferud Hsia 同化是一定的。但在元n代的眼裡,這叫與時俱進。新世界秩序是澳洲人建立的,新世界的生活方式也是向澳洲人看齊。二代目 三代目包括元老院轄區下所有的新一代,他們的成長的環境,他們的三觀都是元老院塑造。只要三觀同初代目們一致,變不到哪兒去。如果D日100年之後,2009年的人再次穿越到...

義大利 15 到 17 世紀時的政體和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盧奎西亞 多納蒂 援引 武裝的哲學家 馬基雅維利關於政體的描述 從古至今,統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君主國家不是世襲的就是新立的。在世襲君主國家,長期以來君主的後裔就是那裡的君主。新立的君主國或是全新的,或者是被世襲君主國占領的附庸國。這樣獲得的領土,或者原來就是習慣在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