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訓練只看容量嗎?

時間 2021-05-05 23:33:24

1樓:LIU

結論:增肌訓練,不能只看訓練容量!訓練容量與增肌效果之間的關係,就好比金錢和幸福之間的關係一樣,雖然不是一錘定音,但也算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下面來仔細闡述:

1、認識訓練容量

2、容量是如何影響增肌效果的?

3、如何做?

訓練容量=訓練量,訓練量大即訓練容量大,訓練量小即訓練容量小!

訓練容量有很多定義方式,常見的有三種模式,總組數、總次數和總負荷容量!下面來逐一解釋

假設,我今天的腿部訓練動作如下表

動作名稱

組數每組重複

訓練重量深蹲5

10100kg

坐姿腿屈伸415

65kg

直腿硬拉510

100kg

坐姿腿屈伸415

50kg

用三種定義方式分別為:

總組數定義:5+4+5+4=16(組)總次數定義:5x10+4x15+5x10+4x15=220(次重複)總負荷容量定義:

5x10x100+4x15x65+5x10x100+4x15x50=16900(kg)

三種定義都代表訓練容量,也是反映訓練的量!

注意:在談容量理論時,「總組數」這個定義是最常用的!下文也以此為依據!

容量和增肌效果之間的關係,現有研究出有兩個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想要翹臀就瘋狂深蹲,想要大胸,就瘋狂臥推......

這一理念,在健美圈被【奉為聖經】,很多老派健美運動員一次能練2~3個小時,他們在基因和藥物的作用下,依靠大容量的訓練方式,確實取得了不俗的進步。

但這一模型不適用於大多數人,隨著大容量訓練容易導致訓練過量這一研究結果的出現,這一結論被認為是錯誤的!即出現了第2種模型!

模型2:∩型關係

解釋為:在一定範圍內,容量的增加,增肌效果好,但隨著訓練容量的增加,達到乙個臨界值後,增肌效果就會減弱,直到容量增加到乙個極值點時,就會開始損失肌肉。

當臨界點和極值點出現後,訓練容量就會抹殺你的努力!

在絕對理想的情況下,訓練的組數越多,增肌效果就越大,此時模型1生效。但實際情況是,大容量的訓練會導致【疲勞】和【傷痛】的出現,二者可被定義為臨界值和極值點,此時便是模型2!

疲勞:全身大容量訓練帶來的身心疲勞感,導致壓力水平上公升,增肌效果受阻;

傷痛:訓練量越大,傷痛發生概率越大,一發生,訓練將被迫停止。

雖然有模型2的存在,但仍需要明確一點,與其它訓練因素相比,容量對增肌效果的影響力要大的多,其影響力在其他因素之上,甚至可以稱之為決定性因素!

所以,如何如何合理的擁有較高的訓練容量,對增肌來說,十分重要!

策略:聚焦每週訓練總容量,降低單次訓練容量!

先來看乙個試驗,把具有訓練經驗的40名年輕男性,分為4組:

第一組第二組

第三組第四組

每個肌肉,每週完成5組訓練

每個肌肉,每週完成10組訓練

每個肌肉,每週完成15組訓練

每個肌肉,每週完成20組訓練

他們均採用腿推拉的三分化訓練計畫,訓練動作皆為一樣的復合動作!

他們一周共計訓練3次,所以他們一周內每塊肌肉的訓練頻率為一次,周一進行推類訓練,周二進行拉類訓練,週三進行腿部訓練。

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每週做的總的訓練組數!

6周的訓練結束後,得到了結論:訓練容量最低的組別(每週完成5組)有著最好的肌肉增長效果!訓練容量最高的的組別(每週完成20組)有著最差的肌肉增長效果!

由此可見,大容量的訓練方式(對於較低水平訓練者來說)並不能帶來正向作用!

但這個試驗種的另乙個因素——單次訓練容量閥值!

這個指標表明,當你的訓練容量超過這個閥值之後,你就無法再從訓練容量的增加之中獲得肌肥大的收益。

但這個閥值無法定義為乙個準確的數值,但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中,鋸齒類動物的蛋白合成反應和一次訓練組數的關係中,可以大致確定,閥值在5組左右!所以,由此假設,人的訓練閥值也在5組左右!

假設,你一周的胸部訓練容量為15組,現在有兩種方式來完成:

第一種傳統方式,在其中的一天,完成15組胸部訓練,但可能會出現疲勞、注意力分散,從而導致動作質量下降、姿勢不標準、重量無法維持等問題!

所以,就出現了保持整體訓練容量不變的第二種訓練方式,把15組正式組分散到3天來完成,每天完成5組,做到保質保量,以保證每次訓練收益最大化!

所以,一周之內的訓練容量是很重要,但在每一次訓練之中的容量更加重要!與其在一天內完成一周的訓練量,不如把一周的訓練容量分散到2~3天完成。

總結:不要過分痴迷於訓練容量,為了完成大容量而進行的訓練,只能稱為移動重物!

2樓:王大貴

說個淺而易見的例子,你去高中田徑場上看看,或者看看奧運會上是長跑運動員的大腿粗,還是短跑運動員的腿粗?

我以前高中就是練長跑的,正式訓練要麼是追逐跑,要麼是五公里,要麼是一萬公尺或者是其他耐力性訓練。當然也是盡我們最快速度完成,但因為這麼長的距離我們不可能像短跑衝刺的速度去跑完五公里、十公里,我們的休息時間是2-5分鐘不等。

而我們同學練短跑的基本上是休息3-5分鐘的100公尺跑、200公尺跑、400公尺跑。因為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神經沒辦法從極限速度中恢復過來。

短跑很好的體現了強度(極限速度衝刺),長跑很好的體現了容量(耐力訓練為主的訓練,強度相對短跑要低很多),同樣都是在跑,產生了不同的大腿肌肉圍度

3樓:笨zhu

是的,可以這麼說!增肌的效果,主要取決於周訓練總容量。

但是,也有如下的前提條件,缺一不可:

1、訓練的負重至少要大於等於30%*1RM。

1RM是指最多只能舉起一次的極限重量。若重量小於30%*1RM,基本上只呼叫慢肌纖維就足夠了,無法呼叫到快肌纖維,肌肉的圍度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因為肌肉的圍度,是由快肌纖維所決定。

2、每組的次數,要做到接近力竭。

如果每組做的次數,離力竭很遠時就停止的話,你的身體就會認為不增加肌肉也能應付,沒有增肌的必要,肌肉的圍度當然也不會發生變化。

完全力竭,是指無法再做一次肌肉的向心收縮。

接近力竭,是指比完全力竭少做1~3次。

3、某一肌肉群只有在完全恢復之後,才能開始下一回訓練。

訓練之後,不管過了多少天,如果所鍛鍊的肌肉還有點痠痛的話,就說明該肌肉群還沒有恢復完全,此時就不應該訓練該肌肉群。應該一直等到沒有任何痠痛的感覺時,才能再次訓練。

4、營養也得跟得上。

訓練本身,實際上是一種破壞肌肉組織的過程。要想讓它得到增強,除了充分休息之外,還需要及時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行。

5、動作標準。

動作如果做得不標準,不但對目標肌肉的刺激大打折扣,而且還很容易受傷。

6、沒有帶傷訓練。

如果受傷時繼續堅持訓練,不但無法增肌,反而只會惡化傷病。

小傷練成大傷,大傷練成殘疾,後果極其嚴重。

7、周訓練總容量應遞增。

如果周訓練總容量保持不變的話,由於人體的適應性,肌肉就不會再增加了。

因此,要想獲得增肌的效果,那麼在大部分時間當中,周訓練總容量應該是遞增的。通過每週一點一點增加組數,或每組次數,或負重的方式。

當遇到瓶頸無法再增加周訓練總容量時,將下一周的周訓練總容量降低到之前的一半,或者完全休息一周,安排所謂的「DELOAD周」。

很多科學實驗都已經證明,只要保證以上的前提條件,

那麼無論採用30%*1RM的負重,還是採用90%*1RM的負重,

只要周總訓練容量相同的話,增肌的效果也基本相同。

◆訓練容量的科學安排

由於負重和每組次數是反向關係,為方便起見,人們通常用組數來計量訓練容量。

科學研究表明,對一般人來說,每回訓練的鍛鍊組的組數安排

對某一肌肉群,不超過10組為佳。對所有肌肉群,累計不超過20組為佳。

當然,這裡並不包括熱身組。

通常,鍛鍊組的周組數的安排

對某一肌肉群,每週累計8~20組為佳。恢復能力特別強的人,可以每週累計超過20組,越多越好,以自身恢復能力為限。

看完如果覺得還可以的話,別忘了用您那尊貴的小手——輕輕點乙個贊吧

4樓:教人受傷的小白

增肌緯訓練,確實主要看容量

但容量是指刺激容量,不僅僅是重量 x 組次,更不是重量 x 時間

提高刺激容量的手段有:提公升訓練重量、提公升組次數量、縮短間歇時間、調整動作順序

5樓:健身教練Ason

看情況了。

雖然容量和增肌之間存在劑量反應關係,但是如何去定義容量是乙個前提。而且問題中的20kg兩小時和100kg半小時不可能達到相同的容量。

定義容量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涉及到重量、次數和組數,那麼一般都是容量=重量×次數×組數。

舉個例子,你用20kg做了10組,每組10次,那麼容量就是20×10×10=2000kg。但是這個方法存在缺陷,因為用不同的重量去對比容量是沒什麼意義的。

比如同樣是深蹲,20kg蹲100次,和100Kg蹲20次,對於增肌的效果會一樣嗎,很顯然是不會一樣的,因為沒有考慮到力竭程度。

20kg做100次,看你分幾次做完,100kg做20次,也要看你分幾次做完。一般對於大重量而言,不做到力竭是沒問題的。但是當重量越小,就越需要做到力竭來達到大重量類似的刺激。

而且在這個例子下,我們也不知道這個人的極限是多少,每組的力竭程度是怎樣的。所以這個問題本身無法去回答,要考慮到的因素太多了。

不過有關這個話題,最近有一項研究可以給你一點啟示,跟你的問題有點類似。

42名年輕男性被分成4組:

4RM重量做7組

8RM重量做4組

12RM重量做3組

控制組,沒有鍛鍊

受試者每週練兩次平板臥推,持續10周的時間。為了讓他們熟悉訓練,所有人都在第一周用60%1RM重量做3組10次,第二週用70%1RM重量做3組8次。

在第三週,4RM組用90%1RM重量做了5組3次,8RM組用80%1RM重量做了3組6次,12RM組用70%1RM重量做了2組10次。受試者在第四周達到了所有的組數和次數。

如果受試者能夠做完所有的組數和次數,那麼下一次訓練就會提高2.5kg的重量。

在研究前後,研究人員測量了1RM臥推和胸大肌的體積。研究結果:

容量:不同組之間是相似的,分別為16933kg,16732kg,18298kg。

胸大肌體積: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了顯著增長,組間沒有顯著差異。

力量:所有受試者都顯著改善了1RM。然而,4RM和8RM組的改善是最大的。

該研究表明,當容量相似時,4RM、8RM和12RM之間的肌肉增長是相似的。然而,我不認為是相似的容量帶來了相似的肌肉增長。如果還有一組受試者用20-30RM的重量做3組,那麼該組會有更大的容量,但是可能也會出現相似的肌肉增長。

該研究可以告訴我們的是,增肌的範圍次數是比較廣的。如果你做的重量比較大,那麼需要多做幾組來彌補。我們可以推測,研究中的受試者都是做到力竭或者接近力竭的。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更實際的應該問100kg練1小時,和50kg練半小時,容量相同,效果會相同嗎?因為大重量很顯然是要比小重量更耗時間的,因為組間休息需要更長,而且也需要多做幾組。

那麼答案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需要考慮一些因素。

Kubo et al. Effects of 4, 8, and 12 repetition maximum resistance training protocols on muscle volume and strength.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一 search.

April 15, 2020 [Epub ahead of print]

力量舉訓練比健美式訓練增肌慢嗎?

王夢文 首先,為力量而增肌,和為肌肉圍度而增肌,增加的肌肉質量是不同的。其次,關注增肌速度之前,你應該關注個人目前乙個階段到底是需要形體的健美,還是需要力量的增長,以初學者 乃至是這兩個專案的中級訓練者 的角度來看,只要你的訓練 飲食 睡眠跟進到位,訓練會讓你的力量增長,也會使肌肉量增長,肌肉和力量...

背部的增肌訓練指南

福建大豐收灌溉 任何農業技術的推行都應該是要因地制宜的,而不是想當然的就直接引進。否則你的提倡跟赫魯雪夫當年的推行的玉公尺運動有啥區別呢? 仙人掌的夏天 題主也提到是南方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南方各省農業生產季節雨水充足,甚至每年長江流域或珠江流域都有夏澇,排水來不及,還灌溉。另外,以色...

如何訓練加飲食增肌效果好?

子川 問這個問題的一定是健身小白。但你用了乙個非常專業的名詞 增肌 老司機才會說增肌 推測題主是只是單純想快速增加體重讓身材不那麼單薄 為了剛認識的女朋友或者是準備認識的女朋友。單純增重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各方面健康狀況良好只是偏瘦,加上合理的健身計畫飲食作息安排,兩個月內平均每月增加10 的體重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