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就是「知行合一嗎」?

時間 2021-06-01 15:09:07

1樓:求變

這些東西看著簡單,其實玄妙!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言文字一出現,也許就遮蔽了道本來的原意!

最終的結果就是悟道者眾,得道者寡!得道又沒有在外的標準,最後也就是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回到人的先天素質上去了,又變成了乙個天賦的故事!凡人去學道,學心學,是衝著事功的目的,如果王陽明沒有所謂的三不朽,如果曾國藩沒有湘軍,沒有所謂的完人之稱,他的學說又有誰知道?

老和尚說,悟道前是掃地想著挑水,挑水想著砍柴,砍柴想著做飯,悟道後掃地就是掃地,砍柴就是砍柴,做飯就是做飯,如此看來,得道就是精神專一空靈,心思純淨不雜亂!但是紅塵俗世,又有幾個人去學此中之道?眾人所津津樂道於王陽明者,曾國藩者,諸葛亮也,學其道為虛,羨其功為實也!

以世俗功業之心,求清靜專一之道,緣木求魚,豈可得乎?

2樓:六脈神劍

個人認為,做到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立志,立志後樹立起自己的良心。此心不動隨機而行是抱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做的。

打個比方,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你扶不扶?

如果你的志向是與世無爭,管好自己,良心告訴你,可以那麼做,或許你就不會扶了。

如果你的志向是做好人,良心告訴你,要去扶,那就一定會去扶。即使後面發生意外,誣衊,也不會後悔,而且你的良心在意識到被誣衊後,自會有應對之策。

王老師提倡,存養心,養的是一種與天合一的境界,無善無惡,世間沒有善惡。

致良知,是做你立志存善惡的良心。然後做到知行合一,志向,良知與實踐融為一體。

3樓:知行合一

不動心指的是穩如泰山的定力,做事萬不可亂了情緒,這樣才能運籌帷幄。隨機而動就是知行合一了,用良知迅速判斷,然後馬上行動起來。

4樓:同八

我覺得題主的感覺是對的,從心學來看,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就是知行合一。

有乙個假設,此心不動是如何不動,是把持刻意不動,還是功夫純熟後本心如如不動。我說如如不動,其實不是真的不動,而是一直在動,這種動一刻也不會停止,停了就死翹翹了,徹底的死翹翹那種。

我想陽明先生這句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不僅這句,他說的很多話都是知行合一的意思。只是說不同的環境、語境和對待的聽眾不一樣,會選擇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好像這也是隨機而行啊)。

比如他說過「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

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這個循理而產生的寧靜,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循理看似一直在動,其實匹配到天理後的動,都無所謂動,進而化為寧靜。這也就是無動靜、無內外、無時間的終極不動。

他還說過「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這也是此心不動隨機而行的意思,進而,知行合一的知行當然就是心之本體,合一,不就是不妄動(克除私慾)地隨機而行嗎?

知行合一的理解和體會,對整本傳習錄的語境、文字和用詞的領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用題主的標題來解釋:乙個人做到知行合一的話,一定會此心不動隨機而行,而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到真處,自然就是知行合一的境界和核心。心學裡到處流露了本體工夫論,本體和工夫一刻也不能分開,分開的話,就變得像朱熹說的那樣理在外,心在內了,格物窮理去了。

所以程朱理學罵心學近禪,心學呢抨擊程朱理學支離。到底誰對誰錯,還依賴於修行者自己的體會,所謂於自家心體上體當、冷暖自知。

5樓:OneLife

這是很高階的知行合一,此心不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的思維不動,因為人常常會把思維稱作心。大腦思維充其量是心的「工具」,這個心是當下的,無為的,是一種臨在的狀態,雖然沒有在思考,但是卻非常警覺和平安。金剛經裡的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最無上的知行合一,之所以心不動是把心扎在了那個如如不動的佛性裡。

6樓:隨風

此心不動是指不為情緒所控而妄動,類似於中庸所講「未發」的狀態。隨機而行可理解為依良知而行,且行必「中節」,這種情況下可以把它看作為知(良知)行合一了。只是這個「機」很難把握,需要致良知的功夫。

7樓:立馬吳山第一峰

有一種病叫無良症,這種人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所以從心所欲,那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但凡有點良知的人絕對做不到知行合一,因為理智和情感永遠在衝突,知行合一的本質就是理智和情感合一。

8樓:李澤志

所謂的「此心不動隨機而行」其實指代的就是「中庸之道」。即行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中庸」可以理解為「形而下」,而相對應的「形而上」是「無為」。我們修身其實就是為了達到道「無為」的境界,即「物格而後知至」。

陽明先生說「一念發動處便是行」(「意」即是「行」)。因此「知至而後意誠」其實也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行」了。

不過要明確一點:《中庸》所列舉的「知」與「行」的先後關係是就學者的體認順序來說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與行本就是合二為一密不可分的,自然也無所謂先後。

與其在文字上求索,不如轉而去體認良知。在事上磨,聖人之學是身心之學,要時時致良知。

如何才能做到躬而行之知行合一

常應 初志修身,固疾猶甚,朝改昔犯,惡念潮來。需常反省,即犯即省,即省即改,百戰莫怠。塵心難除,勿期速功,正道難行,勿期速成。修無至境,大器免成,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春風吹又生 蒙邀 躬而行之,就是身臉頭首彎向腳下大地,如此讓頭腦心意與行路雙腳一致,所以躬行的意思就是腳踏實地的接地氣,所以通過如此...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成雪飛 知行合一在道的層面是任憑良知判斷去行動,也就是說良知很重要,良知是判定事情好壞的準繩,因為知行合一的本質是向好向善的,是引導我們將不好的情緒,私慾,貪嗔痴等不好的東西格除掉,保留好的善的,從而將好的東西知行合一,壞的不好的東西要剔除出來,不符合良知,正念格掉,從這方面講就是引人向善且發自內心...

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李德 知行合一是格物功夫。格物是主意,知行是功夫。物,事也。格,正也。心是主宰。心之發動叫做意,意在事親,則知事親。則行事親之事。行後反省對照良知,效果如何,正或不正?知行如此迴圈,一直知行到當時的至善。就達到,格物。 俊景 Dream 所有回答都在解釋什麼是知什麼是行。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該怎麼做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