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時間 2021-05-12 04:46:46

1樓:成雪飛

知行合一在道的層面是任憑良知判斷去行動,也就是說良知很重要,良知是判定事情好壞的準繩,因為知行合一的本質是向好向善的,是引導我們將不好的情緒,私慾,貪嗔痴等不好的東西格除掉,保留好的善的,從而將好的東西知行合一,壞的不好的東西要剔除出來,不符合良知,正念格掉,從這方面講就是引人向善且發自內心的善,惡的東西像雜草除掉。不能在內心滋生蔓延,裡面處處充滿了佛學思想,但又積極有為,總體來說,知行合一是修行或者頓悟後的產物,是人生準則,是積極的思想,是作為人尤其是完美人的標準。

2樓:神木

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人一定知道王陽明,這裡不過多解釋了,本文直接從生活實踐入手,讓每個人快速有效的實現「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中核心是向心求法。用科學語言翻譯就是,了解心理狀態,保持理性思考。

向心→心理狀態→感性思考。

求法→理性思考。

不難看出「知行合一」實質就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

如果要做到兩者統一,首先要知道為什麼他們不能統一。

王陽明是生活在古代的古人,科學研究落後導致不懂得大腦機制,而現代科學對大腦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現代科學來看。

人的大腦有兩種系統,一是情緒系統(感性),二是邏輯系統(理性)。

人類最先演化出來的就是情緒系統,是為了能讓遠古人類在野外能直接行動,不經過複雜思考。

而邏輯系統是後演化出來的,讓人類有了智慧型,邏輯系統因為存在時間比情緒系統短,功能相對落後。

所以,情緒系統相比較邏輯系統,情緒是主要的,而人腦做決策和行動的主人就是情緒系統。

大腦好比乙個企業,邏輯是智囊團,情緒是決策者。智囊團只能提供建議,而付出行動的還是決策者。

所以這就回答了開頭,為什麼感性和理性不能統一,因為決策權在情緒系統,權利是分開的。

知道了原因,那就可以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了,怎麼做到「知行合一」呢? 本文關鍵來了。

人要做出行動時,第一步需要做什麼?設立目標!!!

目標是大腦思考的方向!

如果沒有目標,大腦就是沒有意義的思考,概念上連「知行合一」都不符合。

所以應該把設立目標包含在「知行合一」的系統中。

生活上任何的事情都以算做目標,

幾點起床,幾時喝水,定點鍛鍊,扶不扶老人,先邁哪只腳.....

當確立了目標後,就進入了知行合一的系統,就要交給理性和感性系統。

那如何處理理性和感性系統,就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所思考的和所行動的達成一致。

前文提到了,思考時邏輯理性系統發揮作用,所以要想實現知行合一,那麼就必須讓理性思考和行為一致。

這麼來看,那感性系統在起什麼作用呢?很好理解,既然人們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麼情緒系統此時正是阻止人們不付出行動。

也就是說,理性系統是要行動,感性系統是不行動。

如果此時我們能清晰的意識到這兩種系統的狀態,只要我們堅持理性系統,忽略或者說忽視感性系統,就能做到知行合一!!!!

總結一下模型。

確定目標

理性-要行動

or

感性-不行動。

忽視忽略感性系統不行動

堅定理性系統要行動。

達到「知行合一」。

以上就是知行合一的模型系統,關鍵在於清晰的知道確定目標時,兩種系統的狀態,然後忽略感性系統,堅持理性系統,就能做到知行合一!!!

額外補充:王陽明所說的人應該向善,向良知,其實對應著系統裡面的「目標」,只不過這個目標是善意、和諧的、良性的。不過,這個目標也可以是惡的、醜陋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做壞事的人也可以很厲害也能做到知行合一,因為善惡不是知行合一系統的關鍵,而是目標。

但是還是要勸人人向善,因為惡是破壞性的,會造成更多更大的麻煩,讓系統變得更混亂不堪乃至崩潰。

知行合一,致良知。適合每個人。

3樓:貓羊

知行合一這詞因為陽明心學而很有知名度,而且朗朗上口、顧名思義,是個好詞。

知道這詞的人非常多,但是看過傳習錄的人就沒有那麼多了。幾年前我曾看過傳習錄,但時間久遠已經忘了很多了,還能記得的東西都是經過我這幾年的人生已證果的。寫這篇時我也沒有找來傳習錄重新複習一遍,如有錯漏還請大家指出。

按陽明心學的說法,你「知道應該怎麼做、但不是真正地做到」,其實就不算真的「知道」。陽明心學裡定義的「知道」,和你現在理解的「知道」不是一回事。

什麼樣才算真的知道呢?用陽明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知到深處自然行(這只是知行合一的前一半,後一半下文會講)。若你沒動手行動,就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知道」,很繞吧。

陽明先生舉了個例子,你聞到臭味,你自然而然會皺眉頭、然後動腳躲遠點,這就是「你知道聞到臭味的時候該怎麼做」。我也舉個例子,你腹痛難忍,你自然會去廁所蹲大號,或者沒有便意的話就熱敷一下肚子,這就是「你知道腹痛時候該怎麼做」。陽明先生的思路是,你要把你人生中一切應當知、應當行的事情,都修煉成「你知道臭味不好,聞到臭味就該躲」這種程度的知行合一。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陽明先生也給了操作方案,這也是儒家一貫的操作方案——下功夫,也就是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地反省、學習。傳習錄中舉了很多具體案例,大家可自己去看,那文言文不難懂,也有不少現代文翻譯版。

我自己用我個人一正一反兩個案例給大家解釋解釋怎麼下功夫,大家看個樂。

正面案例是跑步鍛鍊。我開始跑步源於多年前剛從學校畢業入職不久的一件事,我吃得多,也沒有怎麼刻意鍛鍊,很快體檢就檢出有輕度脂肪肝。那個時候我下功夫深入反省了我自己的狀態,也觀察了同事的狀態。

我那時已經明顯胖,體重達到快160斤,工作多年的同事體型也都偏胖,而且大多有脂肪肝和高尿酸。這讓我知道繼續這樣吃而且毫不鍛鍊會變成啥樣,我雖然並非很怕死,但我覺得因為多吃同時懶得鍛鍊而少活幾年實在是太蠢了,此外,這樣下去到人生後半段就要經常往醫院跑,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去醫院,我知道在醫生面前,你為了治好病是沒有尊嚴可言的,讓你脫啥你就得脫啥,讓你擺啥姿勢你就得擺啥姿勢,西醫的手術也會給人造成非常大的痛苦,生命質量很差。我這個人一發胖就先胖臉,衣服是遮不住臉的,此外我也不願意身體胖成球讓人笑話。

對於我來說,知道上面這些就夠我採取行動了。經過一番研究,我選擇了跑步作為鍛鍊的主要方式,我堅持跑了乙個月,體重瘦了10斤,再跑了大半年,體重慢慢又瘦下來10斤,此後就一直維持這個體重直到現在,也長期告別了脂肪肝,能感覺到體能很好,做其他事也更容易堅持,一直保持不胖的身材,遇到危險也有自信能第一時間跑掉。我每週至少跑4~5次,每次5km左右。

多年來也有一些小中斷,最長一次中斷有3個月左右,但最後都恢復了。即使中斷,我只要想到上面這些,就很容易繼續跑下去。

上面這倆案例其實還蠻典型的。你知道足夠深,就自然行動了。那什麼算知道深呢?

你知道不行動的不良後果,知道行動的收益,知道行動所要付出的代價,而且後果、收益、代價最好都親身經歷過,就知道得夠深了,該不該行動也就很清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光聽別人說或者光在心裡想是不夠的,不行動就很難真的知道後果、收益、代價,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半。

操作上,建議大家把「動手試試」的門檻降到自己能接受的最低,同時注意分析(反省)不行動的不良後果、行動的收益、行動所要付出的代價。但是不管怎樣,最終你會遇到「值不值得」的選擇問題,這就是底層價值觀問題了,是另乙個巨集大話題。

4樓:

知和行是互相驗證的關係,只是知而不行,高談闊論.行而不知,笨人乙個.完美的修行是知和行互相驗證,達到內心的目標.感受過程,而享受結果.

5樓:獨孤逸風

知行合一是很高的修養要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己對自己負責,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家裡的事處理好;把國家治理好;人人如此,天下太平。

止、定、靜、安、慮、得。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安靜的想一想,先把自己的心意搞清楚、弄明白,不要盲目的去做事。考慮周全,三思而行。

前兩天開會,乙個領導說,我們做事情常常會在過程中被困難或者矛盾轉移了注意力,搞錯了主攻方向,最後忘了自己的初心。應該常常停下來,回顧一下,統攬全域性,以免跑偏了方向。我覺得深受警醒。

不能光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

博學、審問、明辨、慎思、篤行。

有人說,人生的最大錯誤是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問題是,選擇的機會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我們能把握的,就是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公升自身的格局,突破思維的侷限,最後,才能落到正確的行動上。

無論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總之是「行勝於言」!

知行合一,從身心合一做起。

6樓:黃貓

人連「認識自己」都做不到,談何知行合一。

喜歡談知行合一的人,恰恰反映他們對認識自己這個問題一無所知。

知行不合一,是人類的宿命,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宿命。

最後,人的行動似乎只能基於信仰,而非知識。

7樓:鍵盤

變成機械人就可以了,嚴格執行程式指令。

但機器也有卡機的時候,何況人這種食五穀雜糧,秉七情六慾的感性動物,不可能完全做到所謂的「知行合一」的啦。

「知行合一」這種格言,也就這能作為格言而已,時不時提醒下自己「不要墮落」就好。

8樓:

就針對這個問題談一談吧:

知行合一更多是一種心理狀態。什麼知行不合一?就是想乙個問題的時候手上做的事情放緩了、懈怠了、甚至停止了。

什麼是知行合一,就是說乙個人想問題的同時,手上的事情也沒停下來,並沒有因為想這個問題就懈怠了。

舉個例子吧:

同樣是研究學習方法,

乙個學生在研究方法的時候,原先6點起床拖到了7點;原來好好聽課,現在也吊兒郎當了。他心裡想的是等我把這套學習方法搞通了,我就是學霸了!

另乙個學生研究方法的時候,該6點起還是6點起,上課該認真聽講還是認真聽講。並沒有說因為研究學習方法,就對學習這件事懈怠了。

大家認為誰的方法更勝一籌?明顯是後者;前者是知行不合一,後者是知行合一。前者明顯把知行割裂成兩件事了:我先研究學習方法,研究通了,在好好學習。

這就相當於為了改善親子關係去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孩子打擾了自己而把孩子打了一頓。如果真是這樣,那即便看一百遍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了。

2020.6.2

1.大量誦讀《四書》《近思錄》《傳習錄》。

2.按照書中講的理論在生活中去踐行。

3.結合踐行後的體驗和思考再去讀《四書》《近思錄》《傳習錄》。

4.如果把知行合一比做梨子的話,只有對梨子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品嚐以後。才會對陽明講的東西有共鳴,有體驗。畢竟梨子你倆都吃過,知行合一的理論你倆不僅都思考過也都踐行過。

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呢?

自由 堅持七點鐘起床,十點鐘睡覺,按時吃飯。這就是知行合一。說太多沒用,名詞高大上也沒用。說該如何如何的,一大堆讓人理解不了的那些,沒用。 第二章哲學家 現代學科講究分工,人的認知和行為也被分工了。所以知行合一是需要後天努力的。這個合一的前提是 你的知達到了乙個高度,高的能看透自己的行為。只有如此你...

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李德 知行合一是格物功夫。格物是主意,知行是功夫。物,事也。格,正也。心是主宰。心之發動叫做意,意在事親,則知事親。則行事親之事。行後反省對照良知,效果如何,正或不正?知行如此迴圈,一直知行到當時的至善。就達到,格物。 俊景 Dream 所有回答都在解釋什麼是知什麼是行。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該怎麼做沒...

如何提振意志,做到知行合一?

淵默 你好,心靜的時候,就是意志力最強的時候,把心放空,節欲,想想當下正確的選擇是什麼,持之以恆把正確的事做好,事情做到了,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完人,事事如此,聖人出。 問題是乙個關於引導的疑惑。當我們定義了什麼是頹廢,什麼是振作的時候,每個人便不知不覺地進入這個套子。比如有的人說,我不想上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