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如何理解?

時間 2021-10-15 14:59:26

1樓:Zywoo

知行合一,是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隨著時代推移,在現在又有了新的釋義,簡單來說就是要把理論真正落實到實踐當中去。徐特立說過:「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際經驗,謂之半知;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際經驗,知行合一,謂之全知。

但現在的一些初出社會大學生,卻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眼高手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沒有變通的自己所學的知識真正的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這也是我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困惑的乙個重要原因。其實有時候我們可以放下那乙份浮躁,不要急於求成,而是先尋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

我想,我們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是將知行合一運用到了極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便將經濟發展放在了首位。然而,當時的中國有7.

7億的貧困人口,如何解決貧困問題成為了重中之重。在精準扶貧的理論以及成千上萬深入基層的黨員幹部的努力之下,我們完成了當初定下的第乙個百年目標,那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一帶一路,無不將知行合一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更要將這種理念融入到學習與生活。

2樓:一路向前

知意味著尋求和確定自己的人生意義,行意味著展示和完成意義。就那學習來講,我們知道好好學習,這是知,那我們去好好學習的過程就是行。

3樓:郝建平

很多人認為知易行難,知道容易,知道容易,行動難,實際上,王陽明先生認為,知難行易,只要你不行動,沒有落實,就是沒有真正的知道。打個比方,學游泳,如果你在書本上在陸地上學了很多,你認為所有的要領你都知道了,但是到了水裡,你還是不會遊,而在水裡練習的時候,也是乙個知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完成了,你才會游泳。

4樓:聰頭

1.客觀事物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要在知中行,行中知,知行合一!

2.是一種做事的狀態,更加是一種處於心流的心理狀態!

5樓:微笑

知是真知,真知就是知道後踐行了體證到的才是真知,一是道,即天理良知,真正的知行合一,不僅是說到做到,關鍵是要遵循天理良知。

6樓:意誠

把知行合一說成知行一體應該更好理解吧。現在的人心中如果有乙個惡念,只因為沒有去行動,就不會去管他。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正是要人知道,一念發動便是行,心中生出乙個惡念,就要立即剷除,決不姑息縱容,因為只要想,就是已經是在行動了。

這便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

7樓:慕禾呀

心即理與此心即是宇宙為一脈,心外無物心外

無理有西方唯心論的含義。大概是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了起來。心之本體謂之知,朱子篤信格物方能致知,譬如侍奉君父,必先向外求索侍奉之道,而後回歸本心行侍奉之禮。

王陽明直言此於初學者不易,且因果顛倒。知行合一首先應懂得字面意思,和一不是動詞,故知行合一當作一體看。人皆有良知,若侍奉之心趨於至善,侍奉之行必是自然而然的,反之侍奉君父無微不至而不雜私慾,方說忠孝。

此處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同工之妙。依此看西方哲學,認識論中知識具普適性方稱為知識,知識是體察宇宙的前提,亦有說辭。從更大局面而言,知謂心之本體,而行是客觀世界的諸多顯現,兩者彼此關聯,實為一體。

或所謂相由心生,心由相見。朱子重向外尋覓修身之法,與世界周旋,心學旨在摒棄私慾而後與世界和解,而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8樓:峰迴路轉

這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只不過被別人過度解讀了而已。

咱們幼兒園的時候就學過乙個故事,乙個同學在上課,但是他腦子裡想的卻是鳥在飛,他這就是典型的不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很簡單,任何人都能做到,就看你願不願意做了,既你現在在幹什麼你的腦子就想什麼,就是這麼簡單。

這四個字不是武功秘籍,懂了以後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天下無敵了,其實只是一種生活狀態。

懂得自然懂不懂的以後自然懂

9樓:無畏MAX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這就是為什麼聽的道理就那麼多,你卻無法深刻感知和行動。只有自己經歷過,才會自己的體悟,而且每個人的個人體驗都是不同的。

不能實踐就無法深刻的認識,沒有認識指導也無法去實踐。

10樓:神秀

如果只是這句話,那基本就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依照這個宇宙和生物本心的規則行事。

如果是說陽明的心學,那就在吃飯睡覺的層次上向前進一步。餓了還是得吃飯,但我不能搶別人的飯吃。困了要睡覺,但不能把別人推下床,自己搶別人的床睡覺。

知行合一的字面意思是,餓了吃飯,管這飯是誰的,反正我餓了,我得吃飯。困了睡覺,不管這床是誰的,反正我先睡。人類和其它生物無區別,遵循最原始的初心行事,沒有善惡觀念。

陽明的知行合一新增了後天人道的良性規則。餓了吃自己的飯是知行合一,餓了搶別人的飯吃卻不是知行合一。困了睡自己的床是知行合一,睡別人的床就不是知行合一。

再昇華一下,自己吃飽了飯,但還有剩餘。看見其他飢餓之人,會自覺可憐他們,並分出多餘的食物給他們。困了睡覺,覺得自己的床有些大,並自覺分出一部分給其他沒有地方睡覺的人休息。

發自內心去幫助他們,沒有其它任何雜念。這就已經修成知行合一最高境界了。

11樓:晨旭陽明

良知和行動統一起來,不自私,不迷戀,不畏強權,不畏成敗,不畏生死,才是聖人之道!王守仁的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12樓:心靜

知道就去做,做不了是因為還不知道,說個話,不想不願做,說的假話,自己都不信,怎麼能說知道這個事情能做呢?只說自己能做的該做的,也算知行合一。

13樓:苦行僧

我也不太懂。

剛開始理解的是學以致用。就是把理論應用於實踐,就叫達到知行合一。

後來,又明白知和行原本是一體的,並不是理論指導實踐,也不是實踐出真知。就像《傳習錄》裡說的孝順父母。孝順父母並不是道德約束你應該孝順父母,所以你就去孝順父母。

而是因為你打心底裡對父母的愛,而自然而然做出孝順父母的舉動。

再後來,又聽人說,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致良知的知。是憑著自己的良知去做出一系列的行為。說白點,就是憑著良心做事。也就是王陽明最後說的「此心光明」。

具體什麼是知行合一,我也還沒悟透。也許,學習的過程,也是乙個知行合一的過程吧。

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呢?

自由 堅持七點鐘起床,十點鐘睡覺,按時吃飯。這就是知行合一。說太多沒用,名詞高大上也沒用。說該如何如何的,一大堆讓人理解不了的那些,沒用。 第二章哲學家 現代學科講究分工,人的認知和行為也被分工了。所以知行合一是需要後天努力的。這個合一的前提是 你的知達到了乙個高度,高的能看透自己的行為。只有如此你...

知行合一如何才能具備可行?

學習者安度因 知,良知 行,執行。能將自己所知的良德加以執行那就是知行合一。我們大多數人不缺良知,也不缺執行力,缺的是將兩者結合的能力。正應了那句俗話 好人難當! 丁秋英 個人理解這個應該是有先後順序的,比如有了道德意識才有道德實踐及其行為,用我們的 知 約束我們的 行 所以先 知 再 行 三識君 ...

所謂 知行合一 應該如何理解?

荷尚 致良知的方法,你知道這是對的,但你也有可能不去做甚至去批判他,因為趨利,因為憎惡,因為私人,因為忌憚,因為成就感等等都會讓你明事理,良心上會去這樣做,實際上卻選擇了那樣做,這其實是一種世界觀對本真的概念差異問題 若只當哲學概念理解,則只是思辯,與生活沒有關係。應該放在真實生活中來,一舉一動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