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行合一這麼難?

時間 2022-01-15 00:17:12

1樓:知who

知行合一本不難,只為自己的私慾隔斷遮蔽!

大家都知道父母當孝順,有時候做不到,不是捨不得自己的時間,就是捨不得自己的金錢,

這不是私慾嗎?!

知而未行,只是私慾隔斷遮蔽,其實就是未知!

2樓:樂之者也

其實,我們對這個知有些誤解,或者說沒有完全理解它的執行規律。

我們的大腦中的知是分兩類的,一種是理性的知,一種是感性的知。

比如,乙個人通過社會觀察,認識到學習讀書的重要性,因而產生了我要讀書我要終身學習的思想,這就是理性的知。

什麼是感性的知呢,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冷了新增衣服,開車的時候遇到紅燈就停,看到綠燈就行,這都屬於感性的知。

絕大對數情況下,我們的行動是受感性的知所支配,而不是理性的知所支配。通常我們所說的知行合一的知,其實是指理性的知。

比如,我是乙個喜歡喝咖啡的人,從十幾年前就喝咖啡,而且經過測試,喝咖啡除了放奶之外,還要放些蜂蜜,這樣調出的咖啡味道才可口。最近,由於身體的某些原因,看到一篇中醫的分析文章,我目前這種狀況不應該吃蜂蜜,我還十分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這就是獲得了理性的知。

但是問題來了,我嘗試了不放蜂蜜的咖啡,簡直太難喝了,每喝一口都覺的像喝中藥一樣,難以下嚥,堅持了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現在的辦法是減量,具體而言就是原來喝一杯咖啡放一勺蜂蜜,為了不降低口感而又少吃蜂蜜,改為喝半杯咖啡放半勺蜂蜜,這樣蜂蜜的總量就下來了,但是仍然沒有解決不吃蜂蜜的問題。

在這個例子中,理性的知明明告訴我,不應該吃蜂蜜了,但是在實際的喝咖啡過程中就是無法付諸實踐。

正如我們上面所分析的,理性的知很少參與具體指揮具體的行動,需要通過感性的知來執行,而理性的知和感性的知多數情況下是矛盾的,感性的知根本不情願接受理性的知給與的任何指令,甚至是天然具有排斥和抗拒作用。

也許,這就是知行合一之難的原因吧!

3樓:心學段子

知行合一並不難。

難的是思想與行為的統一。

你的思想,只是你的意識,並非真正的知。

別人對你說:「吸菸有害健康」。

你通過他人的技術科學分析,認可了這件事,你便以為自己「知」了。

但是呢,吸一根不會死人,甚至不會有任何不適的感覺,而且不吸抓耳撓腮的難受,吸的時候又很爽。所以你的潛意識便會一直的慫恿你:「吸一根吧!

快點快點!馬上吸一根先!」然後你就開始吸菸了。

當然也有意志力強的,強力的壓制自己戒菸,然後經常或偶爾也能做到不吸。

那你這個知行合一,是以哪個「知」為基準呢?表意識的「知」還是潛意識的「知」?

其實,這兩個「知」,都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陽明先生的「知」,是我們的心體,可以說是承載眼耳鼻舌身意的容器,像承載宇宙的虛空一樣。

而「行」,不只是行為,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行」,意識念頭也是「行」,造作取捨也是「行」,是「知」這個容器裡的一切存在,像宇宙中的星球物質一樣。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知道宇宙實際上並不在存在什麼真空,宇宙是能量的海洋,真空不空。而心靈世界也一樣,並不存在什麼心靈虛空,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靈之空與心靈之相的關係,可以用水體與浪花來比喻。水體本身是無形無相的,但浪花是有形有相的。

浪花就是水,水就是浪花。發現自己的本質,就是知道了浪花是水,這叫「知」。發現自己的一切,是水體所顯現的浪花,這是「行」。

知行本來是一,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王陽明用「知行合一」來描述我們本來的心靈世界。

若是把潛意識或表意識當做「知」,那麼「知行合一」就是乙個錯誤的觀點。乙個錯誤的觀點,做不到是正常的。即使做到了,也不能持久,更沒有任何的意義。

「知行合一」,就是性相一如,就是體用不二,就是天人合一,就是物我兩忘,就是人我俱泯,就是性命雙修,就是和光同塵…

這是個本來如此的事情,是讓你去發現的,而不是讓你去做到的。

4樓:程星禾

知行合一指的是:知行本來就是一件事兒,真知即是行,真知即能行。所以知行合一沒有難不難一說。真正難的是兩件事:

1.如何真知?

比如你畫乙個雞蛋,覺得自己會了,等你畫完1000個雞蛋之後,回頭看那個只畫了乙個蛋的自己,對於雞蛋這件事的理解,那個過去的自己是個什麼程度?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就是你以為的知,和你一步乙個腳印走下去,行下去而逐漸獲得的知,是不是乙個東西?

2.言行合一不用解釋。

5樓:李名

知行合一難,根本在於「知」非「真知」,並未認識到「行」面臨的阻礙,沒有合理的預期和切實可行的辦法。

拿機械人做比喻,所謂的「知」只是存在機械人儲存器上的零碎的、不系統、不全面、與現實脫節的資訊。要達到知行合一,一要不斷完善知識(可以邊實踐邊完善);二要將這些「知識」轉化為機械人的執行程式,即內化的思維模式、行為規範。配合上硬體系統這樣機械人就可以知行合一了。

然而,對人來說還不夠,這個「執行程式」僅僅是理性部分,在具體的實踐中還會有很多障礙,有感性的、有習性的、環境的等等,理性不是萬能的,騎象人並不能完全控制大象。因此,三要事上磨鍊,磨鍊心性,達到人象合一!

6樓:白螺杯

很多人研究知行合一,深入剖析什麼叫知,什麼叫行,最後也沒研究出個所以然來。

我對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想好了就幹,結果能想象,風險能承擔,這就夠了,難嗎?難是因為惰性,是因為不自信,是因為根本沒想好。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這本身很簡單,卻很可怕。

7樓:三英戰華佗

知行合一,所有人都把重點放在知了要去行上修煉,可行也就是知。念頭發動就已經是行,從念上開始格物,不把良知念頭當成行的一部分確實很難。

知行合一,知易行難,深刻的理解?

所謂 知行合一,知易行難 實際上涉及的還是乙個人認知的問題。因為,人不是本能的動物,意識對於乙個人來說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這就好比你深愛並追求乙個人,但是被拒絕,你的心裡十分難受,甚至痛不欲生,好像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色彩。這種深入靈魂的體驗,便是對 知行合一,知易行難 的最佳註解。先來說 知行合一 這...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什麼?

漏網之魚ztz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達到類似於 脫敏 的效果。犯的錯誤多了,思考的維度會變多。學習的知識多了,在某乙個時刻知識會與你的處境建立聯絡,就像你小時候背的古詩你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20年後,你遇到乙個情景,就會想起一句詩的道理。相信我,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成雪飛 知行合一在道的層面是任憑良知判斷去行動,也就是說良知很重要,良知是判定事情好壞的準繩,因為知行合一的本質是向好向善的,是引導我們將不好的情緒,私慾,貪嗔痴等不好的東西格除掉,保留好的善的,從而將好的東西知行合一,壞的不好的東西要剔除出來,不符合良知,正念格掉,從這方面講就是引人向善且發自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