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什麼?

時間 2021-06-01 03:10:03

1樓:漏網之魚ztz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達到類似於「脫敏」的效果。

犯的錯誤多了,思考的維度會變多。

學習的知識多了,在某乙個時刻知識會與你的處境建立聯絡,就像你小時候背的古詩你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是20年後,你遇到乙個情景,就會想起一句詩的道理。

相信我,知行合一,本質就是脫敏的過程。

2樓:whlee

人不被私慾蒙蔽是自然知行一體的

被私慾蒙蔽,知、行被隔開了。

因此,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解決私慾的問題

怎麼解決私慾?首先了解什麼是私慾?與天理反著的就是私慾那麼什麼是天理?看看《道德經》,經常到大自然中看看,你就會慢慢清楚了

3樓:sunnyshi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你要懷疑這個理論,為什麼不是先知而後行,後行而先知呢,後者又有什麼問題。陽明先生根據當時的官場現象提出知行合一這個理論是有一定時代背景的。那個時代以八股為選拔人才的核心標準,那麼當時的社會風氣必然是以八股文這個知為重,文人腐儒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產生了必然。

其二,陽明先生對佛道感興趣,佛道中的一些哲學觀點導致他取其中道,知行合一,知行無二,知不離行,行不離知,這樣的命題在當時的社會辯論中,就很難被辯駁。因此,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一定要重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國家立策而言,一定要及時糾偏,考核人才的標準不要忽視了實踐,重視了理論。

回到這個問題,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你要對自己的情況有個清醒的認識,及時糾正自己思想上的偏執,言行一致。

4樓:159wah

知跟「知識」幾乎沒有關係;行跟「行動」幾乎沒有關係,知是真知,真知單靠學習很難獲得,靠自己的覺知,我做乙個不太靠譜的比喻:知就是你出生之前你已經設定了這一生要幹什麼,要經驗什麼?行就是你出生之後你這一生要經驗的實際事物和關係。

這個比喻荒唐可笑...

5樓:騎著螞蟻撞地球

所謂「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入心。你學到的所有知識、經驗……如果沒有入心,你所學到的一切也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你就不會有真正的體悟,你的思維也會無休止的向你的內心宣戰,不斷的將你拉扯、撕裂。

6樓:顧長青

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讓你知行合一,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什麼大道理,以知指導行,以行驗證知,不斷迭代優化,僅此而已!

7樓:林孤鶴

致良知(注,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

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陽明先生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先生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8樓:寧靜致遠

(行之有效)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應次第盡」。道理皆知並非人人適用,茅塞頓開不一定立竿見影。只有既適合自身特定情況,又能付之

於行動的道理,才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否則只能是「心靈雞湯」,望洋興嘆!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言「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認知客觀規律。

正如身體孱弱時,除了營養調理之外,還需每日堅持鍛鍊。久而久之,你會站如松,行如風,思如電;技不如人時,怨天尤人無用,不如潛心學問,刻苦鑽研,勇於實踐。假以時日,你會游刃有餘,笑談風雨。

諸如此類的人生難題,只要你積極主動,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或途徑。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陳浮生 知行合一 知,知道的是什麼,知道的是客觀規律,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規律可以是道理,也可以是公式,還可以是大勢,規律是剝離事物表象的本質,看到本質就能了解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的矛盾便會迎刃而解 觀察規律需要一雙眼睛,按規律辦事可能會有唯心的時候,歸根究底,是自己去掌握規...

知行合一的本質與核心是什麼?

周學儒 通過心性修養的工夫,讓人的意念 知 與實踐 行 都符合 自性 心體 良知 這個終極義的存有 一 所以本質與核心在超越二元對立性的 一 Naomi 用 傳習錄 裡的中徐愛錄節選來回答問題 我的總結 知和行相互促進,相互檢驗,以此來認知的發展和深化。知行缺一不可。現在每天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也是在...

為什麼知行合一這麼難?

知行合一本不難,只為自己的私慾隔斷遮蔽!大家都知道父母當孝順,有時候做不到,不是捨不得自己的時間,就是捨不得自己的金錢,這不是私慾嗎?知而未行,只是私慾隔斷遮蔽,其實就是未知!其實,我們對這個知有些誤解,或者說沒有完全理解它的執行規律。我們的大腦中的知是分兩類的,一種是理性的知,一種是感性的知。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