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人或頓悟的人和其它人,說話和做事情有哪些不同?

時間 2021-10-15 14:56:21

1樓:體驗者

當你看到情緒、認知、記憶等等都是自我虛幻後,當你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自我虛幻後,並且從內心深處都不會再將自我虛幻當成我的時候,那就是破除了一切的我見和一切的成見,可以說開始入門了。

佛家稱之為空,道家稱之為無。

有人把這叫開悟,或稱為覺醒或明心見性。

這個時候你自然明悟很多東西,你會發現自己覺醒了也沒有得到任何東西,這只是醒來而已,發現一切存在的本身只是腦海裡的演繹而已。

你明白了,曾夢寐以求想到達的智慧型彼岸,原來只是與真正的自己相遇而已。

有人會在這個時候忽然如釋重負;有人則是內心充滿了平和;有人會覺得世間萬物是如此美妙,即便當下沒有發生任何事。

不過,這種豁然開朗的狀態一般很短暫,短則三五天,長則一兩個月,因為我們還是世俗中人,始終會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而且,更要命的是,即便我明白了我非我諸相非相,生活似乎也還是沒多大改變,在就好像,道理我們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只是我們更加容易從各種心念之中解脫出來了,開始會時不時自覺地審視自己,也真正知道了解脫之路。

故而,這只能說是覺醒,也就是開始入門了。

入門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的進行自我剖析和一步步解構,把過往所執著的種種心念、情緒或妄念統統破除掉,直至內心毫無掛礙。

有把這叫做修煉的,也有叫修心,更有人把這叫做修道。

這時我們會以知道的方式去生活,只是覺,只是知,只是照,由內而外自然散發著愛與平和。

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樓:乙個點

「開悟」好像是佛教詞,這詞挺魔怔的。

我一般稱自己「變聰明」了。

任何這方面靈識好的人,無論其表徵是什麼,底下的全有純邏輯作底。邏輯是一種客觀,冰冷的「物」態的事物,它不是感受上的人的情緒。

唯一有的最多感覺,就是「普通」。

沒什麼感覺的普通感。

就算有一瞬間的驚訝,或片刻興奮,很快就會回歸常態「普通」的情緒。

佛教徒的魔怔是他們只反覆說那些情緒性,感受性的東西。持續性在那「反覆高潮」。有的也會牽扯進一堆「科學」,但那些「科學」也很魔怔。

語言作為一種能量載體,它也有可見的表徵。

像我這樣的,應該很明顯。

我寫什麼底下都是「流動」的「運動」。

無論是寫出來的字,還是沒寫出來的空白。它們都像有小珠子在各種「管道」裡「活躍」地「滾來滾去」。

就像神經元之間的鏈結,或撞球桌上一圈互相碰撞的小球,你給乙個「力」,它們不是機械地打一下,連一下,擠牙膏法。很多人思維都是靜止的,推一下他被動的走一下,然後又停滯了。所以哪怕他寫了再多東西,這些人就像壞掉的「波形」,坑坑窪窪,不連貫。

不會動。我們這樣的存在,是相反的,更貼合「正弦波」的順滑度,只要上帝給一桿初始動力,那就因此實現「永動」。

整體充滿絲滑。

在意識上就會呈現出,這人為什麼經歷那麼多慘事,還是活力無限?他哪來那麼大精力?他的精力不會消耗殆盡嗎?

差不多,我們這類人。。。

幾乎都是肉體死了,旁觀者也感覺不到「他死了」的型別。並不是什麼活在記憶裡的文藝範兒,是真的感覺不到「他死了」。

換句話說,彷彿就不會死。

這些是「生命力」,也是「資訊量」,還是「源泉」本身。也需要「準確」的撞擊。

當然這也不是多超能的,人的意識情緒都與外部天體運動,內部氣候變化有關。有時是沒土壤保持「活」力,比如突然再降臨個極限小冰期。或在現代文明之前,處於古代農作文明。

兼天災人禍。這是有歷史階段的,乙個人想足夠擁有長生及活性,還需要綜合環境的孕育。(←我覺得我說的這些,那些開悟者都說不出來。

這就是證明他們思想的確停滯,想都想不到。他們不具備對事物整體性的認識。)

我真覺得很好辨識。

越有「活」力的,越是「領悟」者,越「死」力的,越不是。網上那些死氣沉沉的描述,我也不知道說什麼。

本來這詞就非常魔怔,很讓人想笑。

什麼「神通」「智慧型」「開悟」。。。。這個調調。。。。很不可愛。這都沒科幻感。

科幻感,說白了,就是一種「物理性」的客觀冰冷。以「物」看「物」,不是以「人」看「物」。雖然也會表現出「人類,人情」的一面,但不會繞過「物」性這個關鍵本質。

要是都在用情緒臆想情緒,這還有啥好玩的。

3樓:月上西樓

真正開悟的大德,就是無論他說話做事情,都是很自然的。不管這個事情困難與否,他說話都柔和,即使是假意的大聲,你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慈悲心。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脫離了煩惱。

知乎上的人都沒有脫離煩惱,包括我 !

4樓:

《楞嚴經》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可以解釋下「空性」和「我」嗎?

我將要成為一名高中物理老師,請問講授高中物理課程在佛教看來算是傳播邪見嗎?

佛學所追求的內心平靜,活在當下和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矛盾的嗎?

有哪些簡潔的人生建議?

有哪些修行「戒定慧」中「定」的具體方法步驟?

什麼是佛經裡面戒定慧的『戒』?

我就是乙個窮人啊,拿什麼來布施呢?

禪定和三昧有區別嗎?

為何得初禪後不可向他人說?

品德淨化智慧型,智慧型淨化品德。

智慧型與品德是不分離的。

德者具有智慧型,智者也有品德。

德慧雙具是世間至上的。

《巴利長部》

通過持正言,正業,正命帶來心的穩定,由穩的心精進,積極,以毅力,觀察四念處,以佛智慧型,悉見是人,悉知是人。獲得正見,正思維,然後您就能體驗開悟的人或頓悟的人和其它人,說話和做事情有哪些不同了。

修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父子爬山各自努力。

生病的時候再好的大夫,再好的藥都得自己配合,依賴自己吃下去。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若人知自愛,須善自保護。

三時中一時,智者應醒覺。

第一將自己,安置於正道,

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若欲誨他者,應如己所行,

自製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

自己善調御,證難得所依。

惡業實由自己作,從自己生而自起。

惡業摧壞於愚者,猶如金剛破寶石。

還得依賴自己去認識,學習什麼是貪嗔痴慢疑,因緣法,四聖諦,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精進、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四念處、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種緣起,輪迴、無常、苦、空、無我、涅槃、般若、菩提心然後解脫。

5樓:寬闊的平原

開悟就是對性空形成定解,知道空性之中,可以顯現萬法。這時候,對緣起規律,就會有敬畏感。深信因果,知道因果不虛,業增長廣大,且決定。

這時候,身口意三門,就不會像乙個凡夫眾生一樣,放逸散漫,並且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是否離開菩提心。並一直安住在菩提心中。對眾生不明真相,追逐六塵,公升起悲憫之心。

總之,開悟標準就是是否對因果公升起定解,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是否更加堅固。

這是理論上開悟。離真正的證悟該比較遙遠。開悟以後,談的上修行。

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以前,都是在積累資糧階段。只不過在積聚超越輪迴的資糧。開悟以後也在準備資糧,但性質完全不一樣。

悟後修一天,比沒有悟修一年,功德還大。沒有悟,只能算福報。

所以,當年達摩祖師告訴梁武帝,蓋廟度僧,沒有功德。為什麼?因為梁武帝沒有開悟。執著這些功德之相,只能說他在福報的路上走的很遠,跟解脫,關係不大。。。

6樓:靈宸閣主

本沒有頓悟和開悟

那只是和別人比較出來的意識感覺

換而言之

關注的重點不在於開悟之人所說的話和事情上

而是在「見地」上下功夫

比如我們認為開悟的人,他做了一千件事情,你要在這一千件事情上去找答案,那麼答案會有一千個

一句話一件事很有可能是他根據當時的情況隨機做出來的,如果我們只在事情上去研究,無異於緣木求魚

如果你具備理解「空性」的見地,你就知道真正所謂「開悟」的人無非像陽明先生說的那樣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粗俗的理解就是

一句話正著說反著說都可以,一件事正著做反著做都可以,一種思維正向逆向都可以

只要我們了解到正反同出而復歸一即可

也就是弱化二元對立意識

即「開悟」

7樓:弘玥hoyue

開悟的人和頓悟的人與普通的人說話做事情有哪些的不同呢?

開悟或頓悟的人他們已經對於自我的生活有了乙個較為清晰的認知,他們做事情之前的目標都會是非常的明確的,不會再像普通的人一樣,像沒有經歷過世事的人一樣,像乙個無頭蒼蠅般的到處亂撞。

他們所走的每一步可能都是在為下一步打下基礎,這是在做事的體驗上,而對於做人,當乙個開悟的人本來很相信某些東西後來突然明白一些事物並不值得的人,他或許開始會對許多的事物皆看得很淡。

不是說他對於這些事物已經學會不相信了,而是因為他已經能夠更清晰的認知屬於自我的需求了。

人人都是會開悟的,只不過時間早晚問題,古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乙個人對待周遭事物的感知是會隨著年齡所增長的,但是有許多時刻,人生錯過了就是錯過了,許多事物你做成與否其實只在於你頓悟的時間早晚問題。

而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年紀輕輕或許是經歷的多,也可能是看待事物看得比較深刻,他們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扼住事物的要害,所以他們總是很能夠抓向事物的那個點,然後尋求乙個更加適合自我的生活。

這樣的人即使他不能成大才,也必然會成小才,即使他的事業不能夠一帆風順,但是至少他不會活得很差,因為他的生活總會是有麵包的,即使他沒有麵包,他也有有豐富的思想來作為自己前進的勇氣。

思想的崇高與聖潔是很多的人很難做到的,許多的人畢生都在追求乙個而真正的心靈上的沉靜,但是他終其一生也無法到達。為什麼?只是因為他想要的太多,而想要去讓自我付出的東西太少。

凡事不要過於的強求,只注重過程,不必過於在意結果,反而會能夠獲得最美好的結果。

開悟的人即使前面沒有路,他們也不會為此感覺到沮喪,開悟的人,他們心中都是擁有大智慧型,他們所擁有最充實的便是思想,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但是開悟的人絕對不反應過度,他們生活的平和而自樂,對生命中所將要相逢的事情,一切都擁有最美好的安排。

8樓:飛你

你想多了

你想想擁有發財密碼的富豪他身上會有特殊標記嗎?

他的財富可以豪宅名車也可以大隱隱於市

那不是肉眼語言外在表現可以證明的

9樓:玉 奇

第一層:看山是山;第二層:看山不是山;最後一層:看山還是山。開悟的應該是第三層,說話做事不一定是絕世高人的感覺,反而是和光同塵,不同的是心態,安然自若。

說話更偏向於真實的人和說話更喜歡誇大的人有什麼區別?

隨風 不能一概而論,看場合吧。媒婆給你說媒時,太真實你肯定心裡會打鼓,誇大一點你心裡肯定美滋滋。日常生活中,跟同事朋友親戚交流時,一般力求真實,不誇大,親近的人對你都是知根知底的,誇大了別人也不信反而對你有滿嘴跑火車的印象。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殊場合,比如你想勸她看電影A,她想看電影B,把你知道的對電影...

那些得道或頓悟了的人都怎麼樣了?

淡園 開悟是一種狀態,類似喝酒後似醉非醉,這個時候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你可以聽到你身邊你願意聽到的聲音,關注到你願意關注的東西,哪怕是細微的細節,很自然。融入其中,這個時候的你就是在道中,進入這種狀態的途徑有很多,所有一切變成你全部的時候,去感覺,都會引領進入這個狀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學數學好的人和學科學好的人各有什麼特點,或者說各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才能學好數學或科學?

唐世王朝 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才能學好數學或科學?科學不完整分類至少為人文科學 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所以呢,這個問題姑且認為如何學好數學。學院裡,數學差的不少,根據多年學習經驗總結,主要問題在於,只看不動手,看懂了不代表會做了。所以,個人認為,學好數學的簡單暴力的方法就是理解概念,然後練 zuo 習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