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怎麼做到知行合一的?

時間 2021-06-02 13:00:38

1樓:伏雲先生

知行合一者,知行本一也,合一是工夫,本一是境界。知者,矢與口,即箭與靶,弓必開,射必中,"行"便在其中,由此可知"知"與"行"本質是一回事。若射有不中,必是心有雜念而不能凝神,心不凝神則目標不能堅定,因此射箭多有不中。

故而子曰: 射有不中,反求諸己。

猶如流水,無形無相,無色無味,但在流行的過程當中,遇到圓形的坑,水自然知其形為圓,故必先填滿圓坑而變成圓形之狀,而後再繼續流行,絕然不會見坑而跳過去或繞過去。因此,流行過程之中遇到其他形狀的坑,也是因地制宜,隨勢而動,可以千變萬化。

同理,水無色無味,而可知萬色萬味。故而,耳本無聲而可知萬聲,眼本無色,而可知萬色,心本純然無物,而可知萬物,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此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寂然則能知,感通即是行,自然流行而已。

而人則不然,私心迭起,妄欲叢生,遇事退縮,繞道而行,不遵循順從人之天性流行,不直面人生問題,怠惰,恐懼,消極,狂妄……皆是背離了人的天性,故而知與行未合一。

而天性之流行,乃是人心流行到父母那裡就是孝,流行到兒女那裡就是慈流行到民眾那裡就是仁,流行到敵人那裡就是勇敢,流行到工作那裡就是勤奮,流行到破壞天理的卑鄙惡人那裡,同樣可以以毒攻毒,可以用同樣卑鄙的手段進行還擊。不然則天道不彰,善人受難,天理不容。故而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君子不器也。又曰: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不待反兵而殺之,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王陽明評判匪亂的手段可知,其是以仁愛之心,而施之以霹靂詭異的手段,適可而止,恬淡為上。

君子若能念念慎獨克己復禮(理),待工夫純熟,心中無纖毫私慾雜念,如此則念念符合天性,諸行皆能隨天性之念而動,則此即為聖人境界,即孔子所言: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

此境遠在仙佛之上,非常人所能及。因為儒家終極目標不是為了追求精神解脫,而是為了推動大道流行的意志,同時完成生命智慧型的圓滿和生存智慧型的圓滿,即在生命智慧型的本體中不斷推動人心的天性流行,而在天性流行的過程當中不斷圓滿生命的純粹。此中華文明的根基,所以中華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等等,所以中華民族才能挺立千秋。

若是缺失了生存智慧型,則精神層面的生命智慧型也是非常脆弱的。猶如迦毗羅衛國被滅也無能為力,雖說有因果之論,但天理流行遠在因果之上,非因非果,生生不息。

對於儒家心學而言,只要能從知行合一,而達到知行本一的境界,就能合於大道流行之全,所謂精神層面的解脫只是順便完成而已。

2樓:小草

先從小事做起,用不著那麼神的去執行,把知道的努力去做就行了,做不好就耐心找原因,有耐心很重要,克服困難就靠耐心,沒有耐心啥也幹不成,一點一點去做,只要你認為是對的,就去做,慢慢的就會發現很多顛覆觀念的事情,真的,平常說的道理好像聽起來是對的,但是不一定在現實中存在,也就是說存在的道理才能說給別人聽,不存在的道理就要忘掉或者糾正錯誤。有時候現實和羅輯道理不是一回事,根本就行不通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成雪飛 知行合一在道的層面是任憑良知判斷去行動,也就是說良知很重要,良知是判定事情好壞的準繩,因為知行合一的本質是向好向善的,是引導我們將不好的情緒,私慾,貪嗔痴等不好的東西格除掉,保留好的善的,從而將好的東西知行合一,壞的不好的東西要剔除出來,不符合良知,正念格掉,從這方面講就是引人向善且發自內心...

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李德 知行合一是格物功夫。格物是主意,知行是功夫。物,事也。格,正也。心是主宰。心之發動叫做意,意在事親,則知事親。則行事親之事。行後反省對照良知,效果如何,正或不正?知行如此迴圈,一直知行到當時的至善。就達到,格物。 俊景 Dream 所有回答都在解釋什麼是知什麼是行。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該怎麼做沒...

怎麼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不斷優化 不知道您理解的知行合一是什麼?如果是知道該怎麼做就要去做到那就簡單了一破釜沉舟把自己逼入絕境沒有退路就能全力以赴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例如學游泳學會了可以得到十萬獎勵三培養成真愛對父母子女初戀的愛 四培養成興趣愛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我現在的理解知行合一應該是本能反應 三觀性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