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中間差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6-05 00:25:07

1樓:西馬飛飛

中間差的是什麼?

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最重要的不是知行的中間差什麼,要明白沒有立志學聖人之學就不能談中間,有成聖賢之志這個中間才能有意義,就剩乙個致良知的功夫而已。知行中間什麼都不差!

回答了第二個問號,第乙個我就不用答了。

2樓:順天應命

知行本是一體的,什麼都不差!

讓你和美女共處一室,你是什麼決定?

讓你和醜女共處一室,你是什麼決定?

看見就已經有了決定!這已經是知行合一了!

3樓:

中間差的是實修。

傳習錄全書都在說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的功夫,就是說致良知是需要具體的實踐和練習的。

不是陷在概念裡理解,也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明白了乙個道理就去實踐,實踐的過程中在對照道理修正。

這和先生定義的心即理,完全就是相反的,你們那叫心外求理,知行不是合一,把知行分成了乙個一前一後,把理當成了需要外求,這都是朱熹那一派的說法。

先生說的心即理,是當下在你的起心動念上去練習培養本體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通過初期的靜坐,就是曾國潘那樣的每天的靜坐篤定身心不亂,最後上生活裡,社會活動中,時時刻刻去培養本體,去除私慾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致良知,達到良知本體的狀態,

比如你每天總會有亂七八糟的妄念,這些念頭包括別人怎麼評價你,未來你公升官發財怎麼讓看不起你的人自愧不如,怎麼開豪車給人炫耀,這些每天公升起的私慾,

要時時刻刻的警覺,覺知到自己的這些妄想,

然後不染住它們,不執著它們,讓它們公升起了後自己離開,不要再陷進去,不聽的打妄心私慾,不停的在乙個私慾之上在生出更多的私慾,

這個不執著,不染住的功夫,就是當下實際練習的具體方法,你內心不被這些每天亂七八糟的私慾干擾影響,你就自然會保留最自然純粹的天理心,這顆心自然而然就是至誠的,對朋友就會忠義,對家人就會孝順,對工作也會篤定身心,盡職盡責,為家為國而著想,

這就叫,心即理,天理心自然而然就懂得所有條件下最該做的,正確的,合理的行為,而那些行為也就是理,規則,形式。

說知行合一是兩個東西的,肯定沒認真理解過傳習錄,傳習錄裡面,王陽明已經吐槽過無數次了,之所以他提出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就是因為後世愚儒把聖學理解錯了,往外求理,把知行分成了兩個。

4樓:大聰明

這裡的中間差,我感覺是你放不下的道德底線和你本心的狂野慾望在互相拉扯的中間地帶。

這樣就說明,你既無可能做乙個固執的道學家,也許可能做只屬於自己本心的「真君子」。

可是話說回來了,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5樓:安迪LU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6樓:談子

不行是因為不知。真正的知了就會行,看好了,是真正的知,不是假知或一知半解或只知道一點點。知道得越徹底,知道得越核心,就會行的越徹底。

7樓:至空大師

知行合一絕不是表面的知識和行為一體,如果這麼簡單,大家都是天生的知行合一。

為什麼是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因為他在龍場悟道後,開悟了。

為什麼我們理解不了知行合一,因為我們沒有開悟。

乙個開悟人說的話,都是字面意思和字裡意思二種解釋。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和心合二為一。這個心指什麼?指的是那個沒有掌控和支配慾望的內心,我們描述身體的字都有個月字旁,而心沒有,說明它是純潔的。

這個心你可以看做是淨土,或者你所認為的一切超越了肉體凡胎的物質。

知行合一說白了,就是修自己的心,心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不了解心,普通人;第二階段,了解心,這個大多數人都達不到的境界;第三階段,昇華心;第四階段,用心去幫助他人。

8樓:刺客沒帶刀

本質上講,知行合一可能是個偽命題。

從客觀規律的角度來講,知在前而行隨其後。所以知是方向不能左右,而行是路徑,可以選擇。且行的過程中,可能會根據實踐提煉新知,從而通過行的實踐,去改變舊知的方向。

9樓:知行愛仁

理解的偏差。知行合一的知在古代話語中重點在道德良知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知識,顧用現代意義上的知去衡量古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是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

10樓:老於有話說

這個問題相對比較寬泛,我從創業者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能對現在的趨勢的認知個人的認知現狀的認識還真的具體了,可以也有了自己相當的技能,可是要去做到知行合一確實是很難的。知道的,能做到的,去做到的,這三者間重疊的部分,交集有多少呢?這確實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可是這樣一直思考了也不如乙個行動。

在企業中我們都有自己的行動計畫,策劃企劃等,在現實個人行為管理時確不能運用,日本本田有個DST-PDCA方式,能讓我們快速的做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觀察分析。一直做到自己的PDCA的事務管理上,有助於我們訓練我們知行合一的能力。

D就是夢想與想法,S 就是看,去發現,T就是思考用5WHY分析。P就用5W2H去呈現事務的進行狀態,D就是去做,C就是去檢查反省,A就是總結,形成乙個行動與思考的環。一直可以運用並思考行動,反省。

如果你希望了解可以看我的文章中有論述。希望你能喜歡 。

11樓:留幾兩

簡單說差了兩個字:練習。

誰要說知行本來從始至終的合一,從未分開。

那種說法,只是說在制高點上,顯的很高明。

只是說法,無大用處

因為沒說明怎麼知行合一。

對於一般人來說,

知要的是懂,目的是能指導行,

行靠的是熟練,一次不行再來,反過來填補知。

哪有那麼容易。

12樓:石在

中間差的是刻骨銘心的經歷,沒有經歷何談放下?沒有所謂的知需要行來證實,而行又需要知來開悟,兩者只有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才能達到階段性的知行合一,別無他法。

13樓:ff是我

看到問這樣問題的人,每次都覺得哭笑不得,人家陽明先生說的知行合一是說知行本一體的意思,就是你的知決定你的行為,你無法做出超出你知的行為,因此人人都是知行合一的,根本沒有什麼「做到」這一動作,就像西方說的你被你的潛意識操控一樣,而陽明先生把這個真相提出來的意義在於,知行合一就是一件工具,憑藉它可以不斷的塑造自己的知行,憑藉行來故意刻畫知,再由知來影響行,長此以往,達到徹底掌控自己的地步。唉,你們這些問這種問題的人吶,該怎麼說你們呢?只能說希望你們在想獲得屠龍刀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拔開刀鞘親自看看,別成天拿著把破刀又不抽出來看看還以為自己拿的是屠龍刀,大家千萬要自己先看看原文啊!

讀傳習錄再說啊!

14樓:

最近思考了很多類似的問題,偶入嘗試簡單一答。

@moon 開頭的回答很棒。

知行合一是很容易的事,可能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舉例: 你餓了,你前面有一大盆美食,你會不知行合一嗎?

接下來條件發生了一丟丟變化:

你除了餓,你還在減重計畫中。

這樣一來就麻煩了:

一方面生存的本能讓你想要飽餐一頓,是為知。

另一方面愛美的心讓你想要節食而苗條一些,是亦為知。

你現在能頓悟了嗎, 知行合一的難點在於我們的意志往往是矛盾對立的。

而一般產生這樣困擾的人,總會覺得克服那些艱難的處境的選擇才是知,我以為這是非人道的。

比如,有人會說,明明知道晚睡明天就會很慘,為啥就刷手機刷到凌晨呢,知行合一真難。

但你換乙個例子,比如有人還會說,明明知道今天倒下去了明年開會的資料就完不成要被領導批了,怎麼就沒用得睡過去了呢..知行合一真難。

現在你能明白我在說什麼了嗎?

一樣是晚睡的問題,第乙個例子晚睡為不知,第二個例子早睡卻為不知。

問題的根源根本不在於知行不一,而在於根本不知。

如果你知道對,我的生命和健康固然重要,此刻我想再娛樂一下的心情也很重要,那麼你也許就會和自己和解,會刷一會手機,也會稍微早一點去睡。

如果你知道,對,工作確實很重要,但我的身體健康也很重要,那麼你也許就會稍微打一下資料的框架,然後也會稍微早一點去睡覺,明天早上早一點起來更高效的完成剩餘的部分。

是為知。

而如果你再仔細思考一樣,由於時間,空間,資源的侷限性,選擇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機會成本的,即選擇A 即選擇不「非A」 。

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關鍵在於你能保持一顆時刻清醒意識的告訴自己,這是你的選擇,那麼你就會和自己和解,

而那樣你就可以繼續前行。加油。

15樓:王西亞

起心動念即是行,知行本就是一體,你之所以覺得知行沒有合一是因為你以為自己知道了,其實自己還不知道。這個知不只是知道的意思,也是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要人遵從自己的本心來行事,這是要一生修煉的學問。如果非要說中間差什麼的話,可能差的是時間。

16樓:皓首道德經

王陽明的心學說得明明白白,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合一。說到一定要做到,說得到做不到就不是知行合一。非得要分開來說,佛家的信願行證就是知行合一的解讀。

一句話,乙個道理,耳朵聽到了,先要心裡認可,這就是信。認可之後,一定想實踐,這就是心裡的願。把想踐驗一句話或者乙個道理的想法付諸行動,這就是行。

通過實際生活實踐聽說過的話或者道理,證實它合理或者不合理,這就是證。信願行證是一體,知行合一是一體,難以做到,只能說是心裡的願望沒有公升起來。這在王陽明看來,是乙個志向問題,王陽明心學中也強調了立志的重要性。

本人覺得立志之說太正式莊嚴了,如果繼承心學中的致良知,隨時隨地,自自然然,無論事情大小,自己一心追求良知,不需專門立志。

17樓:一明

知是指良知,大多數人的良知被人欲、物慾蒙蔽不能彰顯。所以王陽明說要致良知。房找到良知後,要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難是因為被人欲阻斷。所以要不斷的格物致知,當良知越來越光明時,自然就可以知行合一。

18樓:Katherine

很難做到的話,先反問自己,是否足夠有足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何為知?又是否能清晰快速分辨何為行?能否按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邏輯,給出自己所理解的知和行的定義?

以上如果可以,那麼從對立面能否找到什麼事情或經歷或感受去反駁?能否站在這個對立面去思考質疑以上問題給出的結論?

足夠深刻的理解且融會貫通,知行合一就自然而然,高山流水一樣的

19樓:那時明月

知是一,行也是一,一加一等於二,而實際上知行合一指的是知加行等於一,所以說差的是二到一的距離,不遠不遠,只差三生三世外加十里桃花

20樓:噠噠的水

行動比思考多1s才能起步,身體契合靈魂的狀態也許很多天這輩子都實現不了。既然難度很高,那就降低標準,身體先動,靈魂跟上。那樣至少你有所行動。

而如果靈魂先行一步,這很痛苦,因為世上沒有人跟你完全感同身受,僅靠自己孤單的靈魂生存,很危險也很寂寞。多多嘗試,多多試錯,多多改正。把每一天當做最好的一天來過,把每乙個瞬間當成最棒的瞬間來經歷,祝好。

知行合一中,「知」是什麼意思呢?

人類文明演化論 知就是知識!就是思考學習!學習知識就是對真理的追求!程朱理學要大家格物致理,也就是通過觀察思考事物來獲得真理,而王陽明認為,觀察和思考並不能獲得事物的真理,重要的是要去實踐,要去行!實踐不但能夠檢驗你的想法,還能給你資訊反饋引導你往真理的方向思考!這就是知行合一!我們無法達到完全知行...

為什麼大部分人很難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卻能做到

洪權 不是大部分人,是沒人做到。原因是,王陽明是靜坐的。朱熹是靜坐的。身心安靜下來,才會體驗到知行合一。沒有靜坐的人,妄圖知行合一?這是乙個不健身的人,妄圖要二頭肌發達?妄想而已。理解的都是假大空的忽悠。訓練才有結果。 道門棄徒 這是乙個老問題了。關鍵是 知 的概念。在100多年教育全面西化的同時,...

為什麼知行合一這麼難?

知行合一本不難,只為自己的私慾隔斷遮蔽!大家都知道父母當孝順,有時候做不到,不是捨不得自己的時間,就是捨不得自己的金錢,這不是私慾嗎?知而未行,只是私慾隔斷遮蔽,其實就是未知!其實,我們對這個知有些誤解,或者說沒有完全理解它的執行規律。我們的大腦中的知是分兩類的,一種是理性的知,一種是感性的知。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