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使自己的三觀幾乎崩塌,該如何重建?

時間 2021-05-10 02:27:54

1樓:

我大一跑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就是叔本華的人生與智慧型,一口氣看完以後,整個被震驚了,當時沒抑鬱的我陷入了抑鬱一星期,可能也不是抑鬱,特別低沉。最後我決定忘掉書裡面的內容

不過我還記得書本最後講到一件事:叔本華說他近視但是不戴眼鏡,因為他認為眼鏡損害他的眼睛

叔本華不信科學啊

這本書給我當時的我留下不小的陰影,現在讓我去看那本書恐怕我還是沒勇氣

2樓:aprendiz

當你感覺自己是幸福的時候你就是幸福的

當你相信別人說你是幸福的時候你就是幸福的

當你相信別人說你是不幸福的時候你就是不幸福的

3樓:荒原狼的魔劇院

建議讀黑塞和榮格,完成自性化。

大家都把河流看成自己的目標,渴望著、祈求著、苦惱著,而河水吟唱的聲音也充滿了渴望,充滿了火焚似的痛苦,充滿了無法饜足的渴求。河水正奮力朝自己的目標賓士。悉達多朝匆匆流逝的河水瞥了一眼,他目前所見的河流不屬於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屬於它自己,所有的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標、流向無數的目標,流向瀑布,流向湖泊,流向急流,流向海洋,它們到達了所有目標,隨即又有新的目標接踵而來,於是水變成蒸汽上公升到天空,變成雨水又從天空傾瀉而下,成為泉水,成為小溪,成為河流,又努力尋求新的目標,又急匆匆流向新的目標悉達多》黑塞

黑塞給出了答案,但這裡我不放出來,希望題主能自己去看《悉達多》,去走一次黑塞留下的解脫之路。

4樓:老彭

我學叔本華哲學的一點感悟,分享給諸位:

動機律屬於因果律範疇,它是意志的表現形式之一(用),意志則是體。

悟性,即第八識阿賴耶識。

淨化之後的第八識——如來藏(即純粹意志)。

淨化之後的意志——寂然不動。能生萬法,

即意志客體化,遵循時間空間的個體化原理。

借助理念,避開痛苦,這是一種修煉法門,其目的,就是淨化曾被汙染的意志,不過,眾多修煉法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叔本華不是說,理念只適合天才嘛。

被汙染過的意志,行汙染的緣起法。

即痛苦、煩惱的人生。

被淨化過的意志,行清淨的緣起法。

即平和從容的人生。

5樓:藝術

難道他說人生是一場悲劇,你的人生就因為他說的這句話改變了性質嗎?你現在去讀樂觀主義的書,是不是你的悲觀主義世界觀又崩塌了呢?

6樓:馬走日

叔本華的個別觀點是比較極端的,甚至是迂腐荒謬的,比如對女人的看法。叔本華還說快樂是消極的,可是快樂是本能的和諧運作,怎麼可能是消極的!乙個在公寓裡過了一輩子的人又怎麼能避免悲觀!

當然叔本華這個天才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我喜歡他的思想,但不會全盤接受,而是經過個人的思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7樓:Julio Pan

同為叔本華粉,八年前寫的一篇文章《訪叔本華墓》,與君共賞。

2023年1月2日,我決定去探訪叔本華墓,完成多年來的心願。他寫的《愛與生的苦惱》是我最早讀到的哲學書籍之一,教會我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自我的困境,痛苦是人生的常態,而幸福轉瞬即逝,不過使痛苦獲得持久的動力,讓人生這齣悲劇繼續演下去罷了。看起來幸福像是痛苦的終點,實際上只是空虛的起點而已,人生就像在痛苦和空虛之間往復的鐘擺。

因此追求幸福毫無意義,不如把痛苦作為目的,把人生當成實驗,經驗並玩味生活的各種境遇……這些想法伴隨我度過了迷亂癲狂的青年時代。

天氣晴朗,有些微雲,明亮的Sunny照在雪地上,發出鋒利而又眩目的光,這是我來法蘭克福以後為數不多的晴天中的乙個。按照事先查好的路線:乘17路有軌電車,經火車站換5號地鐵,至Hauptfriedhof(中心墓園)下車即到。

可到了火車站才發現,從那裡到Konstablewarch這一段停運了。只好換乘4號地鐵,到Bockenheimwarte再換7號線,輾轉去Konstablewarch。在Konstablewarch仍然沒見到5號地鐵,因為德語水平有限,看不懂相關提示,我想當然地認為後面的路段也停駛了。

後來才知道,5號地鐵在對面的回程線上往返行駛。本來簡單的旅程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陰差陽錯,也是人生常見之圖景。

從地鐵站出來,正在猶豫要不要放棄,忽然看到不遠處的站牌,碰碰運氣吧!我看了下路線圖,經這一站的3班車都不經過Hauptfriedhof,其中一班在附近停靠。我決定嘗試一下,既有陰差陽錯,說不定也有柳暗花明,生活因意外和偶然變得豐富多彩。

班車還有5分鐘到站,我趁機抽了一支煙。

下車就看到墓園的圍牆,沒看到入口,不知道是側面還是後面。我想門在牆上,沿著牆走肯定沒錯。僻靜的街上沒有幾個行人,幹禿禿的樹幹讓人想到蒼老的歲月,太陽已經西斜,Sunny開始變得柔和,照在雪地上有一種生硬的冷。

馬路對面的房子簡易而又破舊,外牆露出斑斑黴跡,讓人覺得有一股陰森之氣,這樣一來,和墓園的氣質倒也協調。走在這條路上,你會有一種感覺,生活在這裡脫去了偽裝,露出它本來的面目。

沒走多遠,牆上出現一扇小門,門開著,我想大概是墓園的邊門。進門不遠有一張示意圖,我從圖上找到A24區,就在附近,可我找了幾遍,也沒找到大師的墓。墓園不大,索性擴大搜尋範圍。

墓園裡空無一人,我獨自在碑林中穿梭,烏鴉從天空飛過,發出嘶啞的叫聲。我恍然感到脫離了現實世界,遊蕩在陰暗潮濕的古代森林……

走遍整個墓園也沒有找到,時近黃昏,我決定放棄。出墓園不遠,牆上又出現一扇大門,通向另外一座更加廣闊的墓園。我頓時明白自己犯了乙個錯誤,輕下結論,把小墓園當成中心墓園,可是兩座墓園相鄰卻不互通,確實令人費解。

我走進園內,對此次探訪已經不抱希望,現在差不多是關門的時間了,我只想穿過墓園去對面乘坐U5。現在U5通了嗎?

U5站台在墓園正門附近,門還開著,看起來也沒有很快關閉的意思,不少人在園內遊蕩,偶爾還有人進來。我決定再找一找,去門口研究了示意圖,A區就在附近,心想好事多磨,或許有個美滿的結局。A區有幾百上千塊墓碑,編號斷斷續續,沒有規律可循,我只能挨個看墓碑上的名字。

從A區到B區,沒有找到24號碑。正當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忽然看到乙個綠色的指示牌,上面寫著「Schopenhauer-grab」,指向圍牆方向。靠牆有一帶狹長的墓區,這樣乙個邊緣化的區域,很容易被忽視。

但我經過指示牌卻沒看到,的確是乙個失誤,精神過於集中在墓碑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大師的墓就在牆邊,墓碑平躺在方形的一圈冬青樹中間,再普通不過:藏青色的石板上面寫著「Arthur Schopenhauer」,沒有別的文字了。上面橫七豎八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紀念品,中間是一支白玫瑰,左上角有一塊剝開的巧克力,難道是大師生前愛吃的甜食?

這我倒沒有研究過。墓碑前方靠左側,有一棵精心布置的聖誕樹……我的禮物是一首詩《時光的憂鬱》,十年前寫給大師的致敬之作,抄在一張A8小格仔紙上,摺好裝在金屬盒裡以免雨水打濕。金屬盒是在火車站轉車的時候買的,本來是個香菸盒子。

後來得知,大師的愛犬就埋在他旁邊,由於墓碑被雪封住,我竟然絲毫沒有發現。不過無所謂,我探訪的是大師,對他那條狗沒有興趣。幾年後再次再訪,沒有錯過那塊小墓碑。

有它陪伴,大師不至於太過孤獨。

站在墓碑前,感到一股溫暖的愜意。十年前讀《愛與生的苦惱》的時候,心想這來自乙個多麼智慧型的頭腦啊!能夠透過複雜的表象,看到深藏的本質,就像透過波光瀲灩的水面,看到水底的淤泥。

悲觀主義雖然使我消極,卻也使我清醒。經歷過種種坎坷以後,我依然心懷感激,他還是我的大師。彼時我站他的墓前,兩公尺不到的距離,就像信徒看到了神蹟,令人難以置信。

他靜靜地躺在地下,這個思想無比活躍的人停止思考了,完成他的工作,進入永恆的睡眠。

四周一片靜謐,傍晚的太陽照在墓碑,雪地和樹幹上。Sunny似乎變得溫暖起來,如一杯陳年老酒,散發著醇厚的香味……生活有時候也能製造一些驚喜,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很乏味。

8樓:

叔本華的枷鎖難解,尼采給你解。

尼采的枷鎖難解,馬克思給你解。

馬克思的枷鎖難解,莊子給你解。

你需要別人來告訴你該如何建三觀嗎?

建出來是你的三觀嗎?

如果不是,以後還是要崩的。

他們都很偉大,忘了他們吧,你就是你,你不能是別人。

9樓:圓圓的企鵝

建議可以採取叔本華的方式倫理上採取嚴格的禁慾,鑑賞藝術品,從而反動世界意志,求取佛教上的涅槃,不行的話可以試著轉入尼采哲學,去尋找強力意志,達成轉滅。

不行就去讀康德,用實踐理行法則約束自己。

10樓:DR.YAO

你讀個翻譯本,都敢說自己讀的三觀塌陷,請問你不讀原文,怎麼確認自己真的搞清楚叔本華在說什麼了呢?不是應該搞清楚他說什麼了之後再三觀塌陷麼?

11樓:自在哲學家

在西方哲學家裡邊,我最喜歡的就是叔本華,他的書也看得最多,因為讀他的書讓我感覺很親切,彷彿在讀乙個老朋友寫的信。

並且,我也與題主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還是比較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根據問題來看,可以推測出兩種情況:

第一,你原本就活得很痛苦迷茫,你的問題並不是讀了叔本華的書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你沒有認真讀過叔本華的書,或者你讀的少,對他的哲學思想沒有乙個整體客觀的認識。

先說第一種情況。

二十歲上下的年紀,很多人都會感覺到迷茫和痛苦。而造成我們痛苦的原因,可能是非常複雜的。也許是身體方面的,也許是心理方面的,或者小時候的成長經歷造成的。

我們需要先找出自己的痛苦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然後才好對症下藥。

比如身體方面,有可能你的身體存在某些隱疾,你不知道,或者睡眠問題。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然後自己注意調整作息時間,加強鍛鍊。

如果有心理創傷,可以去諮詢心理醫生,對症下藥。現在資訊發達,很多書籍資料都可以自己找到,也可以自學。

再說第二種情況。

閱讀哲學家的書籍,並不會像你讀一些心靈雞湯那樣,刺激一下自己的情緒就完事了,而是乙個洗刷自己思想、重新整理自己頭腦的過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大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邏輯自洽自成體系的,讀他們的著作確實是乙個毀三觀的過程,但是與此同時,你也會自動建立起新的三觀。根本不會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三觀幾乎崩塌,不知怎麼辦。

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證明:你沒有完整讀過叔本華的哲學著作,或者讀了也沒有理解。然後就人云亦云地說,叔本華太悲觀了,我讀了他的書很痛苦,不知道怎麼辦。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你自身的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你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讀書,而不是隨大流地亂說一氣。

可以先買本《西方哲學史》看看,西方的、國內的都可以,讀完之後對於整個西方哲學有個感性的認識。網上有很多哲學公開課,也可以找來聽聽。接下來再去讀你自己喜歡的哲學著作。

這時候,如果你還對叔本華的哲學感興趣,就去把他的那些主要哲學書全看了。《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界中的意志》、《倫理學中的兩個基本問題》,沒有看過這四本書,沒資格說了解叔本華思想,更加不應該把自身的問題怪罪到別人頭上。

最後,我需要補充一下:乙個人只要活著就會有痛苦和煩惱伴隨,就有很多無奈,這是乙個無可改易的客觀現實,這個事實不會因為乙個人沒有讀過叔本華就不存在了,所以不要把這個問題歸結為讀了一本書造成的。

如何解釋悲觀的樂觀主義和樂觀的悲觀主義?

可能就是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生日在4月8號的那天,剛好4月7號和9號都有可能看到月亮,悲觀的人就會想為什麼剛好就是生日那天看不到月亮。樂觀的人就會覺得能在生日的前後看到月亮真是幸運吧。 知行合一 一般來說,悲觀 看到的世界更加真實,但不能因此忽略與它同時存在的負面,它會增大你的內心博弈,降...

悲觀主義者是怎樣的體驗?

這個世界它很美 這的生活它很酷 這的一切它很好 可我就是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 為什麼?也許是我不喜歡這個世界也許是因為我活著覺得累也許是這個世界有我不喜歡的東西罷 總之就是不想在這個世界上以人類的身份活著 戰鬥力很遜的娜娜 不相信理想,不相信時間過去會帶來什麼根本的改變,覺得對一切都有種無所謂的態度。...

「悲觀的樂觀主義者」和「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有什麼本質區別?

酗乜 悲觀的樂觀主義者,是針對當下這個事情的時候往往傾向悲觀,但是從遠的角度看他是樂觀的,我稱之為苦惱但是傻樂。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是對當下永遠有乙個樂觀的預期,但是如果靜下心來思考每件事情的本質,又容易陷入虛無主義,覺得一切都不過如此,一切都沒有太大意義。所以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本質是悲觀的,但是表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