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總綱「知止而後有定」,「止」在現代應怎麼樣選擇?

時間 2022-01-20 04:53:19

1樓:影視剪輯

《大學》的宗旨,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心態平靜;心態平靜才能安之若素;安之若素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才能臻於至善。簡言之,就是「知止而後能得」。

這裡的「止」,意思不是停止,而是停在何處,即目標。「知止」,就是知道目標所在。這裡的「得」,意思不是得益,而是達到、實現。

「知止而後能得」,就是知道了理想目標,有了努力方向和期許,才能達到完美境界。因此說,只有「知其所止」,才能「止於至善」。當然,若把「知止而後能得」同得失觀聯絡起來,論證舍與得的辯證法,也未嘗不可。

需要說明的是,「知止而後能得」的要旨,主要不是指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或道德修為領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出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第一境界是看清方向,第二境界是勤奮修習,第三境界是豁然貫通。

這與「知止而後能得」的精義可以互相印證。具體說,就是成大學問者,要經過「知」、「止」、「定」、「靜」、「安」五個階梯的進修,才能抵達最高精神境界。

2樓:不習無不利

止於至善。什麼是至善?至善就是理。凡事循理而行,沒有私心、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換位思考,就是能止。

凡人、聖人,都是這一條路。聖人只是徹底,一絲一毫私心都沒有,孔子連在夢中都想著平天下(夢周公),說明聖人連潛意識裡都沒有一點私心,心地潔潔淨淨,純是光明。

3樓:孫謙

當然是徹底消滅反動的儒家學說了。這是一切改進工作的前提。

4樓:wp zh

當你開車走歪了,快撞到馬路沿兒,是不是要輕點剎車,微打方向回回正?

當你面對美味佳餚,吃到六七份飽,還想再吃一塊肉時,你會不會放下筷子?

走鋼絲的時候,如果晃得厲害,最好先停下來穩一下,再繼續前行。

5樓:i瞭i

知止而後能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知止」:知道了「存天理,滅人欲」,懂得了萬物的發展規律和現實社會的情況後,結合自身的條件去確定方向、志向!「定靜安慮得」,只有確定了「定」為指導思想,「得」就會自然而然的來!

「止」是止於至善,有可不無才能有可為。如今各種盤門左道,以假亂真,「生錢有道」,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底線,守住才能去定,才能去得。

6樓:小丑

我是一名大專生,極其閒時會看看古文,近來因閒暇過多看到此文,引發深思。欲圖新棄舊,立「止」明路。然因諸事之擾,迷了本不明朗的眼睛,特此發問,願各位志士可以幫我解此疑惑。

知止,怎麼解釋?

空氣濾心 懂得停留和依附於的意識。儒家經典啟示的天賦人性精神並不能夠至善,只能向善和擇善。天道才是至善至美的,天道倫理在 道德經 道德經啟示的實際上是高於人性的法治精神。儒家經典啟示 止於至善 是停留依附於天道至善。唯物意識弄出個 崇德至善 就太沒有文化信仰意識來,正確的說法該是 崇德向善 止是停止...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是Ne的典型,還是Se發揮到極致的表現?

深夜詩人 戲中伶 這裡Ni更多一點 也許Si高了也行 因為這裡精神 感官 神 是主體,也就是說這份感知來自內在 因為 不以目視 神在官認為應該停止的情況下依然想要行 這兩點都是不注重感知外在而注重自己內在的感知 也許還有判斷?明知應該停下來還要繼續前行,可能還有Fi在裡面反正跟外傾功能的關係不算大 ...

《大學》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yinsion 根據看 西遊記 的經驗,知止應該是 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然後一步一步走。即接受現在是個保安的現實,也有娶個村花的渴望。就是知止。 致於道 從第一段話來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在親民何為道,明明德。德,七曜執行規律,明知曉知曉事物執行規律就是道。止於至善,止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