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詞彙在閩南語裡讀不出而需要用普通話代替?

時間 2021-06-01 14:40:33

1樓:賽摳怕撕

只能說基本所有詞彙讀是能讀出來的,要麼是沒人教你,要麼是你沒有自己去學。

在我所在的區域,基本所有事物都會被翻譯成閩南話,比如「雷克薩斯」「阿迪達斯」「三葉草」「麥當勞」等等。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麥當勞」的閩南語唸法是從我香港堂哥那邊聽來的,我剛開始是聽不懂的,後來他都震驚了,因為在香港的他用閩南語是這麼念的,反正在閩南語地區卻聽不懂,可想而知我們被普通話受到了多大影響。只是現在大家覺得用普通話更能容易理解,就也不想講閩南話了。

2樓:林呆

強答一波,感覺是因為沒有統一並且一些詞彙平時根本用不到吧。在閩南語譯制的錄音棚待過一段時間,導演有本閩南語字典,比小學時普及的新華字典還大還厚,而且上面記錄了字在不同地區,不同片語裡的發音,且音標是8個音調的。

問題是那本還很難買到,導演還是託人買過來的。

3樓:

組合成詞時的變調問題也是乙個坎,雖然說穿了也就是聲調換一換位置罷了,相對吳語要友好多了。可是這也需要一定的熟練度,不夠熟練的說起來磕磕絆絆,而熟練程度高的人就依舊如履平地談笑風生。因此歸根結底還是語言環境問題

4樓:張堅

不是讀不出,而是閩南對通語有近乎痴迷的崇拜。那天聽兩個上年紀的廈門人用閩南話交流,乙個人對另個人說她住在「604」,就這樣簡單的數字都要用普通話念出來,真搞不懂是什麼心理。

5樓:王贇 Maigo

我的理解是,閩南語中有許多字有文白異讀,在不同的詞中,同乙個字會讀不同的音。

當遇到新詞的時候,一般人就不知道該用哪一種讀音了,於是只好改用文白異讀不顯著的普通話。

6樓:Naiefjongen

就像@李騫棹說的,我就舉幾個例子:

有些詞正式廣播還是用文讀音讀的,但是人們一般講話就用普通話發音了,像:

在廈門航空班機上:

廈門航空 e-mng hang-khong廈航 ha-hang

手提電腦 tshiu-the tian-nau電子裝置 tian-tsu siat-pi小桌板 sio-toh-pan

遮陽板 liah-iong-pan

還有福建人民廣播電台:

老調重彈:lau-tiau tiong-tuann談笑風生:tham-siau hong-sing人民代表大會:

lin-bin tai-piau tai-hue基本法:ki-pun-huat

原因@李騫棹已經解釋了。主要是很多漢字的白讀音大家都不用了:像「望海苑」(bong-hai-uan)這三個字要是讓廈門人完全用文讀音讀出來,就算是中年的使用者恐怕都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出來。

7樓:

因為許多方言趨於弱勢,在教育環境中沒了立錐之地,而像學校這樣場所就是書面語、高等術語、八卦時興詞彙等主要習得和高頻使用的地方,所以很多方言使用者失去了唸出「高階詞彙」的能力,只能引用通語新一層的「文讀音」。

像目前還比較的強勢的粵語和西南官話區的年輕人就還能夠用本地字音自然唸出這些詞彙,雖然可能他們的口音是猩化的。

8樓:李鶱棹

口口相傳的方言傳承模式是天然功利實用的——生活當中用得到的會,用不到的不會,即便問家人,家人也不會。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又會淘汰掉一部分實詞,譬如某樣不再使用的物件會令這個名詞消失,取代這個物件的新名詞方言中又沒出現了;某種行為人們不再做,那麼這個動詞也就逐漸消失了。於是方言連用來表達日常生活的能力也愈發受限,說方言的過程中摻雜普通話的情況也越來越明顯。

閩南語裡彼粒星是什麼意思?

余杰 彼此 遠的及近的 彼是遠的,一般中文就是 那 粒 小圓物的量詞 就是一般中文的 顆 所以用一般中文解讀無疑是 那顆星 sapereaude 閩南語 彼粒星 hit liap tshinn 普通話 那顆星 n k x ng 一生只有你 It sing Ts L 蔡小虎 Tshu Si h o 我...

有閩南語,為什麼沒有閩北語

呵呵 閩北方言內部差異太大,比如峽陽鎮和王台鎮,二十幾公里語調不一樣,王台鎮和西芹鎮,也是二十幾公里,不是同一種方言,用詞都不同,完全不能互通。閩北內部有官話 延平城區和西芹鎮 建甌話,福州話 延平東南鄉鎮 贛語 邵武市,光澤縣 吳語 浦城縣 幾大種,一般說的閩北語指的是建甌話,都是內部又可以分為很...

為什麼台語(閩南語)在台灣的地位沒有像粵語在香港的地位一樣?

迪仔 1香港的面積只相當於乙個縣,且香港的廣府片粵語族群有著絕對的人口優勢,2因為被英國殖民者視為非國民,香港很晚很晚才普及了義務教育 挖鼻屎 另外不大認同台灣人母語能力遠不如大陸和國民黨的推普相關,因為台灣的80後的母語能力還是十分不錯的,而台灣的戒嚴在87年結束顯然和國民黨的推普無關,反而是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