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語(閩南語)在台灣的地位沒有像粵語在香港的地位一樣?

時間 2021-05-08 00:54:58

1樓:迪仔

1香港的面積只相當於乙個縣,且香港的廣府片粵語族群有著絕對的人口優勢,2因為被英國殖民者視為非國民,香港很晚很晚才普及了義務教育(挖鼻屎)

另外不大認同台灣人母語能力遠不如大陸和國民黨的推普相關,因為台灣的80後的母語能力還是十分不錯的,而台灣的戒嚴在87年結束顯然和國民黨的推普無關,反而是所謂「本土派」上台後,台灣人從90後開始斷代式出現母語能力崩盤的現象。

再另外,我個人反而覺得國民黨時期反而是閩南語的巔峰時期,大量經典的閩南語劇或者閩南語歌都是在這個時代或者在這個時代接受教育的人創作的,一些閩南語的詞彙也是在這個時候出圈被其他地方的華人所知曉的,雖然並沒有粵語那麼大的影響力,但也絕對是僅次於普通話和粵語的第三大有影響力的方言,在此之前閩南語絕對沒有這種地位,而同樣是所謂的「本土派」上台後,閩南語的影響力急速崩盤。

在我個人看來,台灣人母語能力的急劇退步,主要是因為所謂的「本土派」醉心於政治惡鬥,忽視了經濟文化的建設導致台灣的話語權丟失,從乙個對外輸出文化的地方變成了乙個純輸入文化的地區,加上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台灣的年輕人不再可能只窩在老家,必須去其他地方找生計,而台灣雖然以閩南人為主,但是台灣閩南語內部差異也很大而且沒有特別強勢的優勢腔(這點和香港不同),為了方便溝通只能講普通話,久而久之形成了乙個封閉的普通話環境,以至於台灣的方言因此陷入惡性迴圈導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更加難以接觸母語說母語。

此外,台語或者台灣語被所謂的「本土派」用作政鬥工具以前從來不是公認的閩南語代稱,日本人也沒有承認過台語是閩南語的代稱,在日殖時代台語或者台灣語只被視作閩南語客語蕃語等台灣土生語言的總集,閩南語更只是台語或者台灣語子集的漢語的子集,而且因為滿清時期的不作為(更有可能是有意為之的族群挑撥,畢竟同樣有大規模遷徙運動的明朝並不存在這個現象,而滿清無論東西南北都有激烈的族群衝突)導致台灣激烈的族群對立,當時的台灣人比起台灣認同有著更加強烈的祖籍認同,一般只說自己的方言是漳州話泉州話潮州話之類。

而且即使是曾經完全代表粵語的廣東話,也在廣東的非廣府族群和非廣東籍的廣府族群的反感下,定義被修正為廣東所有族群的方言,台灣同樣是多族群社會,將閩南語和台語對等也會被台灣的非閩南族群反感並被視為大福佬沙文主義,況且在學術界早就有公認「臺語支」的說法,所謂的「本土派」提出的台語概念又和閩南語漳泉腔對等(台灣閩南語內部差異其實和他們的祖籍地相比更大),可以說是乙個具有政治敏感性和學術爭議性的完全沒必要存在的存在,所謂的台語或者台灣語更適合作為台灣所有語言的代稱而不是台灣閩南語的代稱,要稱呼台灣閩南語用早有官方定義的「台灣閩南語」更好。

台灣不同地區閩南語 台語 能否無障礙溝通?

laura佩佩 基本的溝通交談大致是沒問題 北中南各地有些許詞彙使用和語音的差異但電視網路常常在講大多數都知道 EX 電線桿有 點輝條 點播條 點條 三種唸法 腳踏車有的講 咖打掐 腳踏車 中部人多半說 替妹 鐵馬 還有人講 董阿掐 自行車 腔調大多是漳泉混合分不太出來了除非去鹿港宜蘭澎湖幾個地方的...

為什麼閩南語歌曲(台語歌曲)中有很多都是以告別 遠行 打拼等為主題,這背後有怎樣的文化歷史背景?

我最喜歡聽黃乙玲的黃昏的故鄉。很有味道。早期閩南語歌日本味很重。就是拿日本歌曲來重新填詞。雨夜花我也很喜歡,我喜歡悲傷的歌曲。 捲筒衛生紙 離鄉背井等等題材可以參考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鄉下的年輕人出外到大都市打拼 EX 嘉義到台北 其實就類似大陸的年輕人到北上廣打拼的概念 但是因為以前交通,通訊都不發...

有閩南語,為什麼沒有閩北語

呵呵 閩北方言內部差異太大,比如峽陽鎮和王台鎮,二十幾公里語調不一樣,王台鎮和西芹鎮,也是二十幾公里,不是同一種方言,用詞都不同,完全不能互通。閩北內部有官話 延平城區和西芹鎮 建甌話,福州話 延平東南鄉鎮 贛語 邵武市,光澤縣 吳語 浦城縣 幾大種,一般說的閩北語指的是建甌話,都是內部又可以分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