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話為什麼很多字發音和閩南語一樣?

時間 2021-06-03 12:32:06

1樓:小博在努力

我想因為這裡本來就是閩南語,或者類似閩南語非官話方言的大本營,然後官話同化這些方言形成西南官話的時候,那些原有的閩南語,或者類似閩南語的底層被保留下來了,聽說古蜀國的一種漢語方言很類似閩南話,然後官話南下去融合它們形成西南官話的時候把這些底層保留下來了吧

2樓:

這是表面上相似。跟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話更接近的是江西、湖南一帶的讀音。

閩語口語中的「吃」一般寫成「食」,閩南話發音為tsia陽入,福州sie陽入。「食」是曾攝入聲字,曾攝字這麼讀的極少,有人認為「食」不是tsia、 sie陽入的本字,而是來自「」(《集韻》士革切,「一曰齧也」)之類的字。也有人舉潮州「冰」pi為例,認為有極少數曾攝字可以讀i/ia,所以「食」是閩語說法的本字。

西南「吃」讀ia的很少,有的方言志和舊地方志有這種記載。這個是對應江西、湖南常見的ia()入聲/陰入,保守的地方聲母是k或c,比如江西武寧kiak陰入,湖南韶山cia入聲,來自《廣韻》苦擊切的「吃」,這跟閩南等地的tsia陽入並不一樣。苦擊切的「吃」閩語也有用的,比如有的閩南話歌曲裡「吃虧」讀如「克虧」kik kui。

閩南話「白」白讀pe陽入,福州pa陽入,這跟閩南「棚」p/p,福州pa相配,屬於梗攝的一種白讀。跟西南p(i)e接近的是江西、湖南的文讀,比如南昌「白」pet陽入(白讀pa陽入),長沙p入聲,韻母均跟「北」一樣。而閩語「白」「北」白讀韻母並不一樣,閩南「北」pak陰入,福州py陰入。

「肉」ba陰入跟ka聲母部位都不一樣,這個就不用說了。

周及徐比較過四川境內所謂南路話與湖廣話,認為南路話是元末以前四川本地漢語方言在當地的後裔,而不是湖廣話在川西南地區演變的結果。他的觀點可信度不高。

為什麼西南官話聲調不明顯?

李溯本 Unancha 中中國人的 性格,很明顯北方更 型,南方更 型吧?因此北方漢語犧牲了調類的數量,來換取輕重 語氣 感情的表達更加清晰 南方漢語則相反,相對犧牲了語氣,來換取更多的調類,能在內容上細緻辨義?反映在調值上,北方漢語普遍大起大落 大開大合,不同 調位 之間區別鮮明 而南方漢語就更適...

為什麼西南官話中 國 字常讀作 gue?

Hien 這是按明代官話繼承下來的 正確 韻母。當然了,正確 是相對的,這裡 正確 單是從明代正音角度談。通俗一點說 國 北 在古時是同韻的。除了聲母,區別僅在於有無介母u.用音韻學術語說 國 北 在廣韻中同為德韻,在洪武正韻中同為陌韻。四川文讀繼承明代官話較為規則。南京話在晚期入聲韻發生了一些簡化...

為什麼西南官話在方言衰微的背景下依然有很高的使用率?

熱愛學習的小笨豬 我覺得完全去追求原汁原味的西南官話是沒有意義的,沒人規定什麼字要怎麼念,語言是溝通的工具,既然是溝通,就必須改變。西南官話屬於官話的一種,在普及普通話的情況下是有優勢的,可以將傳統方言和普通話很快結合,既保證了語言的獨特性,也不會出現因為無法理解造成的對立,甚至可以因為與普通話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