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提倡的 不用典 ?

時間 2021-05-06 07:01:38

1樓:簡單

所謂用典是相對的,啥事都不能絕對,不能極限。我們看下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一曰須言之有物

吾國近世文學之大病,在於言之無物。今人徒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而不知言之無物,又何用文為乎?吾所謂「物」,非古人所謂「文以載道」之說也。吾所謂「物」。約有二事:

今天的我們讀起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以載道,都算用典了。

2樓:風無名

重要的問題,思想與文化是「接續」誰來發展?

當然是接續歐美來發展,希臘的,英國的,法國的,德國的文化等等,這都是「我們的」的文化,而不是別人的。

所以用這些典未嘗不可。

3樓:

其實他們說話也沒少用西方的「典」。

他們所謂不用典,是不用「古典」――時代已經變化,很多「古典」不僅文字不好懂,而是事實也不足以證明二十世紀的事。

然而不用「古典」不代表不用典,新文化運動的人,用起「洋典」還是頭頭是道的。

不要太信所有留學生,信四分之三,留四分之一給他們乙個做「阿Q」的機會。當然像魯迅這樣的留學生是可以相信的。他即使有批判過度之處,但是動機是為人民提高的,希望人民「精神茁壯」的。

胡適之類,對西方對東方,看的都是皮毛。

(阿Q進城,嘲笑城裡人管「條凳」叫「長凳」,回了村又嘲笑村裡人管「長凳」叫「條凳」。新文化運動,若沒有魯迅的異軍突起,整體上只是一場類似用於丹對抗孔子的運動)

引用幾段胡適的散文,看看人家的「洋典」(記得那個時候中中國人是沒有網際網路的哈,一定要記得別把現在的自己帶入那時候):

「王文伯先生曾送在君乙個綽號,叫做the conclus-ionist,可譯做「乙個結論家」。這就是說,在君遇事總有他的"結論",並且往往不放鬆他的「結論」。」

「這也許是因為他十五歲就出洋,很早就受了英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影響的緣故。他的生活最有規則:睡眠必須八小時,起居飲食最講究衛生,在外面飯館裡吃飯必須用開水洗杯筷;」

「他寫的英文可算是中中國人之中的一把高手,比許多學英國文學的人高明的多多。他也愛讀英法文學書;凡是羅素,威爾斯,J.M. Keynes的新著作,他都全購讀。」

「他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他愛真理,崇拜自由,信仰科學。因為他信仰科學,所以他痛恨玄談,痛恨中醫。」

「去年過日本時,櫻花已過,正值杜鵑花盛開,顏色種類很多,但多在公園及私人家宅中見之,不如今日滿山滿谷的氣象更可愛。《廬山遊記》」

我確定,當時讀得懂這段文字的人,跟讀得懂辛棄疾的,該是一類人。。。

4樓:

不用典,是胡適首倡(問的是新文化運動,此前的不說它)就他的想法而言,這是為了自己寫出好文章,而不是為了沒文化的窮人——知識分子之間,也要說點人話。

胡適是在美國受到啟發的,他的朋友遊了凱約嘉湖,寫詩說什麼「言棹輕楫,以滌煩痾」「猜謎賭勝,載笑載言」,「言載」皆為死字,引起胡適的不滿。又是什麼「鼉掣鯨奔」「馮夷」云云,把美國的小小一湖,寫的像中國的大江大海

胡適還注意到美國新建不久,幾乎沒有歷史,他們有很好的文學,可是沒辦法引用多少典故。用典遠不是好文章必須的。

另外,胡適的「用典」,並沒作嚴格規定,比如很多成語,在他是不算用典的。

用典的另外一些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大量陳腐的典故,的確帶起大量陳腐的思想,不利於新文化的創新,無論語言還是思想。魯迅乾脆不讓青年讀古書。

用典一般簡略而晦澀,即使人們統統看得懂,讀起來也會有些「隔」,難以文從字順,這一點,古人很有經驗教訓,六朝文章後期用典太濫,不就老受詬病。文章要寫的好看,用典原須慎重

多用俗語少用典,也是白話文應有之義。白話文不專門寫給窮人白丁,然而容易懂得,確乎是使用白話文的一大理由,這不意味著文章跌價,只要寫得好,有文化的高階文人也愛看的。以此,胡適強調周作人不比古人差

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

周作人《平民文學》陳獨秀《從文學改良到文學革命》都在說士大夫的文言文,連同老一套的思想,已經窮途末路;人們的文學觀念應該有乙個大的轉變,而書生拿古董裝逼,本就沒有什麼榮耀。

5樓:

所謂用典,大概如《陶庵夢憶》中的《範長白園》中的「少焉」一般……

主人曰:「寬坐,請看『少焉』。」金不解,主人曰:「吾鄉有縉紳先生,喜調文袋,以《赤壁賦》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句,遂字月為『少焉』。頃言『少焉』者,月也。」

6樓:螺旋真理

典故是一種符號,其文學性體現在用字少而表意多,可以意會。典故往往具有多意性,即字面上一重意思,引申還有一重意思。但是掌握典故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在傳統社會往往是少數知識階層才能完成的事情,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就是改變這種文化的階級性,所以提倡不用典,首倡者乃是胡適博士,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提出。

當然,不用典三字,遠遠不能表達胡適博士的意圖,很容易被誤解,所以胡博士對此有詳細解釋:

吾所主張八事之中,惟此一條最受友朋攻擊,蓋以此條最易誤會也。吾友江亢虎君來書日:

「所謂典者,亦有廣狹二義。餖飣獺祭,古人早懸為厲禁。若並成語故事而屏之,則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

……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簡而涵意多。此斷非用典不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詩,並不可寫信,且不可演說。

來函滿紙『舊雨』『虛懷』,『治頭治腳』、『捨本逐末』、『洪水猛獸』、『發聾振瞶』、『負弩先驅』、『心悅誠服』、『詞壇』、『退避三舍』、『無病呻吟』、『滔天』、『利器』、『鐵證』,……皆典也。試盡抉而去之,代以俚語俚字,將成何說話。其用字之繁簡,猶其細焉。

恐一易他詞,雖加倍蓰而涵義仍終不能如是恰到好處,奈何。……」

此論極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為廣狹二義,分論之如下:

(一)廣義之典非吾所謂典也。廣義之典約有五種。

(甲)古人所設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義,不以時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雖不讀書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

然不可謂為用典也,上文所舉例中之「治頭治腳」、「洪水猛獸」、「發聾振瞶」,……皆此類也。蓋設譬取喻,貴能切當,若能切當,固無古今之別也。若「負導先驅」、「退避三舍」之類,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與之間,或可用之,然終以不用為上。

如言「退避」,干裡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語成語者,合字成辭,別為意義。其習見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鑄"成語",亦無不可也。

「利器」、「虛懷」、「捨本逐末」,……皆屬此類。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與今所論議之事相比較,不可謂為用典也。如老杜詩云,「未聞殷周衰,中自誅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詩云,「所以曹孟德,猶以漢相終」,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詩云,「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雲,「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語此亦非用典也。吾嘗有句雲,「我聞古人言,艱難惟一死」。又雲,「『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語未必是」』。此乃引語,非用典也。

以上五種為廣義之典,其實非吾所謂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狹義之典,吾所主張不用者也。吾所謂「用典」者,調文人詞客不能自己鑄詞造句,以寫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陳言以代之,以圖含混過去。是謂「用典」。

上所述廣義之典,除戊條外,皆為取譬比方之辭。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狹義之用典,則全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

此吾所謂用典與非用典之別也。狹義之典亦有工拙之別,其工者偶一用之,未為不可,其拙者則當痛絕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謂用字簡而涵義多者也。客中無書不能多舉其例,但雜舉一二,以實吾言。

(1)東坡所藏仇池石,王晉卿以詩借現,意在於奪。東坡不敢不借,先以詩寄之,有句雲,「欲留嗟趙弱,寧許負秦曲。傳觀慎勿許,間道歸應速。」此用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東坡又有「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詩云,「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此雖工已近於纖巧矣。

(3)吾十年前嘗有讀《十字軍英雄記》一詩云,「豈有酖人羊叔子,焉知微服趙主父,十字軍真兒戲耳,獨此兩人可千古」。以兩典包盡全書,當時頗沾沾自喜,其實此種詩,盡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華僑誄陳英土文有「本懸太白,先壞長城。世無鉏霓,乃戕趙卿」四句,餘極喜之。所用趙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國維詠史詩,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復何補。神州遂陸沉,百年委榛莽。寄語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謂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處,終在不失設譬比方之原意。惟為文體所限,故譬喻變而為稱代耳。用典之弊,在於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

若反客為主,使讀者迷於使事用典之繁,而轉忘其所為設譬之事物,則為拙矣。古人雖作百韻長詩,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與白香山「悟真寺詩」皆不用一典。

)今人作長律則非典不能下筆矣。嘗見一詩八十四韻,而用典至百餘事,宜其不能工也。

(醜)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詞,故以此為躲懶藏拙之計。惟其不能造詞,故亦不能用典也。總計拙典亦有數類: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幾種解釋,無確定之根據。今取王漁洋「秋柳」一章證之。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婦鏡,江於黃竹女兒箱。空憐板話隋堤水,不見琅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永豐坊。」

此詩中所用諸典無不可作幾樣說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學所以達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讀五車書,然後能通其文,則此種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語,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懷,稱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語),是其例也。今人言"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寫山高與天接之狀,而曰"西接杞天傾"是也。

(5)古事之實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亂用作普通事實。如古人灞橋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種特別土風。陽關渭城亦皆實有所指。

今之懶人不能狀別離之情,於是雖身在滇越,亦言灞橋,雖不解陽關渭城為何物,亦皆「陽關三迭」、「渭城離歌」。又如張翰因秋風起而思故鄉之蓴羹鱸膾,今則雖非吳人,不知蓴鱸為何味者,亦皆自稱有「蓴鱸之思」。此則不僅懶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種種,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說也。

胡博士把用典分了三類,大致是引申義和本意差不多的典故、成語、引用名言、歷史人物,這些是可以用的,喧賓奪主、容易引起誤解以及用的不好的典故,則不要用。其實不用典的一些主張,和上一條「務去濫調套語」,主旨是近似的。

題主所疑慮的問題,胡博士其實都回答了。現在是否用典,因為社會條件已經不同於新文化運動時期,所以我覺得看創作的目的和物件,寫給社會大眾看的就不能用生僻的典故,但是可以多用新出現的、大眾都熟悉的典故;寫給一部分人看的則要看目標受眾的知識結構,現在社會文化分群嚴重,很多亞文化群體都有特有的梗,寫給他們的文字,但用無妨。

新文化運動是否全面反傳統?

新文化運動,只是希望這個老大的民族,垂老向死的國家,能激發 生的意志 在人類進化的世界大潮中游泳,反對給人民以 死的教訓 的,本質是吃人的那些傳統而已。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

魯迅被譽為新文學的旗手在新文化運動前卻用異常古奧的古文寫作,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

矛盾嗎?新文化運動,本質是思想革新運動,在我們固有的認識上,創造新思想,發展新未來。魯迅先生,接受和發展 新思想和新文化 時,已經是而立之年的事情了,好吧 那時候,他家小孩都能提著醬油瓶上街打醬油了,對於作為具備舊世界成熟世界觀的魯迅先生來說,打破舊認知,締造新思維,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魯迅先生,即...

怎麼看待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

已登出 新文化運動可沒人說過打倒孔家店,人家說的是打孔家店,你要知道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是有很大區別的。打倒XX那怎麼也是共和國建立之後才有的短語形式。 自由和平鴿 當時的儒家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影響,是對當時的國家發展不利的,名為打倒,並非是打倒,而是改進。而今,我們國家富強了,需要反過頭來重新去看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