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繼承哪個哲學家?

時間 2021-05-06 00:52:59

1樓:密涅瓦的貓頭鷹

康德,費希特,謝林對他影響最大,當然你要繼續往前追,可以追到赫拉克利特,不不過沒有必要。康德和他年齡差接近半個世紀,費希特比他大一些,黑格爾應該聽過他的課,並且黑格爾在2023年接替的費希特在柏林大學的教席,謝林是他同學。

絕對精神的概念黑格爾是從謝林那裡借來的,但是他對謝林的絕對精神進行了改造(所以黑格爾死後,謝林一直說黑格爾抄襲他)。

改造主要在於謝林認為絕對精神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理性,邏輯的宇宙精神,一切事物思維的現象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

謝林認為絕對精神是靜止的,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是永恆運動發展的,這是由他自己內部的矛盾所推動的,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問題。

謝林主張無差別的同一,即存在與思維的無差別同一,黑格爾提出具體的同一,本身包含差別的同一

黑格爾肯定謝林把費希特的正反合的辯證形式應用於自然和精神,但是他反對謝林將辯證法看作無生命的圖式外加於事物的形式主義傾向。

謝林認為絕對由於無意識的慾望而動起來產生了人和自然界,而且只有通過人的神秘的藝術直觀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黑格爾則認為絕對精神是邏輯的精神,因而只有通過人的概念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不過他們都一樣認為絕對精神是在人類和自然界出現以前早已恆存的宇宙精神。

對於康德,他肯定了康德對於物自體和現象的劃分,但是他反對康德認為二者存在原則區別以及現象是主觀的觀點。他認為本質就體現在現象中,現象就是本質的顯現。

其次他肯定康德對於概念,範疇的批評。但是反對康德在認識前批判考察認識能力的先驗方法。他認為我們必須在認識的過程中,將思維形式的活動和對於思維形式的批判,結合在一起。

他肯定康德在「使用知性的範疇去認識物自體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這一思想的貢獻,但是黑格爾批判康德僅看到了矛盾是理性的本質,卻沒有看到矛盾是世界的本質。

同時康德的範疇體系還是陷在過往經院哲學的裡面,是僵死的。

所以黑格爾肯定了費希特的從思維的能動性引申出的邏輯範疇體系,但是他也認為費希特從自我引出的範疇系統,是有侷限性的。

2樓:魯刃頰

要想徹底理解你提的問題,就要懂本體論,就要懂形而上,就要懂辯證法,就要懂《小邏輯》,就要懂《哲學史講演稿》。

匯成一句話,就是要懂歷史的邏輯。歷史就是邏輯。

黑格爾的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就是歷史。

3樓:

不得要承認,黑格爾的確自成一派。但如果仔細思索,依然可以發現黑格爾繼承自康德的線索。康德以為,我們認識的是世界的現象(在心靈上,亦即表象),而對物自體,或者說自在之物,我們一無所知。

物自體只不過是乙個標界概念,以防止我們將現象當作物本身,從而產生諸多狂妄與謬誤。

在認識上,康德將理性仔細地限定在經驗範圍內,使之不至於逾越到超驗之中去胡作非為。

但在實踐上,出於純粹理性自我完滿的要求,至善成為了意志的目標,道德法則成為了純粹意志的直接根據。為了使至善具有客觀實在性,從而設定了上帝與自由。上帝與自由是超驗的,所以在(用於認識的)思辨理性那裡,沒有任何直觀,也不可能被賦予實在內容(依然只是標界佔位符,所以上帝不會干擾科學)。

但在實踐理性那裡,由於至善的客觀實在性,從而賦予了上帝與自由以實在性,這種實在性使得上帝與自由在思辨理性那裡得到了確認(科學依然必須朝著至善)。

由此可以看到,康德始終在小心謹慎地審視和限定著理性、物自體、上帝、自由等概念,嘗試著為它們搭建乙個科學的系統。

但同時,也正是因為對這些概念的限定,使得人們不滿足。比如:康德說,物自體不可認識。

人們就開始有了意見,為什麼不可認識?這就相當於設定了人的能力極限嗎?科學的無限發展不是必然認識嗎?

在這種情況下,黑格爾把康德的藩籬開啟,將所有這些原本被謹慎限定的概念放飛出去,並嘗試著在更高的層面上將它們重新統一。

黑格爾的工作是如此展開的:首先要消除掉物自體。也就是心物的對立,也就是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對立。

黑格爾通過論證乙個作為萬物基質的『一』,而論證了物質與理性是同質的,是同一基質的不同表現形態。這種基質,就是精神。

由於物自體被表述為了精神,從而消除了。於是,精神在認識著精神的過程中,必然能夠達到完全的自我認識(因為是同質的,也就無根本的對立),從而必然地能夠完全地認識世界萬物。如果精神能完全地認識世界萬物(也就是認識精神自身),那麼,上帝的設定就沒有必要了,因為精神取代了上帝的位置。

康德以為,目的就是乙個概念的物件(『人』是乙個概念,這一概念的物件,就是乙個純粹自由的人),而概念則是這一物件的原因以及實在性根據(乙個完全自由的人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為有『人』這一概念)。而合目的性,就是客體(現實之物)朝著概念的靠攏。在黑格爾那裡,概念實際上就是精神。

概念一開始就指向了乙個終極的可能物件,概念的目標就是要將概念所指向的可能物件實現出來,而實現的過程,就是精神的展開,概念所指向的物件,就是此概念所指向的現實諸物件在絕對精神中的展開。由此,概念內在地就具有了朝著概念的物件發展的動力,也即精神的內在動力,並要將概念的物件實現出來。所以,精神的力量,也即是實踐的力量。

這時候,精神面對的,只剩下了兩個概念:至善與自由。什麼是至善呢?

至善就是精神的完全展開,從而達到自我完滿。在這種自我完滿之中,理智直觀與感性直觀完全一致,自由也就被充分地實現出來了。

由此可以看到,黑格爾以康德為基礎,以同心圓的方式向外擴張,最終在精神的完全展開(絕對精神)中重新達到了統一。

那麼,這種擴張是否是正確的?或者從康德的角度來看,是否是正當的?事實上,康德早有預見,並提出過警告:

『或者它(理性)的任務和對它的期望被誇大到了乙個無法達到的終點(也就是絕對精神),……,並陷入了狂熱的、與自知之明相違背的神智學的夢幻之中。』(此引語中,括號內的說明是我自加的)。

附加說明兩人之不同:

因果律有兩種區分:作用因(昨天之事是今天之事之原因)和目的因(因為某個目的,所以如此發生)。康德著重於從作用因來論述,而黑格爾則著重於從目的因來論述。

黑格爾以為,萬物皆有目的,人有目的,自然有目的,宇宙也有自己的目的。萬物在其初始之中,即蘊含有其終極的形態,目的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線路(儘管可能是曲折的)。所以,歷史的發展是客觀的,是客觀精神決定了歷史的發展方向和線路。

至善(上帝,純粹理性,絕對精神)既是康德道德哲學的發展終點,也是黑格爾精神哲學的發展終點。但是,在實現基石的選擇上,兩人又的確完全不同。對於康德來說,理性至上,一切理念的內容,本身就是理性的,至善也只不過是理性自我完滿的要求。

至善的實現,在於人摒棄自然的稟好,遵從道德法則。所以,至善是實現出來的(通過理性推動意志),自由是展現出來的(自由是人所本有)。

對於黑格爾來說,理性僅只是精神展開的一種能力。精神展開的驅動力,是感性的(意欲的)。其分界線在於對生命的看法。

將自我實現看得高於生命存在的人,就是主人,將生命存在看得高於自我實現的人,就是奴隸。主人和奴隸雖然在各自追求上有分野,但也有重疊的地方:獲得相互的承認。

承認的戰爭(鬥爭)推動了各自的發展。

在黑格爾那裡,我們看不到純粹理性的道德要求。因為對於黑格爾來說,人依其本性而行為(如果區分人性與人道,那麼,人性屬於黑格爾,人道屬於康德),理性不過是他們附加的行為能力。人本身只不過是精神展開的階段或原料。

所以,至善不是人所追求到的,實現出來的,而是精神展開的客觀結果。反倒,自由(實現地)不是本有的和被展現出來的,而是(通過鬥爭)追求到和實現出來的。

這也可以看出兩個人視角與線路設計的不一樣。對於康德來說,是設定乙個上帝(至善),然後人運用理性,朝著這個目標行進,由此這一目標必然被實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人是主體,最終實現的也是人之(理性)至善。

而黑格爾則不設定上帝(至善),他認為,一切都是精神的自發發展,精神以其自有的形式(辯證法)自發地逐步展開,最終達到的結果(至善,絕對精神),是自發發展出來的,而不是設定和追求到的。所以,精神是主體,最終實現的,是精神的自我展開,人不過是展開過程的乙個環節。在精神自發發展的過程中,在鬥爭的展開過程中,人唯一值得追求的,也必須實現出來的,是自由。

由此,自由就是精神展開程度的標尺。

如果大家從中能看出為什麼馬克思選擇相信黑格爾,而不是康德,那麼,至少高中政治就是及格的,甚至能打到 80 分以上。

德國哲學是精神衝突的哲學,黑格爾認為到了「絕對精神」階段才沒有衝突。神學認為上帝有沒有精神衝突?

兵叔 絕對精神不是沒有衝突,而是所有的衝突都作為環節包含在絕對精神中。在這個意義上,問題應該是,衝突不是有沒有,而是是否被合理的理解為巨大的整體的乙個環節。即絕對精神,大全,神,上帝。 空氣濾心 上帝不說形式語言,真理就在萬事萬物當中,真理不說話,說形式語言的是人。人的知性是形式化的邏輯思維,需要乙...

如何評價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

簡單回答一下。眾所周知,黑格爾的邏輯學由存在論 本質論 概念論三部分組成,如果細究其邏輯論的根本,分別對應的是三個更根本的部分分別是 一般 特殊 個別 具體 馬克思說的從抽象上公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從存在到概念的邏輯順序。一般就是抽象,就是同一,特殊就是同一的反映 映現 個別就是存在和本質的統一即具體...

哲學家是如何說服自己做哲學家的?

雪狐 愛因斯坦說 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上帝讓我成了權威,哲學家不是自己做哲學家的,而是要求知探索這條路上,不斷的追尋,不斷的追尋,最後發現自己 被成為了哲學家 macy幻火斯丹 不需要說服,哲學也是愛好,只不過愛好智慧型 需要他們去解答很多問題,能回答出來並且得到認同是他們該做的。跟科學家差不多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