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排斥世間的快樂?

時間 2021-05-29 23:06:43

1樓:Cherish168

世俗是兩邊,佛法是中道。

世俗有快樂、有痛苦。有是,有非。有對,有錯......

佛法是不二法門,沒有快樂但沒有痛苦。沒有是非、對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道德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2樓:信願持名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怎樣在娑婆世界得到真實的快樂?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娑婆世界是個苦惱世界、堪忍世界,正因為苦惱,所以我們希望得到快樂。

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但什麼是真實的快樂呢?又怎樣得到呢?其實,我們一般人並沒有嚐過什麼是真實的快樂。

以佛法來說,樂分為三種:外樂、內樂、法樂樂。

外樂是指五欲之樂或者人天福樂,滿足人的身心感官的需要,這是一種最粗淺的快樂。

比如夏天非常熱,一股涼風吹過來,「哎呀,好涼快」;餓得不行了,給飽餐一頓;冷得不行了,讓穿得溫暖;必要的生活資財;男女的情感及性的滿足;人的名譽感、社會的尊重和成就感;合順的飲食;良好充足的睡眠:也就是一般講的「財色名食睡」。當然,細分還可以很多。

一般人追求的,不過是這些快樂,這叫「五欲之樂」,是外樂,是最低階、最粗糙的。它容易迷惑大眾,給一般人帶來墮落甚至犯罪的因緣。人往往為了追求這五欲之樂犯下無窮的過失。

當然,它也是無常、不住的。盼望美好的婚姻,最後以離婚結局;希望有健康的身體,結果多是老病;想要孝順的兒子,恰恰他不聽話……這些事太多了,就不一一枚舉了。

這種所謂的樂,表面是樂,背後就是大苦,甚至在樂的當下就是苦。所以,這些稱為「不真實的樂」,它是變幻無常的,是以苦作為背景的。

比如走路。走得時間很長,感覺累了,往大樹底下一坐,「哎呀,真快樂呀!」可是坐久了,又覺得腰痠背痛,要走一走,「哎呀,走一走真放鬆,真快樂呀!」

這個所謂的樂,就是對前面苦的積累的一種臨時調節。

如果坐本身的體性是樂的,那坐得越久越快樂——不是,坐久了又累;如果走是快樂的,應該走得越長越快樂——又不是,走長了又累。

沒有錢的人覺得發了財快樂,可是發了財也覺得很累,茫然,甚至跳樓。沒錢的只知道沒錢的苦惱,不知道有錢的也有有錢的苦惱。

總之,人在這世間,不管有財、無財,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所以稱為「苦海茫茫」。

第二種樂叫內樂。內樂就是內在的,以佛法講就是禪定之樂,「禪樂為食」。

不是依據外在的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內在通過禪定的經驗感受到一種喜樂、平安、清淨。

一般妄想紛飛、雜亂散念的眾生,很少有這樣的感受。

五欲之樂是在欲界的範圍之內,屬於最低階的。禪定之樂可以到色界天,當然,如果禪定功夫非常高的,可以到無色界天。這些我們也是聽聽而已。

有些真正修道的人有了禪悅、禪樂,根本就不稀罕世間的五欲之樂,因為不是乙個級別、乙個層次的。五欲之樂會造罪,迷惑顛倒;禪悅之樂也不究竟。

一般人得到禪樂,他也會起驕慢,甚至想成為乙個神仙,或者沾染在這種禪的境界當中,就沒辦法脫離,永遠在三界之內。即使到了四禪天,仍然還在三界之內,不能出離。

第三種樂是法樂樂,就是由佛法而產生的生命的喜樂。這又有兩種。

◎ 一種就是聖道法門的法喜法樂。

信奉佛陀的教言,能夠開悟、見性、見道,見到佛所說的如如真理是什麼樣,心中生起絕對的安穩和喜樂,稱為「法樂樂」。

如果豁破無明、證悟法性,像諸大菩薩那樣,那這種樂是無法言喻的。

它是超越生死輪迴、出離三界以外的一種從本有佛性當中所湧生的絕對清淨、無分別、本有、自然的法喜法樂。我們是凡夫,當然也沒有嚐過。

◎ 另一種就是淨土法門的念佛之樂。

我們念佛,雖然還是乙個凡夫,五欲之樂也不能健全地享用,或許資財很缺乏,家庭也不如人,在社會上也沒有地位,吃得也不好,晚上也睡不安穩,禪定的經驗更沒有,是散亂的凡夫。但內心有絕對的安慰,知道此生了畢,決定到淨土去成佛。

所以在這個世間會安定自在地跟大家結善緣,一向念佛。以「已滅之苦如大海之水,未滅之苦只如毛滴之水」這樣一種解脫自在、瀟灑的心情,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隨緣勸化、自信教人信。

我想很多專修念佛人都有這種念佛的法喜法樂。

雖然碰到生活中的瑣事,比如孩子、工作、身體等不如意,也會起煩惱,也會有苦痛的身心覺受,但是反而促進我們對彌陀的仰賴、對淨土的嚮往、對念佛的信心。

所以,生活中的苦惱就像汙濁的泥水,更加滋養念佛的蓮花,更加使我們念佛的蓮花綻放香味。

也就是說,遇到苦惱,不像世間人只是從苦入苦,一直苦到底,沒有前途;反而是越苦惱越有念佛的妙香,越有念佛的法喜。這就是我們念佛的法樂之樂。

希望您,也希望更多有緣的人,都能在這個世界真正感受到念佛的真實之樂。

其他都是過眼煙雲,沒有意義,如同石火電光。人天福樂都是虛假的,都沒有究竟永恆的意義。

五欲者即是財、色、名、食、睡。眾生常為五欲所煩惱,而且苦苦追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 17雲: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大安法師:五欲害人如同腳踩毒蛇

無量劫以來我們在五欲六塵打滾,你說對五欲六塵能夠通體放下,這是大丈夫氣概,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做不到,雖然也念念佛,也修點行,還是把五欲六塵,享五欲的快樂作為他的目標。

這個五欲一般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塵境。因為這五種塵境,它不是欲本身,但其中有味道,它能夠引發行人的這種佔有慾之心,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叫五欲。

那我們的六根追逐六塵,如果把意根放下,就是五根追逐五塵,它是本能的,十二因緣當中就講六入,六根就自然要入到六塵裡面去,追求那種快感、快樂。所以你要使六根不追逐六塵的快樂,這不是一般的淺顯的智慧型所能降伏的,那唯有甚深的空慧的智慧型和堅固的那種為生死之心,才能把這個五欲的這種趨向的這種心給它降伏下來。

所以大乘經典特別般若系經典就是要讓我們厭離五欲,眾生就是被五欲——如果直接就說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常常就是一生就是為這五欲去奮鬥,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懊惱,一輩子都是求五欲。所以這些五欲的快樂得到了,他就會更猛利地去追求,他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欲壑難填嘛。

但是這個五欲,當你得到的時候你去思惟,它是沒有什麼味道的,就像狗咬這塊骨頭,咬來咬去也沒有肉,但它又不放棄,如狗咬肉。而這追逐五欲,就是會增加鬥爭,就像這個鳥追逐這塊肉,這個鳥之間相互要廝殺。這個五欲焚燒人就像我們逆風拿的乙個火把來燒自己,五欲害人就像我們腳踩在毒蛇上,五欲本質上沒有真實性,就好像夢中所得。

所以大乘經典都在教我們怎麼遠離、厭離五欲,但世間人迷惑顛倒,就貪戀執著這個五欲,到死亡的時候都不捨棄。比如說這個色慾,他到死亡的時候,哪怕有一點精力,有一點力氣,他都會思念這個東西。

所以這就是我們輪轉不休,受無量痛苦的原因,讓我們墮落,讓我們不得出離,這就是五欲。

3樓:

摩訶梨,如果色唯苦無樂、只有苦、只帶來苦而沒有樂,眾生是不會對色貪染的。

因為色也有樂、也會帶來樂而沒有苦,所以眾生會對色貪染。 有貪染便會有結縛,有結縛便會有汙染。

摩訶梨,這就是使眾生汙染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眾生汙染的。

摩訶梨,如果色唯樂無苦、只有樂、只帶來樂而沒有苦,眾生是不應對色厭離的。

因為色也有苦、也會帶來苦而沒有樂,所以眾生應對色厭離 。有厭離便會有無欲,有無欲便會有清淨。

摩訶梨,這就是使眾生清淨的原因和條件,這是有原因和條件使眾生清淨的。

一開始有兩種極端的路,一是大多數人所遵從,極端享樂,跟隨慾望,人生短暫,及時行樂主義。一是極端禁慾,虐待自己祈求智慧型真理主義的苦行路。

世尊開拓了中道一條新路,不偏不倚的路,採納了兩邊優點,剔除錯誤的路。中道沒有全盤否定享樂與吃苦,而是認為如果長期沉溺在欲樂中會讓人懶惰,甚至貪婪,導致殘暴。中道推崇有節制的享受物質帶來的快樂,更應該追求精神文明的快樂,心靈健康的快樂,沒有煩惱的樂。

鼓勵人們追求正當的幸福,獲得智慧型,合法追求快樂而付出代價,付出努力,吃點苦頭是應該的。

《巴利經藏中部分析無諍經。》

世尊說: 「不要追尋極端欲樂。追尋欲樂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

不要追尋自我虐待的苦行。追尋極端自我虐待的苦行是痛苦、非聖者、沒有意義的。如來不落入這兩邊,覺悟一條中道,這條中道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巴利經藏相應部首長相應。》

「首長,有兩邊出家人是不應行踐的。

「一邊是追尋極端欲樂,這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一邊是極端自我虐待的苦行,這是痛苦、非聖者、沒有意義的。

「首長,如來不落入這兩邊,覺悟一條中道,這條中道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首長,如來所覺悟的中道是什麼呢?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首長,這就是如來所覺悟的中道 ,這條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巴利經藏相應部諦相應,如來所說。》

世尊說: 「比丘們,有兩邊出家人是不應行踐的。這兩邊是什麼呢?

「一邊是追尋極端欲樂,這是低劣、世俗、屬於凡夫、非聖者、沒有意義的。一邊是極端自我虐待的苦行,這是痛苦、非聖者、沒有意義的。

「比丘們,如來不落入這兩邊,覺悟一條中道,這條中道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比丘們,如來所覺悟的中道是什麼呢?這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比丘們,這就是如來所覺悟的中道,這條中道可使人生出眼、生出智,可帶來寧靜、無比智、正覺、涅槃。

4樓:dbkbf

少女嘉言沉醉於對周亦晨的愛戀中,無法自拔,雖然明明知道,一切皆是枉然。或者,當我們沉醉時,我們會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對方,看不清未來及希望。又或者,當我們漸漸老去,回首之時,才發覺,那些渴望而不能夠得到的東西,它們,永遠住在我們無法抵達的森林裡。

如何理解佛教的世間八法?

一 利,利者,利益。謂凡有益於我者,皆名為利。要覽雲 得可意事曰利。是也。二 衰,衰者,減也。謂凡有減損於我者,皆名為衰。要覽雲 失可意事曰衰。是也。三 毀,毀者,毀謗也。謂因惡其人,構合異語,潛地而訕謗之。要覽雲 陰為毀訕曰毀。是也。四 譽,譽即讚譽,謂因喜其人,雖不對面,亦必潛以善言而讚譽之。要...

世間有什麼快樂,有什麼有意義的事物?

平凡自由成人 感性的快樂在壓抑的工作生活中流失了,走向熱鬧的人群,也難以抓住以前那種充實的快樂。只剩下慾望本能永不休止的沖刷,理智苦苦抗爭,堅持是多麼難以忍受,尤其是沒有目的的。當時只道是尋常 那些曾經的快樂啊!時間帶來它們,也帶走了它們,新帶來的快樂,想到它們還會離去,只有留戀常伴,就難以深刻的接...

為何說叔本華是佛教的歐化

黑白相間 因為文青什麼都不懂瞎跟風指點江山。而某些信仰薄弱的佛教信徒需要找乙個 西方哲學家 來給自己信仰背書以堅定信心。叔本華跟佛教本質不同。他連佛教跟印度教跟耆那教教義的區別,估計都分不清。理解上基本錯誤連篇。撐死了是從印度宗教裡找了幾個句子,看似符合自己的思想,硬湊強加進自己的書而已。 已登出 ...